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的伊斯兰学校及其弊病_回族历史报刊文选

印度的伊斯兰学校及其弊病_回族历史报刊文选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教育权长此操诸此辈之手,则阿拉伯文字之于印度其没落之期不远也。一般富人为教宗民族计,费用若干金钱于此类学校,以与他族相颉顽,孰意其收效乃等于零。以上所述弊病印度教师中未有此病者实居少数。彼等必须往来川资,必预定,如学校当局与教师意见不洽,或发生争执,而学校欲在约定期限未满时撤换之,必须予以相当之补助金,此其二。学校教师之情形既如

印度的伊斯兰学校及其弊病_回族历史报刊文选

印度的伊斯兰学校及其弊病

特根印抵宜君 原著 穆罕默德尔思曼 译

此篇虽指陈印度伊斯兰学校之弊病,然吾国伊斯兰学校之情形大抵与之相同甚至或不及之,故特译出之以介绍于关心伊斯兰者

译附□

夫得知病源,确定疾病,必先乎处方发药,俾医者与病者始有相当之把握,不致药石乱投,此乃人所共知之事,是故余今特将印度伊斯兰学校之弊病一一述之,然后再论药救之方法,俾有心人起而挽救之,是则余草此篇之区区微志也。(www.guayunfan.com)

一、教师之病

多数教授语言学,与宗教学(指伊斯兰)之教师,伊等对于阿拉伯文根底浅薄,无充分之认识;此事之明证即每见一般教师惮言阿拉伯语,惮写阿拉伯字,视二者如洪水猛兽,逃之惟恐不及;有时不得而已,偶一启齿或从事则误讹百出,且非常辛苦,如吐石块,如上青天,及被迫谈吐或写作之一二语既告终时,则顿觉爽快,如释重负,自后则不见其阅读彼以阿文所写者,除不得不读之一小部分外,彼决不读之;顾彼所讲之一切资料皆属阿拉伯文,所索之薪俸皆因其知阿拉伯文之故,其名声其盛誉亦皆由此而来,而彼对于阿文所费之时间,所给之注意乃微乎其微,而又杂以厌恶与畏避之一点,使彼另得一谋生之术而足以自给者,则彼将弃阿拉伯文学如敝屣而不惜也。可叹孰甚!一般英文教师之情形则反是,彼等对于会话(说英语)写作,与诵读皆极感兴趣,贪多务得,精益求精,无论在校在家,随时随地皆致力于英文,或写或诵或玩索,其生徒得其薪传,受其感化,在些少时期以后遂能谈话,诵读,写作如流,而反观一般习阿文之生徒则与阿文相隔甚远,彼辈观之不啻仰视泰山,莫可端倪,或窥视神怪,将欲攫之,凡此成绩,皆拜其教师所赐。此种现象不独教授文学者如此,即教授礼法学,圣训学,古兰经法学,认主学,法理学,理学等之教师亦莫不皆然。夫其情形如上述之教师,其虽教授百年,其不能使生徒获充分之效益也无疑。吾先哲有云:“学业之完成必具六事曰聪颖,曰好学,曰辛勤,曰经济,曰相伴教师,曰历时久远,”今一般教师知一科或一艺而不能澈底了解,甚至仅一知半解即好为人师,己不自知,焉能知人!