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汉词汇的语义对比

英汉词汇的语义对比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它们的词汇系统之间很少出现语义一一对应的现象,尤其是所谓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给外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和翻译造成巨大障碍。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中的“kill”的语义范围比汉语中的“杀”要宽泛得多。英汉语中存在大量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各种原因内涵意义相异的词语。这些词语实际上是英汉民族对人与事物的不同态度或价值观在语言中的反映。

5.1 英汉词汇的语义对比

“在所有语言中,意义都是相同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语义形式上,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和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并不存在。”(Lado,1957: 78)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它们的词汇系统之间很少出现语义一一对应的现象,尤其是所谓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给外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和翻译造成巨大障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把最广义的意义分为七种不同类型:指称意义(即概念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Leech,1981:10~27)根据利奇的观点,词汇的概念意义是其基本意义,但却不是唯一的意义。由于文化、语境、词语搭配等因素,词汇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联想意义。联想意义包括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除了主题意义之外,其他六种意义都与词义有关。一般词典给出的意义是词的概念意义,如“电脑”、“蝙蝠”和“蓝色”等在英语中分别为“computer”、“bat”和“blue”,而它们的意义未能全面反映出。严格说来,除了科技词汇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其余词汇差别多于相同,相异多于相似,几乎没有两个看似对应的词语在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上完全对等。

5.1.1 词汇的语义范围不同

即便英汉语两种语言中都有的概念,其语义范围也不尽相同。同一个词,由于语境的不同,其词义可千差万别。比如“打牌”、“打柴”、“打的”、“打篮球”、“打喷嚏”、“打字”、“打酱油”、“打仗”、“打工”等等。这些词语中的“打”无法用英语对应词“hit”或“beat”来表达,显然是因为“打”要比“hit”或“beat”的语义范围宽广。又如:

(1)The September 11 Incident was a terrorist act that killed over a thousand people in a twinkle.“9·11”事件是一次恐怖主义行径,转眼间夺去了一千多人的性命。

(2)It is reported that the robber armed with a pistol kills in cold blood.据报道,那个持枪抢劫犯杀人不眨眼。

(3)The Stock Exchange voted to kill the project.证券交易所投票表决结束该方案。

(4)After killing the ball with his chest and his thigh,he brushed past Beckhamand shot at the goal.用胸部和大腿停球后,他闪过贝克汉姆并起脚射门。

(5)Toomuch sauce would kill the taste of the herbs.酱汁太多会抵消草药的味道。

(6)He killed the tree by spraying it too heavily.他给树浇了太多的水,把树浇死了。

(7)After divorce,he killed every day down by playing mahjong with his depraved company.离婚后,他天天与他的那帮狐朋狗友打麻将消磨时光。

(8)Her joke nearly killed me.他的笑话真是笑死人。

(9)They killed the motion when it came fromcommittee.委员会提出那个提案,他们就把它否决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中的“kill”的语义范围比汉语中的“杀”要宽泛得多。不仅可以“kill”有生命的东西,也可以“kill”无生命的事物。所有,翻译实践中切不可一律以“kill”译“杀”,否则会闹出笑话。例如:“The outstanding final killed the audience.”就不宜按字面意义译为“引人注目的决赛杀死了观众。”其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引人注目的决赛征服了观众。”

5.1.2 词汇的内涵意义不同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许多词语除了它们的指称意义外,还具有内涵意义,即它们在人们头脑里产生的某种联想。内涵意义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附在其指称意义即概念意义之上。英汉语中存在大量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各种原因内涵意义相异的词语。这些词语实际上是英汉民族对人与事物的不同态度或价值观在语言中的反映。如“old”和“young”在概念意义上与“老”和“年轻”部分对应,但在内涵意义上有更大的差别。中国人似乎比同龄的英语国家的人年龄大,实际上,这是中国文化特征,而不是中国人的生理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年轻”常与“无经验”、“无持久性”相联系。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人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来评论年轻人。而“老”则常和“成熟”、“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相联系。人们常用“姜还是老的辣”、“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来赞扬老人,中国文化是一个敬老的文化。而在英语国家文化中“old”常和“传统”、“守旧”、“老迈无用”相联系,“young”则常和“灵活”、“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相联系。可以说英语国家文化是排斥老年人的文化,因此英美人对年龄很敏感,陌生人之间不询问年龄。再如“individualism”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一词截然不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指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行为倾向和自私自利的一种心理取向,是汉语中一个极端贬义的词语。而“individualism”不是一个评价性词语,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学说,主张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在社会之上。可以想象,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这样的学说会受到相当广泛的欢迎。

