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者原创版精华本

读者原创版精华本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际交往能力编辑在工作中除了与稿件打交道外,还必须与作者、读者、媒体,甚至自己的同事进行长期的沟通和交流,闭守书斋的编辑在现代化的市场条件下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只有具备观察作品特色与特点的能力,编辑才会对微入毫发的缺陷有所觉察并予以纠正。编辑萧乾赢得了读者的尊敬,成为载入中国新闻史的一位“大家”。

二、人际交往能力

编辑在工作中除了与稿件打交道外,还必须与作者、读者、媒体,甚至自己的同事进行长期的沟通和交流,闭守书斋的编辑在现代化的市场条件下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编辑需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与方方面面的人员和组织沟通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某种场合被称作为“情商”,非常贴切。事实证明,古往今来,优秀的编辑都是能够主动积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的行家里手。

1.编辑与作者

作者是重要的出版资源,任何一个优秀的出版机构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作者队伍,以保证出版物的高质量。同理,任何一个优秀的编辑,也一定有这样的一支作者队伍。业内大名鼎鼎的“金黎组合”(即金丽红和黎波两位编辑高手)对作者资源的把握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在策划过程中采用的是先定作者后定内容的模式,这也是名人书的通用模式。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所选的作者都是既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又有一流的文化品位,二者缺一不可。作者有写作经历并有畅销的记录,出版企业推广其作品的难度就小很多,成功概率也会高很多。《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在全国青少年读者中有很大影响,而且她出版的《做人与做事》一书曾经销售了几百万册,所以他们请她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心理自助图书成为畅销书就显得顺理成章。

编辑在与作者交往过程中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对名望大、资格老、作品多的作者由尊敬而盲目、由敬畏而谦恭,不愿也不敢随意改动稿子,即使心存疑问也多是否定自己而迁就作者,因而造成作品“硬伤”;一是对名不见经传、资历浅、无发表作品经历的作者的作品“乱砍滥伐”,违背作者意图,或纂改作者观点,致使最终失去了作品的特色。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老作家也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而写作新手不一定创作不出传世之作,任何一个名家都是从无名开始。避免极端的方法在于:

(1)提高自我理论水平。只有编辑的水平提高了,才会欣赏作品、选择作品,欣赏作者、选择作者。只有具备观察作品特色与特点的能力,编辑才会对微入毫发的缺陷有所觉察并予以纠正。“锦上添花”与“画蛇添足”都可判断编辑水平的高低。因此,编辑学习是一生之要事。思想理论落后的编辑绝编不出生命力强的作品。况且编辑工作本身已经为编辑学习、提高自我理论水平提供了极优越的条件。格罗斯著、齐若兰译的《编辑人的世界》中这样写道:“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能充实人生的行业,同时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共事,结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式各样的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你等于在修一门你愿意付费的终身学习课程,不同的是,你修课的时候不但领薪水,而且还可以在心灵上得到无法衡量的满足。”

(2)正确认识编辑功能。编辑必须树立“任何作品都必须经过编辑环节、没有不经过编辑就直接发表的作品”的观念。对审稿中发现的错误只要判断准确就必须修改,即使作者是位老前辈、老朋友、老上级。同时,编辑对其只是作品的“助产士”而非作品的父母的身份也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不顾作品的风格、作者的特色大删大改,或可改可不改之处也要修改,小则失去作品的影响力,大则失去一位才华横溢的作者。发现与培养无名作者成为一名大作家也是编辑的功劳。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既要尊重作者原稿,又要善于发现原作品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编辑必须作以下判断:

第一,语句是否通顺,因为只有通顺的语句方可帮助作者表达清晰的概念;

第二,语句是否有歧义,容易发生歧义的句子或句群也不能表达尽作者的主题;

第三,条理是否清晰,层次混乱的段落难以确切反映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四,前后内容、观点数据是否相互矛盾,如果产生矛盾自然与作者意愿相违背;

第五,依据逻辑推理,是否出现由于作者跳跃性思维而未表达出来的文意。

如此,可以发现确为作者原有而非编辑主观理解失误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作修改便不会歪曲作者原意了。

