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述的时效性

论述的时效性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论述的时效性新闻性,是各种新闻体裁作品的共同属性。我国的广播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大量应用连线报道,主要采用的是电话连线。所谓“连线报道”,其实是现阶段广播电视评论加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随着电信业的不断发展,用连线报道进行长时间的广播电视报道与评论已不成问题。在新闻时效性不断被强调的今天,连线报道和评论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广播电视采用,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述评方式。

二、论述的时效性

新闻性,是各种新闻体裁作品的共同属性。广播电视评论体现新闻性就体现在它的时效性。广播电视新闻以时效性强而领先于报纸。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闻界的时效性竞争以天计算,9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推出整点新闻后,其时效性以小时计算。今天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广播电视评论的时效性又有了相当快速的进步。广播电视评论的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评论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对时间的要求,有时几乎与新闻报道一样强烈。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赢得先声夺人的优势。而忽视时效这一因素,则可能使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价值。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外媒体就开始利用卫星新闻采集手段(SNG)进行异地连线报道。我国的广播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大量应用连线报道,主要采用的是电话连线。连线报道满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体现了记者“永远在路上”的工作作风,同时连线报道成本小,时效性强,有利于传播效果。

所谓“连线报道”,其实是现阶段广播电视评论加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有论者认为:“新闻连线报道可概括为运用先进的视音频技术,在同一时间将不同地点的相关人员、画面对接在一起,就同一新闻事件或话题,展开报道叙述或者讨论评述的节目。”[1]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连线报道,就是以主演播室为中心,单线、复线或放射线状与其他分演播室主持人或外景地记者相互串联,共同来完成信息传输的一种报道方式。”[2]近年来连线报道频频出现于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中,导播不时地让主持人和事件发生地的主持人或记者进行连线沟通,有时还会有事先做好的其他节目插播进来。这种报道方式已经不是一般的新闻报道,它对于新闻事实采取了更多的主观评判。这种新闻评论直通新闻发生地,由记者或主持人通过电话或手机(包括特约记者或其他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直接播报和评析新闻。比如央视、中广和凤凰卫视就比较注重连线报道中前方记者和后面演播室主持人的专题侃谈作用,有的连线报道还会请专家学者就敏感问题进行评述,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通过“连线评论”增强了广播电视评论的现场感,让受众感到、听到、看到事件就在现在、身边,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及可信度,也充分体现了记者和主持人的工作作风和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可以是访谈、评论,也可以描述或者报告新闻现场的情景,很显然,连线评论大大增强了广播电视评论的时效性。

从相对时效而言,连线评论的对象既可以是特派记者,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负责人,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因此不是一般的新闻就能加以概括的。随着电信业的不断发展,用连线报道进行长时间的广播电视报道与评论已不成问题。在新闻时效性不断被强调的今天,连线报道和评论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广播电视采用,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述评方式。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增加对社会新闻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评论,这就是对广播电视评论立体化的解读。新闻事件、专家解读和百姓评说三者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充分发挥短信平台的互动作用,连线评述今后会越来越多地以互动的方式出现。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不满足一般的从容的泛泛而谈式的评论,而更加大了对广播电视评论的时效性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