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国际经济关系

现代国际经济关系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二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数量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纵观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国际分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种差异会造成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占有比较优势。

第二节 现代国际经济关系

一、现代国际分工的基本情况

1.国际分工概况

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一般来说,国际分工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各国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它是产生国际分工的物质前提,其中包括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差异等。二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数量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加深和拓展。

纵观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国际分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英国等国家利用宗主国地位,实行单方面的自由贸易,将大量工业品输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冲击这些国家落后的手工业,使其破产,在宗主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形成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分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生产和输出农产品、工业原料等初级产品,宗主国生产和输出工业品。19世纪后半期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已经完成和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之间按照要素禀赋进行产业间“垂直分工”,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推动国际分工在垂直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出现了新的国际分工——产业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并存的国际分工。

2.制造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往往将一些技术已经成熟、可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产业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投身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向更新、更高的产业结构升级。这样,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形成产业转移梯度。掌握有领先技术的国家或地区将已成熟的劳动密集型和传统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通过直接投资转移到技术水平低一层次,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承接这些产业发展本国或本地区制成品工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逐步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地区)”。它们慢慢积累了技术和资本,劳动力素质得到了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开始向中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递进,于是他们又将劳动密集型和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和技术水平更低一级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日本经济学家用“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并描述了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结构,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产业内的垂直分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处于技术水平最高层,它们将劳动密集型和传统资本密集型等“边际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当时技术水平低层次、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转移。例如,1955—1973年间,日本对亚洲各国制造业直接投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为主,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对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的投资的比重一直低于50%。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通过承接这些产业促进了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目标的实现,使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它们由此而获得“亚洲四小龙”的美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成熟,日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递进,“亚洲四小龙”也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并且有了向更高一级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于是日美等国又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寻求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以利于本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3.产业内分工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产业内贸易》一书中分析了产业内贸易从产业内分工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国际产品异质性,这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同种产品款式、性能、质量及品牌都是有差异的。例如,美国的小轿车以华贵、耐用为特点,能满足消费者显示身份的需求;日本产品则轻巧、节能、廉价,受到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的青睐。于是同一种产品就是由于这种异质性使两国同时出口又进口

(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这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类型也相差不大。如果其中一国开发出新产品,很可能该种产品在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另一国也有市场,因而需求偏好相似论可以有效地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

(3)规模经济,这是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所有类型,很可能因为资源分散使用而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反之,如果该国只专业化生产某些类型的产品,国内对其他类型产品的需求通过从他国进口来满足,则这种国际分工可能使两国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4.产品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是同一产品的零部件和加工工序分布于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有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目的。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随着产品的日益复杂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不同零部件的关键生产技术可能分别掌握在不同国家手中,此时采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就是该产品得以被生产出来的必要条件。或者,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分别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这时产品内分工就是生产更优质的产品的必要条件。

(2)在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对要素投入的要求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会造成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占有比较优势。于是,联合生产更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比如,计算机芯片的生产一般需要昂贵的机器和先进的技术,而最后的组装可能完全是简单劳动。显然,芯片的生产在发达国家进行,而组装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利于降低整台计算机的成本,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同时把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其他国家。

(3)有时产品内分工是为了占领某个市场。比如,为了降低运输成本,避开进入外国市场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及提供必要的服务等。

因此,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既有制造业产业内的垂直分工所形成的不同部门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也有通过同一产业内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所形成的产业内水平分工,以及同一产品的零部件和加工工序在不同要素禀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水平分工。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参与国际分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二、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是实行对外开放,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外资就是国际资本的输入,对外投资就是向国外输出资本。通过利用外资有助于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中资本的约束,并借此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本国的产品出口,增强创汇能力和进口替代能力。利用外资的形式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吸收间接投资和吸收直接投资。

1.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主要是利用国际信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贷款,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一种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其特点是期限长、无息或低息,通常还包括部分捐赠。

(2)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性金融机构对其成员国提供的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偿还期长,但对贷款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

(3)出口信贷,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出口而基于贴息并提供担保的一种贷款。其特点是利率低,属于中长期贷款,但只可用于购买出口商品。出口信贷又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卖方信贷是由出口国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信贷,卖方利用这笔信贷资金代买方垫付货款,允许买方以后分期偿还。买方信贷是由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进口国银行或进口商提供的信贷,进口商取得贷款后,要用现汇向贷款国出口商购买商品或技术设备,待交货完毕或设备投产后,再由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向出口国银行分期归还贷款及利息。

