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雅尔塔体制和冷战

雅尔塔体制和冷战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其中,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因此,国际学术界通常把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基础称作雅尔塔体制。世界范围内的东西方冷战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与雅尔塔体制相呼应,联合国建立并成为维护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重要、最普遍的国际组织。

一、雅尔塔体制和冷战

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两个超级大国。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国家搞平行世界不同,以美国为首的开放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上。

1.雅尔塔体制基础上的两极格局

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力量对比变化而形成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是通过英、美、苏三国首脑的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而逐步成型的。其中,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因此,国际学术界通常把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基础称作雅尔塔体制。

1945年9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会晤,即雅尔塔会议。会议发表了《克里米亚会议公报》,签署了秘密的《雅尔塔协定》。内容涉及对欧洲、亚洲的战后安排和势力范围的划分,具体讨论了对战败后德国的处理、巴尔干势力范围划分、苏联对日作战,以及成立联合国等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首脑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和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基本上是由当时各方军事实力所决定的。雅尔塔体制实质上就是美国、苏联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左右国际局势的体制,它最终为二战后世界两极对抗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领导人举行的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三大国首脑密切合作,相互妥协,对许多重大军事、政治问题达成了协议,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实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努力。同时,雅尔塔会议也为防止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复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不过,战后不久,雅尔塔会议基础上的美、苏两国有合作、有争夺的国际事务的格局很快地转变成美苏之间有对抗、无合作的冷战关系。欧洲被一分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则占据东欧。东德和西德也成为东西方阵营的分界线。世界范围内的东西方冷战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

与雅尔塔体制相呼应,联合国建立并成为维护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重要、最普遍的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GATT为框架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IMF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2.冷战及美苏对抗格局的形成

在二次大战的整个过程中,由于面临共同的威胁与敌人,英、美与苏联暂时搁置了彼此的矛盾,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然而战后,由于彼此之间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国际利益、地区问题和世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立场截然不同,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结盟的基础丧失,美、苏两大国形成敌对的态势。

冷战是指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个超级大国、两大阵营、两大集团、两大社会制度的全面政治、经济、军事对峙。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了号称冷战宣言的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1]。而美国方面也适时推出了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以及“杜鲁门主义”,全面阐述了冷战的意图、政策和做法。

因此,二战后美苏两个大国的矛盾和冲突一开始就包含着政治制度、经济利益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在全面、持续、深刻的斗争中,双方都以结成国家间政治、经济、军事集团的方式来壮大自身的力量,这就形成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严峻对立局面。这种对立既是军事上的又是政治上的,既是经济上的又是文化上的。对抗的主要形态是“冷战”。它构成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基本态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上一切重大问题。由于美苏两国拥有最大实力,它们两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就拥有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匹敌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在1949年苏联成功地试验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后,世界最终形成了大体均衡的两极格局。战后初期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很快以两大阵营对峙的形式出现,两大阵营又是以经济、政治、军事的有形组织来体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