余所云多数教师之此种浅薄乃对于印度全国通行,用为教科之各种典籍,彼等受之于师,看阅其译文——以印文或波斯文所译——而反复讲解之,设若以其素所未习之阿拉伯诗词,及典雅之文章,阿拉伯战史,伊斯兰历代学者之历史,学者之等级史等书使其讲解,则彼将瞠目结舌无以措其手足矣。彼等之另一缺点即彼等不谙现时世界潮流,世界情势,(及新思想新学说等)甚至印度(本国)之一切情形,彼等皆不屑措意,教知者不过些须皮毛而已,至于印度以外之山川国土,政教艺俗文物,则彼等更梦然罔觉也。汝若举诸回国之事情,尤其是阿拉伯半岛之事情告之,则不啻告之以北极以外之事,同一奇异。指安拉起誓余睹有等教师,耗费十年光阴,从事于钻研文学基本诸籍——如“木团外理”“艾特外理”“设礼哈目二利各提”“地挖宜哈马赛”“地挖宜目台男巴”“目采马台哈礼令叶”六本圣训集,教法各典,等——而不能庄读一行,或于最易之处加以些须注文而不至错误者。使教育权长此操诸此辈之手,则阿拉伯文字之于印度其没落之期不远也。无数之金钱寿岁,虚縻于此种不中用之学堂殊堪痛惜。一般富人为教宗民族计,费用若干金钱于此类学校,以与他族相颉顽,孰意其收效乃等于零。由此类学校毕业而成绩优良者实为最少数,而此最少数者非学校栽培之功,实乃其天才其辛苦好学有以玉成之。今日捐款此类学校之富人,其明警者视其所捐不过如慈善布施而已(非希望其能兴学育材矣)。苟长此不加改良则彼辈富人停止其捐助之日当不远矣。所可奇者阿拉伯文学校之师生,伊等对于所业皆显出一种消极,自馁,绝望于胜利之态度。尤可异者伊等将其萎靡绝望之咎归于阿拉伯文,有谓阿拉伯文太宽,别字同意之字太多者(其实此正阿文之特点与佳善处,而若辈不知矣)谓其聱牙难读者有之,谓其文艰古,不适用于现代者亦有之。彼等中除最少数而外,未闻有将其浅薄之咎归于教师与学生,或归于教授法之欠善,讲解之不良者。此辈教师尤有最可鄙之一种习性,即彼等每每妄自尊大,好夸张,好无谓之争辩;若辈中多有耗尽毕生心力而专谈一切生僻教律者,或以疑难之问题质之,彼从不肯道:“我不知”三字,(此三字乃吾圣与群贤常道者——译者)且不肯稍迟疑或答问者以待考,乃不假思索而遽答之,所答者乃希奇古怪,毫无意义,不知言何之辞,洎可怜之问者(即学生辈)复领教之则叱曰:“汝尚不明了乎?”问者被斥乃唯唯而退。可恶之教师至是愈露倨傲状,诋该问者为鲁钝,侈言该问题经其佳妙解释后,乃达于顽石点头,蠢驴俱晓之限度。该生因而深悔质问之失策,立意下次再不敢领教也。该大师乃傲然顾谓他生曰:“某生!汝所见如何?岂此问题尚未剖白明晰耶?”彼生等恐又遭斥叱,乃对曰“明矣,明矣,吾人已领悟矣,”可怜该受屈者益增惭愧。此等教师之另一劣点,为若辈于教授时,往往装腔作态,咬文嚼字,表露其文学之高强,此种作为在有客来听讲时为多。彼等之目的只在欲知:“社会对其口才与博学如何称誉”,至生徒之能否领会,其所讲者于生徒有何裨益,等等则彼绝不介意矣。至于嫉妒,轻视他人之所长,尤为彼等之惯技。以上所述弊病印度教师中未有此病者实居少数。

