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

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第二节 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朱作仁教授在其所著的《语文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建立在自下而上阅读观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实践,在解决阅读教学问题时,有重“文”轻“境”的弊端。培养学生阅读的情趣是我国小学语言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

第二节 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朱作仁教授在其所著的《语文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他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过程的内部信息加工机制,一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逆分析方向(自下而上方向)和顺分析方向(自上而下方向)。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事后”论证的观点,它是在我国大量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认识。

所谓的自下而上方向,是指阅读从字词的解码——感觉材料开始,逐步向上到意义的获得或完成意义建构。从本质上说,阅读就是把印刷的“新语言”与学习者已经掌握和理解的口头语言联系起来。因此,学习者要掌握课文的全部意义,就必须加工句子,而这种加工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分析了那些句子的子句和短语。分析又取决于学习者是否辨认出了那些单位中的字词。换句话说,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他必须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步读懂、最终获取意义。见图3-1。按照这一思维加工方向,学生的阅读是经历由文字到思想、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文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读懂、获取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它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因此,从下到上这一思维加工方向,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过程的一半;还有一半是顺分析方向(从上到下)的思维加工过程。

学生在阅读中经历了逆分析过程以后,进一步还要转入另外一个心理过程。就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说,必须从上述形成的意义结构即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剪裁布局、分段谋篇;怎样表达中心、描述事物、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这一心理过程是由思想到课文、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由整体到部分的,是一个顺序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3-1 逆分析方向

不管是读讲议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五步教学法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我国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以上认识基础之上的。而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的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概括地讲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文”轻“人”

按照朱作仁教授这样一个思路来分析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闭环线性系统,形成了一个以课文为中心的信息加工的闭环过程。它否认了学生的其他信息来源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以及意义获得的影响,这实质上是割裂了学生阅读学习活动与社会的联系,不重视学生先前的阅读学习经历对阅读教学过程的影响。这一认识可以说就是张志公所总结的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的三大弊病之一——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在阅读教学过程认识上的反映。同时,我们认为这也是自下而上阅读观在我国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反映。

这里的“文”指课文,“人”指阅读者即学生。受传统阅读观的影响,人们通常将阅读者和课文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可以独立存在的客体,分别考虑;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课文的分析、设计,忽视阅读者的作用,忽视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的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将课文看作是埋藏着意义的“金矿”,学生的阅读活动,就是一种从已经存在的金矿中挖掘“金子”即意义的活动。在教学中,强调的是词汇教学、句子教学、归纳段意以及中心思想的教学,将其看成是学生挖掘课文意义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从阅读者出发,将词汇教学与学习者已有的概念和知识联系起来,将其看作是阅读者创造意义、解释课文的基础,将句子教学和段落教学看作是学习者与课文作者、社会进行交流的手段或途径。因此也就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行为发生的空间因素(由时间和环境因素组成的二维空间)对阅读过程的影响。阅读者和课文是一个有机体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只有阅读行为发生,这两者才有意义,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注重课文,一切从课文出发,忽视阅读者因素,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教师不得不采用“注入式”教学,逼迫学生背词语注释,背段落大意,背中心思想。这样做,逼迫学生走进了呆读呆记的死胡同,文质兼美、内容生动多彩的课文,在学生眼里成了生字、词语、段意、中心思想,乃至若干答题的堆砌物。

二、重“文”轻“境”

在我国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考虑阅读教学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然后是重点句的理解问题,再次是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不论是讲读课、阅读课还是独立阅读课,教师的教法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使得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成了机械化、公式化的活动,缺乏新意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将阅读活动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意义的挖掘活动,看成是一种过词语关、过句子关、过段落关、过中心思想关的过关活动。从教师的角度讲,忽视通过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行为创设一种有利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忽视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图式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的阅读活动充满新意和创造性,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在我国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低,陪读现象严重。只有通过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变陪读和学读为独立阅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由于在阅读观上认识的不同,教学实践中,人们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建立在自下而上阅读观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实践,在解决阅读教学问题时,有重“文”轻“境”的弊端。

这里的“文”指课文,“境”指情景、环境,既指阅读者的内在的心理环境,也指阅读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基于自下而上阅读观的教学,注重的是课文,具体内容包括词汇、句子、段落和篇章等,形式上采用的是默读、背诵、朗读等。我们只有“重人”,才能重“境”,才能考虑如何通过为阅读者创立良好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去促使学习者主动阅读课文,去建构意义,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三、重“理”轻“情”

这里的“理”主要指认知。“情”就是指情感。培养学生阅读的情趣是我国小学语言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教育界历来重视情感因素和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朱熹也说过:“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情趣是由求知的欲望、情感、远大理想、坚强意志等因素组成的。它在教学过程中与认知活动交织在一起,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直接动机——兴趣对于小学生更为重要,它能直接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直接兴趣,也可以培养儿童向间接的学习目的、远大的理想发展。阅读教学要善于把外部兴趣引向内部需要,并且激发情感,使其愿意读书。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遗憾的是,“在我国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的来看,对于读书情趣的培养,并没有引起重视”(高惠莹,1986)。根本的原因在于阅读教学观上的差异。建立在自下而上阅读观基础上的阅读教学,认为阅读过程首先是一个认知过程,情感只是认知过程的副产品。因此在实践中不重视阅读者的作用,不重视阅读者带到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否认阅读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过程。在阅读教学时,只注重从课文的感知、记忆、思维引导学生,忽视学生感知、记忆、思维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四、重“知”轻“能”

这里的“知”指知识和认知能力,“能”特指阅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默读、朗读、背诵、复述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词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等等;强调的是知识教学,强调的是一般认知能力的训练。虽然在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我们从建立在自下而上阅读观基础上的阅读学习过程只强调了学生阅读中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比较注意在词汇教学实践中,运用词义比较、组词接龙等形式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运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运用背诵训练学生的记忆力;等等。由此,忽视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意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学情调查与学习指导》的研究报告中关于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调查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历来只是以阅读对象作为自己所教所学的对象,只是以阅读对象的内容作为自己所教所学的内容,没有把阅读这一活动过程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以及实现操作所需要的方法、技能、技巧等本领的培养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益不高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试教育。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只重视结果及课文内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过程及通过课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的倾向,会得到根本转变。如何加速和促进这一转变,还在于促使教师对学生阅读心理活动过程的本质加深认识。

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着教学时间长(据统计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时数为一千五百多小时)、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必须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综合以上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这归根结底就是忽视学习者的阅读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对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注重阅读者内部的心理因素对阅读学习过程的影响,只有深入地研究阅读者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搞清楚阅读者自身的哪些因素会对阅读过程有影响,它们之间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以依据的理论假设,使得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彻底地解决阅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正如张志公指出的:“教学语文有其规律,当我们认识了这个规律,使我们的教学符合这个规律,并且运用这个规律设计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这就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

下一章,我们将详细讨论一种建立在新的阅读观基础上的、表述阅读学习心理活动规律的阅读教学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