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表征与语言

心理表征与语言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与现实表征相比,心理表征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人的主体性特征。对于事件序列形式的心理表征,在实现为语言符号时,也可以利用框架的认知功能而省去某些语言成分。因此,时间和空间距离的远近程度,也即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的繁简程度具有象似性。大部分概念依赖于其他概念,概念的形成有赖于人们的心理表征。

4.3 心理表征与语言

语言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同思维有密切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自然物质、思维的直接实现,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语言必须有思维活动的成果,即思想,才能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不论人们头脑中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语法,它是语言学研究对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维的不断提高,语言的词汇也必然丰富,许多新的词汇和新的术语也将随之产生,有些概念和词汇也要增添新的内容。这些新产生的词汇,以及旧词添加新的意义,都包含了一定的心理表征因素。

心理表征以现实表征为基础,是现实表征在人脑中的内化。美国心理学家莫耶通过实验找到了被估价的动物之间在大小上的差别量与作出大小判断所需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作出判断所用时间随着动物间大小差别的增加而减少。如果被试者所判断动物间大小差别越大,他作出判断所需时间就越短。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对两个实际物体的某种物理量进行比较时,也有同样的结果,即物体间差别越小,作出判断的时间就越长。人们从莫耶对人在头脑中判断物体品质的实验结果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表征与现实物体之间具有类似性,对表征的加工与在现实中对真实物体的识别亦有类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莫耶的实验结果使人们认识到,表征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为它不受视感觉道或其他任何感觉道的束缚。如果表征受视感觉道的束缚,就不会出现两物体大小差别越大,判断其大小费时反而越短的结果,因为单纯的视觉加工应该是加工对象越大费时越长。所以,加工表征包含人的某种抽象概括能力。例如,关于“老虎”的心理表征是这样一种意象:它有四条腿,一副尖利的牙齿,一条有力的长尾巴,肉食动物等等,而“老虎”多大年龄、是什么颜色、是雄性还是雌性、体重有多少等许多特征可以缺省。这种缺省会随着故事的深入或阅读的继续得到补充,有关“老虎”的心理表征越来越具体。另外,与现实表征相比,心理表征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人的主体性特征。例如,小女孩问妈妈,“小猫会哭脸吗?”从小女孩的问句中可以知道,“小猫会哭脸吗”的心理表征是以她自己不高兴就哭脸为参照的类推表征。

心理表征不仅能再现静态的现实表征,而且也能再现动态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表征不是刻板的、静止的心里画面,它对现实的反应不是如同照相机所摄取的客观世界一样刻板、固定不变。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心理表征具有六个特点:一是它们能够连续地再现变化着的信息;二是它们能够让人对它们表现出操作,这种操作类似于现实中的物理操作;三是它们不依赖视觉,而是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转为概括性的信息再现;四是数量,如大小等,是难以较为类似物体本身表征去辨别的;五是较之于画面,表征更为可塑而不大清晰;六是复杂的物体表征可以分割为一些小块而再现出来。

语言表征是心理表征的符号实现。理解语言的过程是一系列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说话人用语言手段激活听话人大脑中的框架后,就能实现对框架各成分的指称。

(1)“I purchased a used car last week.The doors,the windows and the seats are good but the tires are broken.”

(2)“I came into the classroom,began our class,reviewed the test,gave new lessons and assigned homework.”

在例(1)中,第一分句激活听话者的car框架,接着就可以对the doors,the windows,the seats和the tires等框架次成分进行指称,而不必担心它们因为没有明确的先行词而被听话人误解。对于事件序列形式的心理表征,在实现为语言符号时,也可以利用框架的认知功能而省去某些语言成分。在例(2)中,没有提老师在黑板上写东西,而听者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上课知识草图将在黑板上写东西这一环节补充完整。

以上例句说明这种心理表征可以节省语言表征时的语言材料量,相反,如果要表达与听话人已有框架相冲突的有标记现象,就必须使用超出常规的语言材料量,即在书面表达时使用更多的文字符号。

(3)“I bought a coat.But what is strange enough,the coat has no sleeves.”

(4)“I bought a coat.The coat has sleeves.”