二、药救此病之法

对此病症唯一之补救方法,只有将此辈教师(人之患)悉数撤换,另聘学问完善,教法(教授法)精良,有道德,有毅力,有经验之良教师代之。顾如是更换必须由阿拉伯,埃及等国聘请上述之良师,同时再由欧美聘请良师教授英文及各种应用科学,然而此事实有几个难题:

(一)将此数千印度教师一旦取消,致其衣食无着,妻子冻馁,将何以善其后?

(二)由阿拉伯等国聘请教师有几种困难,彼等不愿印度教师所甘愿之薪俸,此其一。彼等必须往来川资,必预定,如学校当局与教师意见不洽,或发生争执,而学校欲在约定期限未满时撤换之,必须予以相当之补助金,此其二。

(三)往外国聘请教师必须遣人往聘,既抵该国必须多方探访物色,至达所求人物,此难题中之茕茕大者也。对此种难题之答案是:意志坚强能使一切困难容易,一切坎坷坦平,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是也。学校教师之情形既如此,吾人即不能一时举全部更换之,亦当陆续更换,渐渐淘汰。如于每校中聘一学问教法兼优之讲师,举全校教育之责付之,俾其改良一切,教授学子,每一来复更召集各教授开教育讨论会一次,以便令伊等领悉如何施行新教法,及改善一切。在一定时期中该讲师于各校中挑选一班优级生遣送阿拉伯与埃及留学,令深研教育法,及一切最有益之学识。数年后留学生归来则印度之优良教师必渐渐增多,尔时不须再向外国聘教师,亦不须再遣学生向外留学也。至于增加薪俸及一切旅费实不足以阻止此番整理之进行,盖此事乃根本要图,岂可因噎而废食。且学子受自良师之一课远胜劣教师所教之十课,从名师学一稔,较离乡别井,受尽风霜,而空手回者之十稔为优。吾人于此,已有一先例可为明证,所谓先例即爪哇人是也。初,爪人之阿文程度亦颇幼稚,与今日之印人无异,其后彼等一面频遣学生留学汉札子(hijaz)与埃及,一面遣人向外聘请教师。回历一三四九年驻“准代”(djiddah)之“埃及”领事谓余曰:“马来亚某伟人来谒余,嘱余代聘阿拉伯文教师数名,最优者月薪廿五金镑,次之者十五金镑,川资在外,余细查之得两人,此两人者乃埃及政府特派领导埃及汉志队(朝觐天房者)前来,指导朝觐仪式者,余乃权代聘此二人偕往,并告以将再由埃及代聘其余数名云”。识是之故,阿拉伯文在爪哇等地乃勃然兴起:规模完善,教法优良之阿文学校已成立多所,“此等学校与阿拉伯与埃及之学校无异,由是人材蕃盛,宗教振兴,乃与各回教国——尤其与阿拉伯——互通声气。爪哇且有各种阿文报章杂志产生,反观印度则适得其反,彼与阿拉伯之阿曼(Oman)仅隔一衣带水而彼等对于阿拉伯之情形异常隔阂,所知者只得自英文刊物之一鳞半甲而已。又印度各种报章则罕有能直接转译阿文报章者,固各报馆中通阿文者甚罕故耳,是故吾人每游印度各报馆均未见有一册阿文读物。有时欲转译阿文报上之一二消息,必凂人代译而后可。吾人每造访印度之领袖人物——如官吏,学者,绅商等——见其家中纷置各种刊物,惟阿文读物则未有矣。以“率克努”(Iucknow)一域而论,此大城市中读阿文报章杂志者实寥如晨星,(译者按此城市为一回教最多最盛之地),统计只有“温木来古拉”(满克旬刊)三四份;“法台哈”“书拉”“谁拉台来木四台给米”各一份(书拉现已停刊)以上皆为“尔来曼”(回教学者)学会师生所订阅。杂志中只有“麦志麦尔来尔勒命叶”“使哈碧”“艾来默那勒”(即光塔月刊)“安祖虎拉”四种,此数种读物教师与学生中阅读之者不过数人,且只限于“尔来曼”学会之师生,其他学校则未矣。吾每至一校,必责问伊等曷不订阅阿文刊物,伊等反诘余曰:“阿拉伯亦有类似印度刊物之一切读物乎?”余曰然,彼又曰:“子知其果有裨于教师与学生耶?”余曰然,彼等继曰:“闻今阿拉伯国所有之刊物皆以新文词的阿文而写,吾人不之识,且不得为吾人解释之者”嗟乎!此辈之情况如是,余何能感化之。伊等惟有耗财偾事,虚度光阴,使穆士林益陷衰退灭亡之中而已也!

余知倘此篇被多数教师阅及,或阅知,伊等必痛恨余,必以为师道尊严,余之唐突无礼实属罪大恶极耳。余告之曰,指安拉起誓,余为此篇之动机纯为诸穆士林尽我应尽之忠告,对伊等韶光与财帛之虚糜而实无效,且对阿拉伯的文学日就沉沦而抱杞忧也,岂有他哉?至于不谙阿文所影响于穆士林前途之害处,实不胜枚举,最著者为使印度穆士林与各伊斯兰之穆士林感情疏淡,消息阻塞是也。例如数年前“摩洛哥”与“的黎波里”之穆士林与帝国主义者所发生之抗战,世界各国,靡不知之,莫不震骇;惟夙以拯救伊斯兰与穆士林自命之多数回教伟人与教士(指印度人)对于此事乃一无所知,一无所见,可叹孰甚。总之印度各阿文学校之毕业生,求其能以阿语阿文演说,写作,应用自如者实百不得其一,若是余对穆士林之材财虚费,毫无实效,安得不抱杞忧,引为缺憾而发为文字耶?维识者谅之。

回历一三五一、一月、六日草于伊拉克  

(按此篇著者“特根印抵宜君乃尔来曼学会之领袖)  

摘自《天方学理月刊》1933年 第5卷 第7-8期 第9-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