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第八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疾病的发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_宁夏高校教师岗前

第八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据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疾病的发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www.guayunfan.com)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望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直是“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个定义虽然正确指出了健康的若干特征,但却不够全面,因为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与之密切联系的心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以使其更全面。但实质上,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此,我们将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脉搏血压等,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H.A.Maslow)的研究揭示了理想的健康人即个体的潜能和价值得到最有效挖掘和使用的“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14个方面:

1.对现实的良好知觉。心理健康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他们如实地看待世界,并非按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

2.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心理健康者能够接受别人、自己及自然的不足与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所困扰

3.自发、坦率、真实。心理健康者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能够真实、坦率地表达自己,除非这样—种直率的表现会伤害别人。

4.以自身热爱的工作为中心。心理健康者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工作刻苦、专注,并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5.有自立和独处的需要。心理健康者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他们依靠的是自己。他们喜欢安静独处,这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或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减少干扰,更好沉思,以便寻求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6.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心理健康者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功能,并具有自制的能力。

7.欣赏力常新。心理健康者对于某些经验,特别是审美体验,有着奇特而经久的欣赏力。

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心理健康者即使从平凡的活动中,也能感受到强烈的醉心、狂喜、无限美好。

9.对社会道德予以关注。心理健康者具有同他人同甘共苦的强烈意识,能够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能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10.人际关系深刻。心理健康者注重友谊和爱心。他们的友谊感虽强,交友数目却不算多。就对爱的理解来说,他们认为爱应当是全然无私的,他们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所爱者的成长与发展。

11.具备民主的性格结构。心理健康者能够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并能向一切能够教给自己知识的人学习。

12.富于创造性。心理健康者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革新的特点。

13.处事幽默、风趣。心理健康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

14.反对盲从。心理健康者具有自立、自强的人格,他们不随意迎合他人的观点、行为。他们认为人必须有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和舆论压力

参照上述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特定的社会角色,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由于目标定得不切实际,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总是将自己陷于自傲、自卑的漩涡中,心理无法平衡。

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友善、同情、信任)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远离集体。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具有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他们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他们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二、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首先就要澄清一个概念,即“心理卫生”。说起心理卫生,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心理不健康”、“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病”上去,认为有关心理卫生是涉及心理不健康人的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卫生呢?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mentalhygiene)。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如何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如何增进心埋健康,这涉及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个体能否更愉快、更卓有成效地生活密切相关,这是每个健康的人都十分关心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人类如何维护、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实质上是一个概念。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期,而他们所面对的却是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人际关系、恋爱、职业选择等等。以这种尚未成熟的心态来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心理问题会更复杂、更多变、更具独特性。若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因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自觉讲究心理卫生,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利度过大学时代,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具有完善的人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如果仅仅从躯体疾病的角度看,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比例并不高。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情况则大不一样。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我们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如下估计:

1.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为30%~4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问题。

2.心理障碍的发生在年级、专业之间存在差异,竞争压力大的专业,发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多。从年级角度看,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年级次之,四年级最少。来自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来自城市学生的问题多。

3.尽管大学生中存在如此普通的心理障碍问题,然而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这就预示了在大学生中全面而深入地进行心理教育,广泛而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有效地预防并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心理方法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尤其要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

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比如: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对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

2.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比如:开展专题讲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情绪”;针对许多大学生对人缺少信任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以消除错误观念;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在定期向学生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也应将团体咨询辅导与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如怎样面对学习压力,如何调试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个别咨询辅导则着重学生个人,发展自我,促进其人格发展。

总之,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这样一些普遍认可的目标:(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态度;(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为将来的工作作充分的准备。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讲,他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生活环境、学习方法,还是个人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其早期的适应不良有关。因此,作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环境、角色的改变

