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词法等相关研究

构词法等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研究的汉语新词群,涉及到新词语的形成、新词群的形成、新词语的构造和新词群的构造等一系列的构词方面的问题,因此,构词法是我们的研究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词缀法又叫“加缀法”,是西方语言构词法研究的最基本部分,这种构词方法在汉语构词法体系中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至今还存在一些争议。

1.3.3 构词法等相关研究

语言中出现的新词,通常是利用语言中现成的词素,按照固有的规则而构成的。构造新词的方法叫构词法(王德春,1997:174)。我们研究的汉语新词群,涉及到新词语的形成、新词群的形成、新词语的构造和新词群的构造等一系列的构词方面的问题,因此,构词法是我们的研究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汉语构词法主要有词缀法和复合法两类。大部分新词语由复合法构成,这些由复合法构成的新词语的意义多是构成新词语的词素(词)意义的复合,词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预见性。而由词缀法构成的新词语虽然占新词语的少数,但是一般具备可类推性,因此构成新词语的词缀往往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可构成系列新词语,形成新词语词群。

其中词缀法又叫“加缀法”,是西方语言构词法研究的最基本部分,这种构词方法在汉语构词法体系中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至今还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词缀理论大多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的,汉语学界一般以“词义虚化,有无语法作用”作为词缀判定的标准。在汉语中词义虚化、无语法作用的“典型词缀”的数量极少,如“子、儿、头、老、阿”等。20世纪50年代的形态学和构词法研究的高潮之后,汉语学界的研究重点由典型的词缀转移到了“接合面宽”的词素,也叫“新兴词缀”或“类词缀”,如“准、零、泛、民”等,这些成分的词义发生了部分虚化,处于词根和词缀中间,因此对于词缀的界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者们的研究中往往不对这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和数量上的框定,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研究对象的界定不清,词缀或“类似词缀”的成分达到了几百个。对此,各家也是观点不一,有的学者不同意“类词缀”的存在,有的学者对“词缀”的界定上存在分歧,因此造成对“词缀”认定数量上的差别。认为汉语里不存在“类似词缀”的成分的有王力(1984)、朱德熙(2000)、胡裕树(1981)、刘叔新(1990)等学者。认为存在“类似词缀”成分但认为其数量的确定上呈现出较大差异的研究者有,郭良夫(1983)认为类词缀有13个,吕叔湘(1979)认为有41个,赵元任(2001)认为有44个,马庆株(1998)则认为有51个。

汉语学界对词缀标准的难以统一跟汉语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加缀学说由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有关。汉语的“加缀法”和西方语言的加缀法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是汉语语法学家们经常谈论所谓“新兴词缀”或“类词缀”,这大致反映了汉语在运用加缀法理论中的困难。(潘文国等,1997:66)汉语本身缺乏形态变化,使意义的虚实成为划分词缀的标准之一。我们认为,对词缀的划分问题应从连续统的角度出发,世界万物都处于连续统之中,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性,同样,语言中意义的虚实也是一个连续统,词缀的形成也是一个连续统,经历着一个连续的过程。“类似词缀”的成分是客观存在的,是处于意义虚化阶段的词根——词缀变化过程中的成分。但是仍不能称之为词缀,因为它还具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随着实在义的消失和语法意义的增加,词根—词缀的中间成分有可能成为词缀。汉语新词语中存在大量的处于词根—词缀中间阶段的成分,如“准、零、泛、民”等,一般作为汉语新词语词群中的共同词素出现,这些成分正处于词缀化的进程中,汉语新词语呈现出词缀化趋势。通过对这些意义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的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目的是为了观察和推测其发展的方向。对于这些“类词缀”现象学界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

沈孟璎(1986)提出了汉语中存在着词缀化倾向的论点,列举了“多”、“热”、“感”、“户”、“坛”的词缀化表现,并分析了这些词的词缀化特征。随后,1988年又发表了《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一文,从“新词以句法构词为构词的主要手段”、“新的词缀化倾向”、“简缩法构词的能产性增长”等8个方面对新词语构成特点进行纵览。沈孟璎1995年发表的文章《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在充分分析新词缀化的“汉化”印记基础上又列举出不少老词缀新发展新变化现象。如文中指出了词缀“老”的新变化,还揭示了老词缀“坛”、“性”、“化”等的新发展。

“新的词缀化倾向”观点的提出,以及在这一观点基础上所做的挖掘工作,对新时期的新词语研究颇有影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如罗湘英(2000)《亲属称谓的词缀化现象》、张谊生(2002、2003)的《说“X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和《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张云秋(2001)《“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范玲(2002)《从“吧”谈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周文(2002)《汉语新词语缀化特征及其分析》等多篇文章都从词缀化的角度入手,探讨这一构词现象。词缀化的研究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目前对词缀化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使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于展开。我们认为,由于汉语新词群中存在大量的词义处于虚化过程中的共同词素,因此从词群这一整体现象入手,观察其中共同词素的意义变化情况,考察其意义虚化的阶段。从构词特点和意义变化角度对词素的词缀化倾向进行考察,为汉语构词法和词汇体系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