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表征与心理

现实表征与心理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 现实表征与心理表征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是一种感性认识形成。表征与事物直接作用与感官引起的感觉不同,是在过去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多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现在”和“这里”是指称现实表征的参照点,即指示中心。现代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认知地图的本质和人们使用认知地图的方式以及人们使用一张真正地图的方式。

4.2 现实表征与心理

表征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是一种感性认识形成。表征与事物直接作用与感官引起的感觉不同,是在过去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多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表征比感觉、知觉更前进了一步,它是由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但是,表征只是概括感性材料的最简单的形式,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征可分为记忆表征和想象表征两种。前者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再现事物形象,后者是由记忆表征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成的新表征。由此可见,表征比感觉和知觉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更加接近于理性认识。

我们应当承认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作用,这是就人们整个认知过程而言的。我们所承认的影响作用并不意味着起决定作用。单就知觉这种比较简单的认知活动而言,有时候确实需要一定的主观活动,需要已有的知识和来自知觉对象的材料相结合,相互补充,但是这种影响作用只是为了使知觉更完备,更具客观性,绝不是人们已有知识可以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结果。在许多情况下,人为了正确地知觉事物,还需要主动地避免不相干主观成分的掺杂。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要对客观事物取得认知,必须做到“虚”、“一”、“静”。“虚”就是要保持主观方面的空虚,不让主观方面已有的知识妨碍对新的知识汲取。“一”就是要保持主观方面专一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不分心于其他活动。“静”就是使主观方面保持平静,不过分强调知觉中主观因素的决定作用。

现实表征是现实的类似物,对现实表征的加工类似于在知觉真实物体时的信息加工,现实表征是一种重要形式的知识再现,它使人们可能在现实并不存在的时候再现该现实的物理属性并对它进行加工。人以自己的存在位置为参照点赋予现实世界远与近的观念,这样人们可以谈论远处的现实和近处的现实。人们以说话的瞬间为现在,在此前发生的事情叫过去,在此后发生的事情叫未来,人们就可以谈论过去的事情、现在的事情和将来的事情。空间的远近和时间的先后构成了现实表征的基本特征,现实表征的中心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人把自己投放到现实中,现实世界就有了“现在”和“这里”。“现在”和“这里”是指称现实表征的参照点,即指示中心。现实世界就是以指示中心为圆心在空间关系上向外无限延伸的连续体。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的时代,E.C.托尔曼就提出过“认知地图”的概念。他认为老鼠有“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指有机体对于环境的空间安排的一种内部表示形式。很显然,认知地图与表征有关。现代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认知地图的本质和人们使用认知地图的方式以及人们使用一张真正地图的方式。认知地图中心一旦确定,现实世界就获得了以人为中心的多元方位格局。就空间而言,人以自身脸的朝向为前方,以自身为中心轴,确立了三维空间关系: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1977年几位美国心理学家让被试者根据他们对美国各个州之间地理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他们必须决定两个州中哪一个是在南面或在北面,或者两个州中哪一个是在东面或在西面。研究者们发现,被试者做出判断所用的时间随着两个州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同时还发现另外一种情况,“东—西”判断比“南—北”判断困难些。这与实际生活中人们判断“左—右”关系难于判断“上—下”关系相吻合,因为地图是以北在上面定位的。”(乐国安:当代美国认识心理学,123.2001)有时候人们认识地图也会发生转移,从以说话人为中心转移到以对象为中心。假如说话人(图4-1)处于A的位置,面向房子,他说的“在房子前面”可以指位置B——以自身为参照,也可以指位置C——以房子的位置和朝向为参照系。说话人以言语瞬间确立了一维时间的参照系,时间就有了可以与空间对应的前看时间点和时间段,“此前”,“四天前”,“从今往后”,“四年以后”。除了一维的线性特征以外,三维容器的体特征也是时间的另一个特征,使现实表征的时间维度有了类似容器的存在特征,“在这段时间里”,“在四年中”等。时间类似有边界的容器,事件被认为是在时间容器中发生的。

img3

图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