大学新生所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吃穿住行与高中时代、家庭生活皆有不同。自己安排生活,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都给大学新生们耳目—新的感觉。二是人际环境的变化。离开了父母、中学时代的老师、同学,面对自己的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生活方式、价值观都有一定差异的同学。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决定与谁交往,而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保持联系。三是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中学时代一切可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大学则需要自己安排学习,需要有主动寻觅知识的能力。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进入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成人的眼光来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中学的佼佼者在人才济济的大学中,其原有的拔尖地位可能会发生变化,变得一般或较差。总之,面对新的环境,几乎每个大学生都面临一个重新评价自己和他人,重新确立自我观念的过程。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里是佼佼者,是众人瞩目的中心,充满了自豪。进入大学,有些同学在众多优秀者面前,学习不再出色,这不免对其自尊心是—沉重打击。另外,在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只是学习,能力特长成为评价人的重要砝码,这也对只知在学校死读书的同学造成压力,于是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发生动摇。这种困惑的心态调整不好,就易导致自卑,以致产生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等生理和心理症状。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渴望与人交往,希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希望被同学、社会接纳的需要也日益强烈。但有些学生不会与人主动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做“心的交流”。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无所寄托,产生孤独感。

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上大学,对人独立性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到家长细心呵护的学生来讲,可能就会感到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安排个人的学习,料理个人生活,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等等。心理上的不知所措,就易直接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很多学生将大学生活想像成理想的天堂,但入学后才发现诸多的不满,如生活安排不好、专业兴趣不高等。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情绪低落,不安心学习。

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由于大学新生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匮乏,所掌握的知识数量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使得他们对一些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判断不免有失偏颇,甚至在认识和情绪反应上走向极端。

(三)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着的众多挑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从这样几方面入手来调整心态。

一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大学中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培养大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已成为新生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将来他们独立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

二是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风格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不快,首先就要树立与别人平等交往的态度,即使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模式去做。另外,开阔生活空间,在积极的交往中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并指导他们掌握交往的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它主要包括:在新的情况下,真正认识自己的实力,客观地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长处、不足。只有承认人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吸取他人的优点。在认识到个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时,仍能保持自信。

四是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针对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不喜爱而出现的情绪波动,我们可以从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的现实性、必要性等方面予以引导。另外,指导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对新生及时适应大学生活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新的环境和挑战下,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的力量,充满信心地面对新的一切,他们就会顺利度过入学适应阶段,并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业成就是大学生自我期望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的重要内容。但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大学生应试目标的合理性的丢失,以及学习方法的变化,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对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消除学习障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困境,发挥内在潜能,获得学习成功。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指导:

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新生入学大都对大学生活抱有新鲜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面引导,帮助新生较快较好地完成思想上、心理上、学习上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另外,加快班级内学生间的了解,增强凝聚力,也是保持学生顺利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可以采用听报告、参观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担,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端正专业思想,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另外,要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考虑各种实际情况,确定一个适宜的个人奋斗目标,避免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学习是学生进入大学首先要学习的一课。适合大学学习的方法很多,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定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比如整体与部分学习方法、集中和分散的学习方法、过度学习的方法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馆、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也是非常必要的。

4.注意用脑卫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用脑方法,即学会适度用脑,保证起居规律和科学的休息方法以及营养的均衡和身体的锻炼。

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考试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考试焦虑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考试焦虑往往与生理、认知评价、知识经验、应试技能、外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因此,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我们可以从充分备考增强考试信心、形成对考试的正确评价、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主要基于以上内容进行,其指导方式分团体学习指导和个别学习指导。团体指导主要可采用讨论、班会、参观、板报宣传等形式进行。对个体的学习指导灵活性较大,没有固定模式,但一定要在坚持心理咨询原则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予以指导。

三、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关注两性之间的关系,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们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恋爱与性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恋爱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性与恋爱心理的特征

1.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望。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对有关性的一切充满好奇,并希望自己能通过恋爱进一步了解。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自己在异性中的形象。在恋爱中个性突出,具有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择偶中大都自己做主。

2.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处于性意识、性能量最旺盛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再加上所接受的性教育的贫乏,未形成稳固、正确的性道德观、恋爱观,自控力弱。因此,有些学生的性心理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追求性自由,性解放,而缺少责任感。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重外在、形式、浪漫,缺乏深刻的相互了解,责任意识。也有些学生由于性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而过分压抑,情绪不稳定,甚至少数人以扭曲的方式——性变态来宣泄自己。

3.男女生性心理的差异。女生对性知识的兴趣低于男生,她们往往热衷于追求浪漫、神圣的爱,男生对性知识的兴趣相对较浓,在与异性交往中更显得热烈主动。

(二)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

从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

1.性认识的偏差。一种是对两性交往缺少责任,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另一种是将爱与性割裂开或是对性充满恐惧。