5.1.3 词汇的风格意义不同

风格意义,又称文体意义,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有关(伍谦光,1988:138)语言会反映出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特征。例如: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反映出英语使用者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的不同。人们谈论不同的话题(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日常生活等)所使用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征。谈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同,他们使用的语言也会有差异。如“domicile”,“residence”,“abode”和“home”的概念意义都是“家”、“住所”,但使用的场合却不相同。“domicile”是法律用语,用在法律文件中;“residence”是正式用语,用于书面的通知、说明、文告等;“abode”是文学用语,主要用在诗歌中;而“home”则是一般性的词汇,用于人们日常的口头或书面交际中。

5.1.4 词汇的情感意义不同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种语言都有一部分词汇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情感意义指语言使用者表露于语言中的感情与态度。(伍谦光,1988:139)情感意义不是独立的意义,要通过其他意义或手段才能表达出来。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情感意义可以由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感叹词等来表达。例如:“The politician is concerned with successful elections,whereas the statesman is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of his people.”(政客关心的是竞选的成功,而政治家则关注人们的未来。)虽然“politician”和“statesman”的概念意义都指“从政的人”,但前者是个贬义词,而后者是褒义词,其情感意义不同。例句中除其他手段外,这两个词一褒一贬,清楚地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两类“从政的人”的情感态度。

5.1.5 词汇的反映意义不同

反映意义指听话人在听到一个词时所联想到的这个词的其他词义。(伍谦光,1988:142)任何语言中都有很多多义词,然而在一个特定语境的语段中,一个词只能有一个解释(有歧义的情况除外)。当一个词的其他词义构成听话人对这个词的反映的一部分时,这些词义就成了这个词的反映意义。例如:“Comforter”和“Holy Ghost”都指“上帝”,但它们的反映意义却不同。“Comforter”让人联想到“舒适”和“安逸”,而“Holy Ghost”则让人产生“敬畏之感”。“舒适”、“安逸”和“敬畏之感”就分别成了“Comforter”和“Holy Ghost”的反映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概念意义相同的对应合成词。但这些对应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可能不同,它们的构成成分的意义可能并不对应。因此,这些对应合成词的反映意义也就可能不同。这反映出英汉民族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再如“business card”对应“名片”。这是一种上面印有个人姓名、职位、电话号码、通信地址等的卡片,主要用于商务交往。英语民族的着眼点在于这种卡片的用途,因为他们认为有用,而汉语民族的着眼点在于这种卡片上的内容,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

5.1.6 词汇的搭配意义不同

搭配指词汇在同一语境中共现。搭配意义由一个词从经常与它连用的词语引起的联想构成。(伍谦光,1988:144)不同的词,有着不同的搭配范围,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搭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副”与多类表示职务的词语搭配:副主席副总理、副总裁、副教授、副校长、副指挥长、副连长、副厂长、副主任等等。英语中有多个与“副”对应的词(vice、deputy、associate、under)。这些英语词区分的不仅是地位,还有其他方面的特征,比如人的职责等。“vice”除了表达“副”、“次”等意义外,还有“代理”的意思,常与“president”、“chairman”、“governor”、“director”等词语搭配。“deputy”含有“在上级领导不在时代行职责”的意思,常与“mayor”、“command-in-chief”、“head”(主任)等词语搭配。“associate”除了含有“副”、“次”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在职务和职责上密切相关”的意思,常与“professor”、“editor”、“director”等词语搭配。“under”则只强调地位与权威,常与“Secretary of States”(国务卿)、“secretary”(秘书)等词语搭配。英语文化需要这些词来区分地位、职责和其他方面的差异,而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卑有序,地位上的差异掩盖了其他的差异,因此汉语只需要作为地位标志的一个“副”字。

此外,在英汉互译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中一些对应词语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例如,汉语中非常频繁地使用如“水平”、“问题”、“情况”和“形势”等概述性词语,但它们的英语对应词“level”、“problem”、“circumstance”和“situation”的使用频率却低得多。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概述性的汉语词语译成英语时根本就不必翻译出来。例如:“他每天起早贪黑,试图迅速提高英语水平。”(He worked hard from dawn to dusk in order to improve his English rapidly.)英译汉时,有时则需在汉语译文中增加这类概述性词语,如“Lao Li troubled hismind terribly about his youngest son'smarriage.”(老李为小儿子的婚姻问题大伤脑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