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_和谐本真美丽

追求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_和谐本真美丽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求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_和谐 本真 美丽构建和谐课堂 追求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刘 军一九八五年,我们在王兰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了儿童整体和谐的发展”的研究。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场所。因此,课堂上师生的和谐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牵动和谐教育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水平,质疑要质在有疑处。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要进行认真地读书、思考之后才能够提出质疑的。

追求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_和谐 本真 美丽

构建和谐课堂 追求高效低耗的语文课堂

刘 军

一九八五年,我们在王兰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了儿童整体和谐的发展”的研究。当时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创设最佳环境,探索最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和谐的整体性发展。二十多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而教育要取得成功,必然要使教育主体(学生)之外的各因素和谐统一于教育主体。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场所。因此,课堂上师生的和谐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牵动和谐教育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回顾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三十八年的历程,感受到语文不是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机能的学科,它还承担着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重任,关系到孩子精神世界能否健康成长。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那样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生命的质量和品位,影响着人的终身幸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功底、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无时不在牵动、引领着儿童生命的生长和发展,影响着儿童灵魂的生长和精神的发育。因此,语文贯穿孩子人生,丰富孩子人生,润泽孩子人生,成就孩子人生。

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于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的“教法”问题——我们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学,这一教学思路问题,开始产生了怀疑。因为它没有从人性的角度,也就是没有真正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那怎么教才是顺应了孩子学习的心理呢?那就是要研究孩子是怎么学的,孩子怎么学,我们就怎么教,这样和谐的课堂孩子才是愉快的,事半功倍学有成效的。(www.guayunfan.com)

于是我们在王兰老师的带领下,对于过去的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再进行课文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了反思、实践。把过去的生字音、形、义结合的词语教学变为生字音、形、意的教学分步落实,各有侧重。在初读课文时解决读音(因为我们的课文是全文注音的,学生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从整体上感知生字的字形;细读课文时着重解决字词的意思(主要是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感悟字义;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的灵敏性);课文学完后重点解决字形(通过描红、临写生字)让学生对字形进一步感知,做到记住字形,笔画正确,指导写好字;品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将生字组成词、句,直到学生迁移运用,使识字教学对生字音、形、义方面的要求,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分步得到落实。这样做的好处是: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最关心的就是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情节感兴趣),不会想课文中要学习什么生字。现行的教材全文注音,将识字教学的起步安排在让学生凭借拼音、自读课文的起始阶段,让学生从了解一篇篇活生生的课文内容入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可以不打断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又使生字词语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初学阶段,不让孩子学习他最关心的的内容,而是学习生字词

语(被称之为“扫清障碍”),而学习词语阶段时音、形、义的统一(或结合)实际上是耗时而得不偿失。特别是有些词语的意思学生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例如:《狐假虎威》一课中,对于“狡猾”这一词的解释,字典里是“狡诈”,以词解词更加难懂,这样抽象的词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呢?凡是抽象的词,在低年级孩子脑中都要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抽象的东西不能脱离具体的东西而存在。那只有带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看看文中是说谁狡猾?狐狸狡猾,从哪看出狐狸狡猾呢?它装腔作势,扯着嗓子说话,给自己壮胆,它用老天爷来吓唬老虎,它还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这样的理解是具体的,形象的。这样,学生今后只要看到“狡猾”一词,脑海里就浮现的是《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从而对“狡猾”一词的理解就具体、形象了。又如《咏华山》中对于“艰难”一词的理解,我曾经用以词解词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解释不到位,就是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后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改用教师的语言去渲染,让孩子如临其境地去体验、感知:你们看,华山是那样高那样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到山顶容易吗?孩子都感受到了很不容易,老师再引导:书上哪个词语你感受到很不容易的?孩子自然就能找到“艰难”这个词,找到了,理解了,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再如《雨点》课文中的“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表示雨点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动态的词语,是要在那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体验到的,只有有了这样的体验,才能把这些词语读出语感来。如先教识字,词语的理解不深不透,到学习课文时再次理解,重复劳动,就没有了兴趣。

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就是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心理,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理解是基础,理解了就能读好)课文理解以后,在第二节课的前半节课进行字形的教学,因为有了前一节课的诵读——反复见面,又对词语有了理解——意的理解对于字形的记忆有时至关重要。这时再记字形,已经是老熟人了,记忆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效率就高了。这样既可以不打断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又使生字词语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思维的激活起于对问题的困惑与探求,对问题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但也不是漫无边际的问。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用心体悟,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品出隐藏在字词句段背后的生命的律动和情趣,与作品的灵魂对话,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融入教师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创作,使教材复活,使之成为自己独特作品。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水平,质疑要质在有疑处。

例如《水乡歌》第1、2小节中的渠、驳,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没见过,孩子一定是有疑问的,而且用语言表述的方式孩子也是似懂非懂,我们就通过画面帮助孩子解决这两个事物。真正的疑点或是能够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就是第3小节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要进行认真地读书、思考之后才能够提出质疑的。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思考后所产生的,因此要抓住这一有深度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培养质疑的重点放在第三段。小朋友读了课文思考后的第一个疑问是:“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歌是声音,怎么能装在箩里?我引导学生思考“歌真的装在箩里了吗?”小朋友都说不是的,“那这里实际上是说歌的什么呢?”小朋友都明白了实际上是形容歌的多。第二个疑问是“唱咱水乡新生活”为什么不是过上了新生活,而是唱新生活呢?我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新生活”,和以前的生活比,现在水乡都有了哪些变化?小朋友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说明水乡人生活好,变化大,再来理解“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然理解了“唱”在这里是夸、赞美的意思,进而理解“水乡歌”的“歌”的意思,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多了解学情,学生怎么学,我们怎么教,就能达到课堂的和谐,就能让学生高效低耗地、快乐地学好语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