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质与作用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

性质与作用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质与作用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曾把它誉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正是由于意志的调控作用,人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再者,情绪与意志也有密切关系。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性质与作用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曾把它誉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人眼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人耳可以聆听优美动人的乐曲,人脑可以贮存异常丰富的知识,事过境迁而记忆犹存。人有堪称“万事之灵”的智慧,能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奥秘。人还有七情六欲,能通过活动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并在周围环境中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迹。总之,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各种知识,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与人的心理的存在和发展分不开的。

一、个体心理系统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现代心理学倾向于把个体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概括起来,个体心理可以分成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www.guayunfan.com)

(一)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的动机。例如,一个人希望成为科学家,并以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种内部动力会成为推动他学习和工作的动机;一个人希望得到团体承认,并在团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内部动力会成为推动他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动机。正是因为动机的作用,才使得个体产生行为,促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并不断调节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使个体在行为中达到预定的目标。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人有生理的需要,如饥择食、渴择饮等;也有社会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人有物质的需要,如食物、衣着、住房、交通工具等;也有精神的需要,如认识世界的需要、审美享受的需要等。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节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二)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贮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言语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例如,事业的成功,朋友的支持,家庭的团聚,会使人感到愉快、兴奋和喜悦;而工作的失利,朋友的讥讽,亲人的争吵,会使人感到沮丧、痛苦和愤怒。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它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体现在对行为的发动和制止方面。发动即激励个体去从事达到目的所必需的行为;制止即抑制与预定目的不相符合的行为。正是由于意志的调控作用,人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非彼此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知之深,爱之切”,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知对意志行为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和意志又对认知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能促进入们认知的积极性;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会窒息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再者,情绪与意志也有密切关系。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而意志则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心理状态

在不同的时间内和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居,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例如,在感知活动时可能会出现聚精会神或漫不经心的状态;在思维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灵感或刻板状态;在情绪活动时可能会产生某种心境、激情或应激的状态;在意志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犹豫或果敢的状态等等。事实上,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展开的,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四)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例如,有人观察敏锐精确,有人观察粗枝大叶;有人记忆力强,有人记忆力差等等,这些是能力的差异。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如速度与强度的特点、稳定性的特点、指向性的特点等,这些特征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积极进取,有人被动退缩;有人坚毅果敢,有人优柔寡断:有人沉着自信,有人怯弱自卑,这些是性格的差异。气质与性格有时也统称为人格。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将个体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只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分析。事实上,它们是彼此密切联系的。

二、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我们讲到的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都是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心理现象,我们称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主要是研究个体心理。

但是,人是社会的实体,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师生关系、亲属关系等。由于社会群体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群体与个体一样,存在着群体需要、群体价值、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群体目标等心理特征,一个群体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群体。

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上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以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心理为研究主线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这种教育心理学常以学习与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心理学的面目出现。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所著的《课堂教育心理学》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主编的《学与教的教育心理学》。

2.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为核心,以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教学为研究主线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这种教育心理学以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为代表。他们的教育心理学常称作“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德洛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3.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研究取向,以学生的德、智、体、美、社会和心理教育为研究内容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这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了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多为这种类型的内容体系。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又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既有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所做的科学性较强的量的研究,也有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所做的社会性较强的质的研究,还有采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如教学实验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所做的教育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另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既要遵循学生心理和行为变化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又要考察由于家庭和社会等社会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因材、因地、因时地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教育和教学艺术,对学生施加积极而有效的影响。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既有一般化的知识,也有具体化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既有科学性的一面,也有艺术性和经验性的一面。因此,教育心理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学科,而是科学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相结合的学科。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大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又探讨促进大学生有效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所以,高等教育心理学具有指导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完善和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水平,促进大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多重作用。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学习,提高能力

大学生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会进一步提高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还能进一步提高对自己能力结构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大学生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会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还会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将远大理想与现实的学习结合起来,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成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提高师资水平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师必备的一门职业性知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丰富大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作任务和职责,重视自己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的大学教师。

2.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在于了解学习的一般原理,了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还在于了解大学生心理的主要特点,掌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具体行为指导的原则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3.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

大学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后,将会促使自己主动思考教育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这将促进高等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所以,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将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相结合,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一方面会使大学教师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另一方面会不断提高大学教育和教学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