例(3)和例(4)中,前一句中的the coat has no sleeves是必要的,而后一句中的the coat has sleeves是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表征不仅体现心理表征的特征,它还间接地反映现实表征的各种特征。现实世界是以“现在”和“这里”为圆心在时空关系上向外无限延伸的连续体。在语言表达中,说话人指称距“现在”和“这里”越近的物体,所用的语言材料越少。老师上课对学生说“listen and write”,老师讲话用了两个零指称词语,在listen和write后面分别省略了to me和what I say名词性成分。这种省略不影响理解,因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几乎为零。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很远,就必须把省略的成分加上去。因此,时间和空间距离的远近程度,也即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的繁简程度具有象似性。

不仅如此,如果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是跳跃性的,与自然时序相反的事件序列,语言表征就难以在听话人大脑中建立,难以再现心理表征。大部分概念依赖于其他概念,概念的形成有赖于人们的心理表征。人们的心理表征是有规律的,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是现实表征在人脑中的反映。

词的辨认涉及两种不同信息:知觉信息和语境信息。如果是书面语,知觉信息来自一个型式识别器,它能觉察直线、曲线、线条之间的相对位置,甚至整个词的形状。语境信息来自出现在词以前并与它相联系的图画、客观世界的物体、共享的知识。在谈到词汇辨认中两种知识所起作用时,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词的提取,一个是词的辨认。人们往往以为这两个概念内涵相同,可以直接使用,其实它们有很大的不同。词的提取是在知觉和语境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取出来的是认同输入的几个候补词。词的辨认则在只剩下一个候补词,输入被认同后发生的。在一些模式中,词在有足够的信息准确辨认它时,才能被提取,所以词的提取与词的辨认几乎同时发生。然而并不是所有语言学家都持这种观点,也有一些模式认为提取和辨认并非同时发生,一般是从词汇中提取好几个候补词,然后从中辨认出所听到的或所看到的那一个词。在语言理解系统中,词的辨认和语法分析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对句子所传递的信息建立心理表征,就是说了解所听到的或看到的话语意义。

在词汇判断和拼读试验中,受试者对一些常用词,如door(门),book(书)等,比一些罕见词,如aixs(轴),climax(高潮)等的反应要快一些。一个词的频率反映了它在一篇样本中的概率,因而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熟悉程度的变量。这是一个很起作用的变量,足以影响学习和遗忘率,以及语言的运用。词频效率就是指词的使用率高,其辨认阀限就低。这种辨认阀限通常定义为信噪比。信噪比越低,辨认过程就越敏感。为什么辨认常用词的阀限低呢?因为在辨认词过程中发生的是词的选择或重建。当刺激为常用词时,他们就能在信噪比很低的情况下加以辨认。当刺激的质量处于同一水平,如对常用词和罕见词的知觉都是一样不完全,更常用的词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被选上。和词频有关的是词的长度。一般来说,长的词使用频率也较低,因而阀限也较高,但这仅限于书面语。在听辨词中,似乎词越长,辨认的阀限就越低。这是因为长词的羡余较多,而听觉又有短暂性的特点。

以上讲的是频率效应,即在谈词与非词效应。像cxtpl这样的语符串在英语中不成词,像……在汉语中也不可能是词,因而在词汇判断中很快就能得到“不对”的反应,而且很可能还没有经过词汇提取就加以拒绝。但对nint这样的语符串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决定它是一个非词,因为按英语的构词法和拼写规则,它可能是一个词,只不过凑巧它不是。一个非词越像一个真正存在的词,就越难被拒绝。

继频率效应和词与非词效应之后,就是语境效应。在辨认词的过程中,语境是另一个信息源。在一定语境中的词要比没有语境的词容易辨认,但是对什么样的语境才能影响词汇辨认,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单词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词的辨认这一点上,学者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一个学生看到两个词teach(教学)和study(学习),这两个词不管是一起显示,还是先后显示,它们的判断时间比学生看到operate(操作)和sleep(睡觉)两个毫无关系的词的判断时间快。甚至一个词内部也可以提供语境,有人做过试验,让学生们看foyever(一个暂时拼凑的语符串,英语中无此词),他们都把foyever看成了forever(永远)。这似乎证明forever的辨认阀限要比foyever低,因为for-ever也是一个词语。

除频率效应,词与非词效应外,还有词优越性效应。单独的字母,如果作为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而显示,它的辨认阀限要低于它作为一个非词的一部分而显示或单独显示。如在snob(势利)中的s要比sbjt中的s容易辨认。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是它和语境有关,另一种观点是单独出现或在非词中出现的字母很快就从学生的知觉记忆中消失。不管看法如何,这说明学生认词并非逐个字母辨认,然后到心理词汇中按照字母查找相匹配的词,如果先认字母,再认词,那么在snob和sbjt中的s都在词头,它们的辨认阀限应该是一样的。

最后是衰减效应。如果在某个语符串上面加上一些干扰性的笔画,或抹掉一些笔画,词汇判断的过程自然放慢。任何一种词汇辨认理论都必须对以上五点做出解释,其中主要是频率、语境和衰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