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凯恩斯其人及学术思想演变

凯恩斯其人及学术思想演变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挽救危局,凯恩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积极投身政治,不断地深入实践,其学术思想也从传统的经济学立场转变为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凯恩斯主义出台了。凯恩斯学术转变的出发点是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大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的思想转变速度更快,但是转变毕竟是艰难的。这充分表明了他的真实思想状况。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是迫使凯恩斯做出转变的关键。1926年,英国爆发了反对降低工资、提高工时的全国大罢工,凯恩斯对此十分关注。

二、凯恩斯其人及学术思想演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出生于英国剑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岁进入剑桥大学,成为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凯恩斯考上了文官,被分到英国的印度事务部工作。1908年又经马歇尔介绍回剑桥大学任经济学讲师。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被征召进了战时财政部,1919年以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因不满协约国对德巨额索赔的和约而愤然辞职。以后一直在大学讲课,同时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为挽救1929~1933年大危机,1933年他筹备并参与了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二战期间他又回到财政部,以首席代表的身份策划并参与了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1945年下半年任英国首席代表参加英美借款谈判,风尘仆仆,奔波于伦敦与华盛顿之间。因多年劳累, 1946年死于心脏病

凯恩斯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从兴盛到危机出现的年代,是大英帝国由盛到衰的年代,也是传统经济学开始出现危机的年代。为了挽救危局,凯恩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积极投身政治,不断地深入实践,其学术思想也从传统的经济学立场转变为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是他的第一本对西方经济制度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著作。由于英国20世纪20年代长期处于经济慢性萧条之中,凯恩斯提出了克服英国经济障碍的第一个救治方案,即以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为主,辅之以银行温和的货币金融调节,促使物价稳定,恢复经济均衡,克服萧条。但这套方案并未被当局所采纳,他自己也认为这套方案太简单、笼统。经过多年的思考,1930年他又出版了《货币论》,提出了第二个救治方案,把货币、存款、利润、物价、支出等等概念分得更细,提出了更复杂、系统化的调节方案。上述两个方案尽管提出了政府在金融货币方面的辅助调节手段,却并没有突破市场调节为主、价格理论和经济均衡的传统经济学框架,特别是第二个方案的出笼更是生不逢时,在大危机面前软弱无力。凯恩斯又在考虑更大的突破,“看不见的手”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作用?经过长期思考,1936年凯恩斯终于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他的第三个救治方案面世,该方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宏观管理学理论体系。凯恩斯主义出台了。

凯恩斯学术转变的出发点是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尽管对英国20年代的经济慢性萧条和资本主义国家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深感不安和恐惧,但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还是充满信心的。他声称,萧条只不过是一场恶梦,只要制定和执行适当的政策就可以纠正,“如果我们贫困是因为地震、饥饿或战争,如果我们缺乏物质产品和生产它们的资源,除了努力工作、节约和发明创造之外,我们别无指望达到富裕。然而,我们的处境明摆着是另外一种情形,它根源于无形的思想方法上的某些失误和动机的作用方式,这些动机本该产生必要的决策和决心把我们已有的资源和技术运用起来。这就好像两个汽车司机在路上相遇,但由于不知道交通规则,谁也不能通过。这时他们的臂力用不上,汽车工程师帮不上忙,路再好也无济于事。其实,什么都不需要,什么也都没有用,需要的只是一点点清醒的思考。”[3]他还声称,“对前途要有信心,我们现在譬如是一个青年,是由于发育过速而患了神经痛,并不是老年精力衰弱的时候患了无可救药的风湿症”。

可以说,凯恩斯为了找到治病的良药,为了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束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1923年的《货币改革论》到1930年的《货币论》,他一直在苦苦摸索货币金融的调节问题。大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的思想转变速度更快,但是转变毕竟是艰难的。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学生,是从传统经济学的阵营中杀出来的,1935年他在给萧伯纳的一封信中讲:“请您理解我的思想状态……我坚信自己正在写作一部关于经济理论的书,这部书将在此后的十年里……彻底改变现有的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在《通论》的前言中他又写到,“本书之作,对作者而言,是长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和说法”。这充分表明了他的真实思想状况。

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是迫使凯恩斯做出转变的关键。一开始,凯恩斯试图以货币金融的微调来恢复英国一直处于慢性萧条中的经济。但是,现实感很强的凯恩斯很快就把视角转到失业方面了。因为英国在整个20年代一直存在着失业大军,20年代前期,英国朝野一直存在着降低工人工资以提高英国产品竞争力的论调。1926年,英国爆发了反对降低工资、提高工时的全国大罢工,凯恩斯对此十分关注。1929年自由党上台时曾许诺由财政部拨款举办公共工程,以使50万失业工人重新就业。凯恩斯对此积极支持,并写了一本小册子《劳合·乔治能办到吗》,开始把失业问题作为重点。不过到1930年《货币论》发表之时,凯恩斯基本上还是一个传统主义者,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注意力还在平衡物价,干预也只是在金融货币部门的有限调节。大危机的爆发迅速改变了他的思想。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一文中称,“货币论的初稿墨迹未干,凯恩斯开始承认就业问题终究是个中心点”。1932年,凯恩斯写了小册子《通往繁荣的途径》,指出主要问题是应对失业,政府应举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1933年,凯恩斯将他正在写作的新书名由“生产的货币理论”改成了“就业的货币理论”。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业问题开始成为凯恩斯研究的中心。他声称:“在1820~1914年之间,平均就业量要比充分就业量低得多,但也没有低到令人不能容忍,以至于引起革命的地步”。但20年代的萧条特别是30年代的大危机表明了失业问题之严重,只有政府干预解决失业问题才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的全部毁灭”的唯一办法。正是在对劳动力市场可以自动出清的传统理论质疑的基础上,凯恩斯完成了他的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