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竹平与四社联合办事处

张竹平与四社联合办事处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张竹平与四社联合办事处20世纪30年代,《申报》并购《新闻报》已经显露出民营大报向新闻托拉斯、报业集团发展的趋向,但终因各方阻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经营。《大晚报》创刊不久,张竹平便成立了“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申时电讯社四社联合办事处”,实行联合经营,办事处设在大陆报馆三楼。

三、张竹平与四社联合办事处

20世纪30年代,《申报并购《新闻报》已经显露出民营大报向新闻托拉斯、报业集团发展的趋向,但终因各方阻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经营。而同一时期,《申报》前经理张竹平则通过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创办“申时电讯社”和《大晚报》,并设立三报一社共同办事处,人称“四社”,成功实现了报业的联合经营。

张竹平(1886—1944年),生于江苏太仓,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信仰基督教,与杜月笙交往密切,是不开山门的青帮人物。1913年冬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馆经理,凭卓越的报业经营才能为《申报》跃居全国第一大民营报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申报工作期间,他逐步筹建自己的报业,至1930年,完全脱离《申报》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

“四社”中,张竹平经营最早的是“申时电讯社”。1924年,张竹平开始利用《申报》和《时事新报》两报的部分编辑人员,业余摘要编辑两报电讯稿,提供给外地一些报社。随着外报对电讯稿需求量增加,1928年,张竹平决定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扩大资本,增聘专职人员,扩大业务范围,编发中英文电讯稿。1932年夏,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该社再次扩充机构:设电讯股负责收译、编发电讯;设邮讯股,负责采写、编发本埠新闻及国内外长篇通讯;设广告股,为各地报业代办介绍广告、互换广告和制作广告等业务。1934年2月,申时社由张竹平独资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月笙,经理张竹平,社长米星如。其时,申时社业务蒸蒸日上,国内外正式订约要求供稿的报社达180家,日均收发电讯约6万多字。另外,每日出版《申时电讯稿》、《申时经济情报》,每季度出版《报学季刊》,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18]

“四社”的支柱是《时事新报》。其前身是《舆论时事报》(1909年由《时事报》和《舆论日报》合并),1911年改组后更名为《时事新报》,后为进步党——研究系所控制。五四时期,其副刊《学灯》以宣传新思潮而著称。20世纪20年代,张竹平开始逐步参股,1928年冬,《时事新报》陷入财政危机,张竹平与人合股购得该报所有权,并自任经理,聘陈布雷为主笔。《时事新报》原本为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之后的第四大报。张竹平接手后,认识到报纸的广告、销量、内容之间存在一种循环因果关系,即报纸的成功要靠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则要靠报纸的销量,销量又要靠报纸内容好,报纸内容好则要靠广告收入提供的财力支持。因此,他一手抓编辑,一手抓经营,将广告、销量、内容等方面组织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经营过程中,使得报纸迅速发展,1931年发行量达5万份,紧随《申报》、《新闻报》之后,名列全国第三[19]

“四社”中的英文《大陆报》原系孙中山、伍廷芳等筹资兴办,1911年8月29日创刊。后因孙中山等忙于革命,报纸被委托辗转于外国人之手,直到1931年2月被董显光、张竹平等合资购得。报纸由董显光负责经营,张竹平任理事。该报读者以在华外侨为主,同时注意吸纳中国读者。曾以“人人必读国人自办之英文大陆报”的广告词,招徕读者,并以优待办法吸纳学生订报。其时,英文《大陆报》每日发行7000份,中国读者占三分之一。

“四社”中创办最晚的《大晚报》,由张竹平于1931年秋邀人合资筹办,聘曾虚白主持笔政。未及出刊,便遇上“一·二八淞沪战争”。市民希望及时了解时局和战况,晚报下午出刊,能报道当日消息。于是,《大晚报》于1932年2月提前非正式出版《国难特刊》,因其大量及时的战时消息受到市民欢迎,日销量一度上升到近8万份,创下了上海晚报发行量之最。1932年5月,《大晚报》正式出刊。由4开一张改为对开一大张,后增至两大张,甚至两张半。《大晚报》的特色主要有6点:一是文章不带政治成见,群众爱看。二是编排醒目,一目了然。三是注重地方新闻。四是讲求通俗性,如,它是上海第一家用白话写评论的报纸;对社会新闻注意描写,摒弃平铺直叙。五是时效性强,晚报特备百余辆自行车,保证送报迅捷。六是重视公益活动。如发起儿童健康与教育运动、社会救济烟花女子运动、青年文艺运动,参加社会救济活动等,扩大了报纸知名度。

《大晚报》创刊不久,张竹平便成立了“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申时电讯社四社联合办事处”,实行联合经营,办事处设在大陆报馆三楼。四社联合经营的具体办法是:第一,新闻信息共享,三报将每天来自各大城市的专电、通讯和本市记者采写的重要新闻提供给申时社,申时社则把收到的国内外专电、通讯优先供应三家报社。第二,办公场所、印刷设备、生产物资相互调剂、充分利用。如《时事新报》代印《大晚报》,《大陆报》为《时事新报》、《大晚报》制作铜、锌版,四个单位之间纸张、油墨、印刷器材等互通有无,调剂使用。另建有一个四社共有的大资料室,有4—8人剪编资料,费用四家分担,资料四家共享,供四家单位共同使用。第三,成立“四社”出版部,出版申时社的《报学季刊》和《申时经济新闻》、时事新报的《时事年鉴》等出版物,提高了四社的声誉。第四,成立四社“业务推广部”,为三报一社做发行推广工作。

四社的联合经营不仅为三报一社带来了各种有形的方便和利益,而且,一个由日报、晚报、外文报、通讯社组成的新闻联合体,其整体上的影响力在业界也是不可小觑的。张竹平也由此在报界声名大振。当然,四社的联合仅止于业务联合,还够不上资本联合。因为三报一社各为股份公司,各有董事会,以张竹平的参股份额看,他并非四社业主,只是业务上的总经理。然而,即便如此有限的发展,四社仍然遭到了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扼杀,1935年,四社产权全部为孔祥熙官僚资本强行收买,四社解体。张竹平改任联合广告公司董事长、协丰矿行经理等职,1936年赴香港经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