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活动的规律

编辑活动的规律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编辑只管看稿、改稿和发稿,只管生产不管流通。将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分离的做法是不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图书的内容与形式是人类劳动和文明成果的结晶,它本身就包含了可交换的价值量。经济效益好才能为精品图书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编辑活动的规律

关于编辑活动规律,阙道隆同志曾提出“两个区分”和“两个了解”,即区分编辑工作的方针、任务、要求和编辑规律,区分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编辑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了解编辑活动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提出了编辑活动的四条规律:

(1)尊重作者创作个性与编者选择把关相统一规律;

(2)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

(3)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

(4)编辑活动的内容要求与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相统一的规律。

有人主张研究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要从分析编辑活动的矛盾入手,认为编辑活动的矛盾很多,但基本矛盾是两个,即编辑与作者的矛盾、编辑与读者的矛盾,其中编辑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这个主要矛盾中,编辑与作者同处在矛盾的一方,即都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都是为读者服务的,而读者是被服务的。同时提出根据主要矛盾的状况,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可以作这样的概括:编辑以众多的精神成果为基础,用优选、优化手段,生产新的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认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即是优选、优化规律。[5]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条件具备,总是以相似的形态反复出现,并产生作用。编辑活动是编辑对精神产品的选择、加工,并使之达到出版条件的文化实践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一样,编辑活动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掌握这些规律,可以使编辑活动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1.编辑活动是不断寻找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结点的活动

不论哪一类编辑活动,它都不断地在组织出版一本又一本的图书或期刊等。图书或期刊的上源来自于作者,下源是读者,所出版的图书必须有作者创作,也必须有读者阅读,这是由编辑工作的基本要素所决定的,周而复始,使这一活动长存于世。可以说,所有的编辑活动,从选题、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等都是不断寻找作者与读者之间联结点的过程。没有作者的图书是不存在的,没有读者的出版物也不需要编辑。从选题来说,编辑策划选题必须能落实完成这一选题的作者,何况还有不少书稿是作者自己投到出版社或编辑部的,这就是上源落实。再看审稿,编辑在审稿中考虑的所有问题都与作者和读者相联系:能否出版这本书;如果出,有多大市场;读者读后会有一种什么评判;社会将有什么反响。直至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等所有环节也都与作者和读者相关:读者喜欢什么样的版式,什么样的封面;作者会有什么意见;等等。

所有的编辑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不会有编辑活动的存在。

2.编辑活动是不断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点的活动

编辑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编辑工作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编辑劳动是社会精神产品生产;对稿件所进行的文化遴选过程,实质上也属于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生产出来的作品质量如何,在社会上反响多大,都将在作品的流通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编辑只管看稿、改稿和发稿,只管生产不管流通。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版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图书既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同时,由于精神产品的特性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还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讲究经济效益。文化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一定基础上再向前发展的,是肩负社会道德、文明积累、全民素质提高重任的。那么,编辑活动也必须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必须注重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弘扬时代精神、民族文化,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的图书可多出,不利于社会全员身心健康的书则坚决不能出。即使因不慎或其他原因,出了社会效益不好的书,也会受到法律制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图书作为一种产品进行流通,经过市场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着力重视经济效益。否则,图书就没有延续的力量,其社会效益也将随之消失。

编辑活动也是社会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版社通过图书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获取企业发展的资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社也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自负盈亏,成本核算对于它来说也是一本难念的“经”。因此,从图书出版中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出版企业生存的目标。本来生产图书的出版社也应该把获取更大的利润看成是情理之中的事,好书可以多印,印得多了,也就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问题是图书的“好”与“坏”并不完全从印数中反映出来,或者说印得多的不一定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这就为出版社在赢求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带来不可避免的矛盾。到底如何生存?生存的空间能有多大?所有出版社都在不断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以使自我合法生存。

其实,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非水火不相容,并非矛盾,而应该是互相依赖,互为支持,相互统一的。将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分离的做法是不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图书的内容与形式是人类劳动和文明成果的结晶,它本身就包含了可交换的价值量。而且,出版部门首先是要出精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社会,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读者,作品精良,读者广泛,图书的发行量就大,覆盖面就广,图书的销售上去了,传播范围宽阔了,影响力深远了,经营效益也就随之增多了。许多书都在创造极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出版社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说的“双效书”。但像学术著作之类的图书,由于社会需求量少,因而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对此,许多出版部门通常采取的做法都是以盈利空间较大的畅销书来养学术著作。这便是一种求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点的做法。经济效益好才能为精品图书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从两者深层次的关系上讲,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社会效益基础之上的,图书的正确导向是出版能够立足的保证,如果出版一本思想内容不健康、政治方向有问题的图书,出版部门是要被制裁和取缔的,所以只有根植于良好的社会效益基石,经济效益才会更加牢固牢靠,更有发展前途。

当然,求取平衡点绝不等于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之类。那种把两种效益对立起来,或只见精神、不见物质,或只见物质、不见精神,或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或是只倚重社会效益而漠视经济效益,都是对编辑出版宗旨的曲解,都是不可取的。

3.编辑活动是不断对作品进行选择与加工的活动

选择是编辑活动的重要功能和基本特征,也是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

孔子编修《六经》始终坚持“不语怪、力、乱、神”的选择标准,通过筛选,使得《诗经》保持了“风雅精神”,体现了“温柔的儒家诗教”;而《易经》则又删除了繁乱的神怪内容,削弱了文稿原有的神秘性,为这部占卜书籍赋予了更多的哲学内涵。可见选择与编辑之间的渊源关系。编辑对历史文化典籍的选择有益于延续、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对当代著述的选择有益于反映文化发展现实,对外域文化的选择有益于把握意识形态方向。选择是编辑价值体现的重要规律和基本途径。

编辑活动是对已选定的科学文化成果不断加工的活动。选择极其重要,但加工是对选中的客体进行进一步修饰的工作,因而更加重要。历史一次一次地淘汰那些落后的、粗野的、愚昧的东西,同时留下先进的、文明的、科学的知识,经过编辑加工成为有体系的图书成果。编辑加工是创作的延伸,是编辑对作品进行的创造性劳动,通过加工,可以使作品增值。加工作品不是主观地改变作品,更不是粗暴地“划伤”作品。它是在理解作者、尊重作品基础上进行的锦上添花工作。它会经过一些交叉、比较甚至反复的过程,这是科学的认识活动的必然程序,是客观公正的理性态度择善而从的决定。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加工也是一种选择,是对书稿内容和形式进行局部的或者某一细微之处的选择。不仅对它已有的内容决定其去留,对缺陷和不足予以弥补,更要捕捉它的独到之处、得意之笔,使之更加光彩、更加突出。因此,能否通过编辑加工使作品增光添彩是对每一个编辑工作能力的考验,只有有胆有识的编辑才具有这种慧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