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力聚焦产品质量

全力聚焦产品质量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全力聚焦产品质量在《每周质量报告》之前,中国并没有一个单纯把焦点对准产品质量的节目。诞生在“非典”期间的《每周质量报告》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当时公众空前关心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上。吴光秋概括道,《每周质量报告》的成功得益于“上顺政策,下顺民意”。

一、全力聚焦产品质量

在《每周质量报告》之前,中国并没有一个单纯把焦点对准产品质量的节目。诞生在“非典”期间的《每周质量报告》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当时公众空前关心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上。脱胎于《新闻30分》中《每周质检报告》,拥有质检部门每周推出的质量检测报告提供的权威数字和说法,但是这个栏目没有局限和满足于报告本身,而是在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上将报告的解读变得更为真实、生动与深刻。在栏目的重头部分——记者调查里,电视记者的全程暗访将那些触目惊心的造假制劣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又如实地还原在受众面前,记者们冒着巨大风险获得的最原始、最真实的场景,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从栏目的开山之作《“防非典口罩”真能防住非典吗?》开始,《每周质量报告》就与造假制劣唱起了对台戏。柴火料做成的防“非典”中药、废机油炼成的柴油、废旧医疗垃圾制成的食用器皿、败絮填充的防寒服都曾成为《每周质量报告》暗访的对象,随着节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食品造假个案成了关注的焦点。从2003年10月开始,该栏目播出的记者调查全部与食品有关。有观众在来信中感激地说道,该栏目打响了消费者的保“胃”战。

“百姓关心,受众关注”是该栏目的总制片人吴光秋强调的选题基本原则。在该栏目已经播出的节目中,选材大多从百姓司空见惯的食品或调味品中挑选。在进一步的筛选中,则看其造假行为是否存在普遍性、广泛性和典型性。在这个原则下确定的选题如毛发水做成的酱油、勾兑而成的山西陈醋、不含鸡肉成分的鸡精、腐肉炼成的猪油、工业盐炮制的泡菜等,播出后都产生了很强的轰动效应。

“他们造假的手法只有您想不出来,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栏目组的编导峥嵘告诉记者。在他和其他伙伴的调查中,一个又一个的造假窝点甚至产业集群被曝了光,产品细化到了方便面、挂面、香肠、水饺、柴鸡蛋、白条鸡、粉丝、无公害蔬菜等。从表面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产品中,记者挖掘出了形形色色的造假者,并通过权威访谈的形式来告诉观众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有的食品专家在了解到他们调查的造假内幕后甚至感叹道,“以我的智慧是不知道这么做的。”

之所以把节目侧重点放在食品和药品质量上,吴光秋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栏目创办时恰逢“非典”,人们对于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卫生习惯空前关注;二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的价值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三是开播不久,国家先后出台了若干措施来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我们关注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问题,所以观众不可能不关注。”吴光秋概括道,《每周质量报告》的成功得益于“上顺政策,下顺民意”。

“从整体上来看,《每周质量报告》既保持了新闻类节目的公正性、客观性,又具有非常贴近生活的服务质量,就像是生活领域的《焦点访谈》。”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张凤铸教授评价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