2.性冲动的困扰。在对319所高校的调查中显示,87%的学生存在性冲动,对性感到恐惧的占12%,对性感到羞怯的占36%,对个人的性冲动感到自责的占3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一方面具有性的冲动而另一方面是对性的否定和批判。致使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宣泄自己而苦恼。

3.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性心理的矛盾冲突以及各种不适应就会产生焦虑。比如,由于对性问题认识的不足而产生对个人的体形、性功能、手淫和婚前性行为而产生的焦虑不安。

4.两性交往的不适。大学生有与异性交往的渴望,但由于中学时代接受的青春期性教育甚少,对性充满了神秘感,以至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与异性交往,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拘谨、谨小慎微。

5.不稳定性,耐挫力弱。由于大学生易感情冲动,缺乏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因此,一旦恋爱失败则易表现出难以自持,陷入悲观的漩涡,无法自拔。

(三)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

健康的恋爱与性心理应包括学会与异性相处,对两性的正确认识,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因此,结合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特点,加强大学生的恋爱与性教育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加以实施:

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应让学生懂得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同时又要符合社会规范;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问题。

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性冲动是造成青年心理紧张的一个因素。但青年的性冲动并不一定强烈到要用性行为来解决,通过恰当的作息制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体育活动可减少对性问题的注意并能使性能量得以宣泄。当然,正常的异性交往和进一步发展成恋爱,对大学生来说是最佳释放性能量的途径。

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培养学生自然、友好、文明地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既要能够尊重对方,平等地与人交往,又要学会保持交往中的自尊、自主和责任意识。同时不断充实、发展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有恋爱就可能有失恋,痛苦的失恋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活动。为让学生能尽快摆脱失恋的痛苦,应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失恋仅仅说明恋爱关系不融洽、相互不能接纳。处理失恋的积极方式应是,面对痛苦,分析原因,汲取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并确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信念。从情绪调节上,则可以通过及时倾诉宣泄来维持内心的平衡。总之,教育学生要以愉快的体验来陶冶性情而不要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中。

四、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抉择——择业求职。在谨慎的权衡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接受着各种矛盾的冲击和考验,如何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前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职业辅导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会受到时代、家庭、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希望工作环境舒适、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发挥个人特长是大学生们共同的希望。大学生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大都也由此引起。从个人主观条件上看,如择业理想和个人能力间的矛盾而造成的困惑、焦虑;激烈竞争和缺乏自信的矛盾而造成的自卑、对竞争对手的嫉妒猜疑。从客观条件上看,如户口问题、当年的分配政策等造成的择业挫折所带来的烦恼等等。

职业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收入、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个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满足愉快与否。而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否、满足与否,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在所选择的工作中发展和实现自我,享受他所选定的生活方式。我们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正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择业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建立一个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二)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自我从职业辅导的角度看,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身体方面主要包括对自己身体素质的认识;心理方面则包括对自己的智力、特殊能力、兴趣、态度、理想、价值观的认识。自我了解是职业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辅导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心理测验工具。比如,现在被广泛应用的《霍兰德职业偏爱测验量表》、《职业能力倾向的自我测定》、《气质调查表》、《田崎仁性格测验量表》等。

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个人对职业的态度乃至职业抉择主要是建立在对职业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是对当年就业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国家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微观方面是帮助学生对可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报酬、优缺点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实习、参加人才招聘会等形式来进行。

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源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对劳动的态度、职业责任感、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价值观。

4.以讲座、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求职中的面试,是自己走向成功择业的关键一步。因此掌握面试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包括:(1)学会流畅地表达自己。(2)消除面试紧张。(3)学会面试礼仪。

5.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影响求职成败的主要心理品质。如果你自己认为是优秀的,这种感觉就会从你的表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达给对方,从而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价值。当然,自信还需有个人的知识能力做后盾。

6.正确处理择业中的挫折。择业求职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原因,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如性别歧视、面试表现不佳等。遇到挫折,如果丧失信心,也就失去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所以,在挫折面前,首先要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调整好个人目标和心态,充满信心地再争取新的机会。

总之,如果在善于发挥个人优势的领域内求职,就一定能在社会需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