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赠黎安二生序

赠黎安二生序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通篇意在勉二生以行道,不当但求为文词。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八家并称,良有以也。今者,黎、安二生之来于子固也,其友苏氏子瞻遗书为之荐;而其文又诚闳壮隽伟,才力放纵若不可极。而何以黎生将行,子固若不相识,初无一言

赠黎安二生序

曾 巩

【题解】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黎生、安生,蜀人,至京求序于子固,因以赠之。子固,名巩,鲁复圣公裔,远祖徙南丰。幼英敏,过目成诵。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朱子深爱其文。登嘉祐进士第,历知齐襄、洪福、明台、沧州,所至务除民疾苦,入为中书舍人。文章与欧阳永叔齐名,学者称为南丰先生。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提苏轼说入。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点出二生。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叙出二生之文。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一总顿住。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子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通篇意在勉二生以行道,不当但求为文词。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插入安生,妙。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因“迂阔”、“解惑”二句,生出下两段文字。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自负不少。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迂阔至此。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叠一句,妙。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一段答他“笑以为迂阔”句。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应前,错落有致。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一段答他“解惑于里人”句。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照起作结。

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好友。他从四川把信寄到京城给我,称赞四川的两位年轻的读书人:一个叫黎生,一个叫安生。过了不久,黎生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来看望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觉得实在是内容宏大,意味深远,善于纵横驰骋,说透事理;他们的才华又是那样的奔放,似乎不能看到它的尽头。二生固然可以说是奇特杰出的人才,苏君当然也可以说是善于认识人才的了。

不久,黎生补授江陵府司法参军,快要到任上去,要求我以言相赠。我说:“我了解你,已经在内心深处留下你的印象了,还需要在形式上用言语加以表达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这种古文,同乡的人都讥笑我们,认为我们是不合时宜,脱离现实。现在请您写篇文章,是打算给同乡的人看,解除他们的迷惑的。”我听了他的话,想想自己,不觉笑起来。世上不合时宜的人,有哪一个比我还厉害呢?只知道对古人的话要相信,却不知道对当代的风气要迎合;只知道对圣贤之道要立志钻研,却不知道对世俗要同流合污。这就是我到现在还穷困的原因,而且自己仍然没有觉醒啊。世上不合时宜的人,有哪一个比我更厉害呢?如今,你的不合时宜,仅仅是因为写出来的文章跟世俗崇尚的文体不接近,是不合时宜中的小问题,担心被同乡的人讥笑。像我的不合时宜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回去,将会加重你的过错,难道仅仅是被讥笑吗?既然如此,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应该说什么呢?说我的不合时宜是对的吧,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说是不对吧,那么对于现时的风气有所迎合,对于古人的说话必定违背;对于世俗的风尚有所苟同,对于圣贤之道必定远离了。你不要急于解除同乡人的迷惑,这样,就一定能够经过选择获得正确的东西。于是,我写下这几句话把它送给二生,并且打算给苏君看,不晓得苏君认为我的话是怎么样。

【末评】

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则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阔”二字,曲曲引二生入道。读之觉文章声气去圣贤名教不远。

【汇评】

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和平温厚,盛世之音。行文亦详略有法。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南丰全集录》:辞若发摅愤懑,要其归,莫非垂世立教之言,升韩吏部之堂而入于室,亦曾文之至者。

林云铭《古文析义》:通篇拿定“里人笑为迂阔”一语,步步洗发,就作文上搀到立身行己上去,命意正大无匹。其行文似嘲似解,总言自信得过,不可移于世俗之毁誉,而以迂阔不迂阔两路听人自择,严中带婉,此有德者之言也。

吕葆中《唐宋八家古文精选·曾文精选》:因人笑黎生之迂阔,而引以为同病,立言既妙,却又转进一层,言生“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及其告以“无急解里人之惑”,言外又隐然见得黎生尚未迂阔在。一步紧一步,此荆川所谓谨密者也。一篇之中,有诱掖,有锻炼,可为前修接引后进之法。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因二生为文迂阔,而自笑立身行己之大。痛快淋漓中,又复顿挫多姿,洵堪嗣续庐陵。至其命意之高超、立言之斟酌、补斡之精细、结构之浑成,更无不一一尽善,读者须潜心三复。

朱宗洛《古文一隅》:尝论行文之法,意以尽为佳,而味又以不尽为佳。盖意尽则理足,味不尽则神足。如此文,只是欲坚二生信道之意耳。文却就自己作无穷扼腕,见信道者之必困于今,然后转入二生,见欲求免困者,必违乎道,而得失之间,令其自为去取,令阅者自得其意于语言之外,故能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味不尽。

唐介轩《古文翼》:就“迂阔”二字写出绝大议论,赠人却以自赠,气岸不凡。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二生蜀人,与子固素不相知,何故以文来见而赠以序?此起之所以必从苏君引入,非无故牵扯苏君也。既以之起,少不了末后要照应一笔,此所以苏君结也。二生同为蜀人,同以文来见,题既云赠“二生”,而为参军求赠言者,单黎生也,故于黎生口中扯安生,此补法也。因其笑为迂阔一语,即从“迂”字生情,将己扯入,而又以己迂之大,高一层进之,极为得体。盖称为“生”,大抵晚学后进辈也,立言当如此。至起首冒头,以其文引入,尤为亲切。合看此文,无法不备,无处不切。虽逊韩、苏之奇变恣肆,却自醇稳质实。八家并称,良有以也。

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昔貉稽尝以不理人口问孟子矣,孟子以“无伤”答之,而即进以孔子、文王之所以见愠。但不知貉稽未见之初,亦尝有人为之称道否?及进见时,亦尝携其文以自媒否?抑别有所可称,而为孟子之所乐告否?不然,貉稽以素不相识之人,孟子亦安肯为之尽言?即言,亦安肯引孔子、文王,而进其所以为士之道哉?今者,黎、安二生之来于子固也,其友苏氏子瞻遗书为之荐;而其文又诚闳壮隽伟,才力放纵若不可极。则子固之所称道弗衰者,固非无因而然也。而何以黎生将行,子固若不相识,初无一言以为赠?及请言解惑,而又自顾而笑,不一引孟子之所引,以进二生于大且远,而第以己之迂为甚答之?将谓二生为不足进于道与,而何以前此之称若此也?将谓二生为可进于道与,而何以后此之答若彼也?然则子固之不言,直以苏君之所称为非是而后可,而又并示苏君以为何如,则其所以告黎生者,吾知非以不言外之,必其所得于心者深矣。得于心而无言,则孔子、文王之所以见愠者,不皆可于言外会之哉。若以貉稽之答,而疑黎生之不答,则亦未免小视乎曾公矣。

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此文重在“心”、“外”二字。信古志道,心也;合世同俗,外也。黎生之求序,实不知所谓古之宜信、道之用志也,亦求解外人之讥评而已。故子固推而进之,豁而醒之,提出信古志道,是老师宿儒引导后进语。趁便发起牢骚,言不求吾言则已,一求吾言,益将使人增笑。违古离道,是合世同俗之正面,此不须求而得也。若不同俗,且不合世,则古道自存,反求即是,贵在自择而已。此欧阳子所云“修于身无所不获”也。文近昌黎,唯层次少简,不及昌黎之能作千波万澜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