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句目的与重音

语句目的与重音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音一经突出,目的立即显露。在这三个例子中语句目的十分明显,不容易读错,也不容易听错。确定重音的位置,把语句中的词语系列区分为重音与非重音,区分为主要重音、次要重音,区分为主要非重音、次要非重音,这是分析理解作品后主次感受的过程。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可能导致主次关系脱节,重音与非重音缺乏协调对比。体现语句目的的重音词或词组不宜过多,过多则使目的模糊。重音愈精,语意愈清,目的愈明。

第一节 语句目的与重音

每篇作品都有主题,朗读作品都有目的,落实到语句中,语句也有目的,重音就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

语句目的极为丰富,因具体作品、具体语境中的上下文、具体表述而色彩各异,但从形之于声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说性目的,一类是隐含性目的。

直说性目的,浅显易明,直接指向重点,重音比较明显,不需要更多推敲、着力开掘。重音一经突出,目的立即显露。

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1]

“大自然真美呀?”

“她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语句目的十分明显,不容易读错,也不容易听错。除非在特定环境中,重音可能会移动位置,一般理解和表达都会清楚无误。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只有感情是否丰满的问题,而没有思想是否复杂的问题。

隐含性目的就不同了,不但言在此而意在彼,甚至言犹在此,意竟在彼,有时简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那思想的深刻性、感情的丰富性,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生发着永恒的美感体验。

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

这句话着意强调“儿童”,造成了“什么”节日的清晰语意,“六月一日是一个节日”这个意思必须是上文有所表述、已经有了印象、已经不在话下了,如上文出现过“六月一日是什么节?”这样的提问之类。这是强调“儿童”,不再强调“儿童节”,这个“节”已无强调的必要的基础。强调了“儿童”之后,并不只是简单地解决“什么”节的问题,它含有“不是建军节”、“不是端午节”等意味,而这种排他性,也许正是这句话的主旨所在。既然这句话的主旨并没有表现在文字词语上,当然不属于直说性目的。我们所说的隐含性目的,此之谓也。

隐含性目的失去了文字的直观性依托,深入到作品的内里去,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剥至中层,将有见也”。不可远远一望便妄下结论,或以一得之功草率从事。作品中的词句,对于高明的朗读者,应该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而不应是“乌合之众”,在朗读者指挥若定、深谋远虑之下,对任何复杂的情况都能应付自如。初学朗读,就要锻炼自己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一个词语在有声语言中的作用,哪怕其中的蕴藏十分难以挖掘,也从不知难而退或竟半途而废。

如:“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这是《在烈日和暴雨下》结尾的一段话,它节选自《骆驼祥子》。从文字上看,是一般的细节描述,“像风雨中的树叶”,似乎只是一种形容“哆嗦”的明喻。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全篇以至全书来看,这个比喻使人不禁深思遐想。烈日的烤灼,暴雨的浇洒,使祥子经受了大自然的恶作剧。这不是一般人偶然的遭遇,而是“祥子们”疲于奔命的必然境遇。难道不是祥子个人命运的写照么?那广大的、挣扎在苦海中的人们,饥寒交迫,颠沛流离,水深火热,朝不保夕,难道不是黑暗的旧社会中劳动者的苦难群象?“风雨”为何,“树叶”为何,不是如此深沉强烈地感染着我们么?

这也是隐含性目的的丰富内涵。沿着作品的主线,感受着作品的重点,深得诗意的蕴藉,享受着境界的高远,真是入之愈深,见之愈奇!在“决胜千里之外”的语言流动中,能发现“运筹帷幄之中”的匠心独运,这是怎样得妙不可言啊!

如:“……而且也并非个个走上了绞架,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还有一条路,是使劲地拉住了那颈子套上了绞索的朋友的脚,这就是用事实来证明他内心的忏悔,能忏悔的人,精神是极其崇高的。”

作为褒义词的“极其崇高”,在这里发挥了多么深刻的鞭挞作用啊!比起怒发冲冠的申斥,比起目眦尽裂的詈骂,不是更觉痛快淋漓,更觉尖锐辛辣么?忏悔者自己也许能够从中看出“极其崇高”的背后那“世界上最不干净的地方”的归宿吧!这隐含性目的是多么深刻!

语言的目的性要靠重点来体现,语句重音必须准确地为语言目的服务。

确定重音的位置,把语句中的词语系列区分为重音与非重音,区分为主要重音、次要重音,区分为主要非重音、次要非重音,这是分析理解作品后主次感受的过程。这种主次感受是多层次的、复杂而细致的。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可能导致主次关系脱节,重音与非重音缺乏协调对比。

体现语句目的的重音词或词组不宜过多,过多则使目的模糊。在语流中靠后的重音在听觉上给人的印象更深,有时真正的重音反而被冲淡,多重音造成的多目的令人捉摸不定。一般说来,每一个语句至少有一个重音。重音愈精,语意愈清,目的愈明。有些语句处于陪衬、铺垫等次要的、辅助的位置,重音并不那么突出、那么明显,但不能说没有重音。从一个小层次,甚至一个自然段来说,可能只有一个主要重音,但这并不影响次要重音、主要非重音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