(3)以理服人,用心交流。名家之作一般对学术问题有着多年的研究,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当有大家风范,面对著名作家,编辑无疑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在谦虚的态度中还需要理智而清醒的头脑,真正的“大家”也会对编辑的必要修改心存感激的。坦诚地交流可以使作者对出版意图更加清晰,对编辑思想理解透彻。编辑加朋友的关系可以为作品的顺利出版铺上一条畅通之道。同时,还会为今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编辑与读者

编辑与读者既是供应与消费的关系,也是生产与监督的关系。表面上看,编辑出版什么书,决定着读者购买阅读什么书,没有图书的生产就没有读者的消费。但从长远看,是读者的需求决定图书的出版的,读者期望什么,编辑就应满足什么,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编辑出版得再多,也只能成为滞销产品,甚至报废。这便是市场需要与读者需要的区别。市场需要通常是短期的、局部的需要,只有读者需要才是长期的、根本的需要。

(1)满足读者需要是编辑的根本任务。

曾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编辑三元是指作者、编者、读者,而现在它的序列已有了较大变化,现代的编辑三元中读者成了第一位,变为读者、编者、作者[8]。这充分说明读者意识在编辑观念中地位上升,编辑出版中读者观念有了进一步增强。读者是文化传播的接受者。读者需要是编辑出版的指针,忽视读者就会失去方向。满足读者首先是了解读者。调查研究成为现代出版企业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2)满足读者需要并非简单地迎合市场。

满足读者不同于简单地迎合读者。“名人隐私”是可能被部分读者所热衷,然而,这与编辑的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性质所规定的根本目的不相符,也是对“读者是上帝”的误解。迎合失去了编辑工作的主体性,制约了编辑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在萧乾编《文艺》的年代,有些小报乐于编发文坛内幕、名人逸闻趣事,以迎合读者猎奇心理。而萧乾在《文艺》上辟专栏“文艺新闻”,重点介绍新人、新作、新问题、新论争,报道国内外的文学活动,同时规定不搞以私人琐事为内容的“文坛消息”,让读者了解整个文学界的现实,开阔眼界。编辑萧乾赢得了读者的尊敬,成为载入中国新闻史的一位“大家”。

(3)满足读者需要是编辑能动性的发挥。

读者是复杂的,但只要编辑愿意将工作做细,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满足读者。例如,区分读者类型是细致深入工作的基础,通常,可以按读者的自然状态加以区分:不同年龄的读者、不同层次的读者、不同职业的读者、不同地域的读者等;也可按出版物的读者定位、市场定位区分为核心读者与边缘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还可按照购买使用出版物的确定性区分为现实读者与潜在读者、市场读者与预期读者;等等。然后,编辑就可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版计划了。

编辑能动性发挥的重要之处还在于提高读者、创造读者。好的读者是引导、培养出来的。读者一般也都偏爱对他有帮助或帮助很大的图书,而对低于他水平的读物不感兴趣。真正吸引读者的是他所欠缺或者极为喜爱的读物。提高读者、创造读者会逐渐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与审美水平,会为出版培育出更大的市场,带来更多的潜在读者。而这一切,只有发挥编辑能动性才能做到。一味迎合只会降低水平,长此以往,也就降低了图书质量、降低了读者吸引力、降低了全民素质。比如,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但从读者的角度看,它语言晦涩,让人难以卒读,如果因此而放弃,必定损害作者的思想高度及作品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一旦选择出版,便会使同时代及后代受益无穷,必定会对后世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事实证明,当时编辑是睿智的。

美国大学出版协会会长小赫伯特·史密斯·贝利博士在其所著的《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把出版社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兼顾左右的两面神,说明“为了改变形象……出版商同时用他的右手抓住作者,用他的左手抓住读者……”这的确是一种高水平的协调工作。

作者与读者是编辑工作的上游和下游,将他们并称为编辑人员的衣食父母也不为过。拥有良好的作者和读者关系,是编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随着各类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编辑人员也要特别注意与媒体协调各种关系,尤其是在图书营销时代,媒体的作用无远弗届,既可能成就一部作品,也可能毁灭一部作品。这就需要编辑拥有高超的媒体交往能力和技巧。当然,编辑作为出版企业组织中的一员,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也有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毕竟一本图书的成功需要依赖许多人的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