(4)银行贷款,一国银行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外国银行提供的贷款。它与出口项目没有联系,使用灵活,筹措便捷,但按市场利率付息,利率和汇率风险较大。

(5)国际债券,由私人或政府机构等为筹措国外资金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承担按期还本付息义务的凭证。其筹款范围广,期限长,可自由买卖,推销方便,利率固定,便于计算成本。

2.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把资金以货币或实物等形式直接投资于东道国,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独资经营企业,即通常所说的“三资”企业。此外,我国普遍采用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称为“三来一补”,也属于直接投资。

(1)合资经营,指由多国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的经营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外商投资总额比例一般不低于总投资数的25%。

(2)合作经营,一般是由东道国出土地或自然资源,外商出资金设备,合作经营,合同期满后,合作企业的全部不动产、有关资料及其他剩余财产全部归东道国所有,合作经营期采取利润分成来分享利润。这种经营形式多属石油资源开发、农业养殖业、种植业或房地产经营等项目。

(3)独资经营,指外商在东道国单独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是由东道国政府批准注册的、外资股份为100%的经济实体。其经营项目、经营方式、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以及经营管理等,外商有完全的自主权。

(4)对外加工装配,由外商提供或进口主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品,东道国企业为之加工成品后出口,它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形式。这些形式也统称为加工贸易。

(5)补偿贸易,指先由外商投资,提供技术设备、厂房、原材料等,东道国提供劳动力经营生产,用产品出口所得偿还外商的投资。这种方式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有利于落后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这种形式的贷款利息、引进设备要价较高。

(6)国际租赁,这是由出租方提供设备,承租方按期缴纳租金获得使用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将商品信贷和金融信贷结合在一起进行资金筹措,其手续简便,信贷期限长,方式灵活,引进速度快,收效快。

三、国际货币体系

1.国际货币体系概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国际货币体系随之而生。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确定世界及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②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协调和监督机构;③确定国际间资金融通机制;④确定主导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⑤确定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及约束机制,等等。

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主要是保障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使其有序地发展,并且使世界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国际货币体系通过建立汇率机制,能够防止循环的恶性贬值;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提供有利手段和解决途径;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等。

2.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1)国际金本位及金汇兑本位制度

(1)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是指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推行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出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②黄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黄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金本位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金本位制度也有其不足,主要表现在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2)金汇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即将本国货币间接地与黄金连接的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②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③在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通过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④本国货币与黄金的换算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金汇兑本位制度减少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金汇兑本位制度瓦解。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从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挂钩。当时规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美国允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规定其他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但与美元挂钩。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黄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本次会议还建立了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即黄金短缺问题,其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则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持续到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表现为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牙买加体系

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黄金非货币化,即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二是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都可以作为国际储备;三是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具体浮动形式有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管理浮动等;四是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主要有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等。

牙买加体系形成后,对维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和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取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了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11);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映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货币调节机制多样化可使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等等。

3.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与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牙买加体系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可能造成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增强、难度加大。

二是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当今世界,美元仍是主要储备货币,美国的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经常会影响美元与其他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造成汇率波动频繁,不利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展开。汇率可以自由浮动,导致汇率变化难以预测,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这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最为显著,使其受到发达国家的牵制。

三是国际货币体系的调节机制不完善。由于汇率机制运转失灵和利率机制的副作用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难以稳定,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力指导和监督贸易顺差国和逆差国双方对称地调节国际收支等原因,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严重时可能酿成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

四是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金融市场的流动迅速增加,使得跨国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建立一个严密的、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国际监管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但是,目前的监管机制较为松散,在世界各国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并且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割据状态。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又一次证明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任务尤为紧迫。

(1)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最具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发挥SDR的作用,可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虽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2)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期才能实现的目标,建立凯恩斯设想的国际货币单位更是人类的大胆设想,并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而在短期内,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

(3)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不仅有利于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更是加强SDR作用的有力手段。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并提供合理的回报率吸引各国参与,将比各国的分散使用、各自为战更能有效地发挥储备资金的作用,对投机和市场恐慌起到更强的威慑与稳定作用。对于参与各国而言,也有利于减少所需的储备,从而节省资金。基金组织成员众多,同时也是全球唯一以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为职责,并能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监督的国际机构,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由其管理成员国储备具有天然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