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非报道的功用

重视非报道的功用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被称之为“第四权力”,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对这三种政治权力起制衡作用。尽管“第四权力”的说法不太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媒体权力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重视非报道的功用

党报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报纸公开报道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撰写内参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沟通协调也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

这里可以把公开报道和撰写内参称之为报道程序,把沟通协调称之为非报道程序。可是,党报群众工作实践中,对报道程序相对比较重视,而对非报道程序则普遍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对那些既不能做新闻报道,又不能采写内参,也不能当面给群众答复的问题,大多数党报群众工作部门往往采取转处的办法,将转处函及群众反映情况一并寄给相关职能部门就算完事,很少有追问处理结果的;更有部分党报群众工作部门,对于那些不能进入报道程序的情况,通常以“党报是新闻媒体不是政府职能部门”之类理由做淡化处理,或直接让群众去找相关职能部门,或丢在一边不予理睬。应该说,这两种态度都不是对党报群众工作负责的态度。

毕竟,普通群众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绝大多数都不懂得新闻规律,对于什么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并不知晓;更不会自觉地把那些能报道的情况向报社反映,把那些不能报道的情况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无论是能报道还是不能报道,群众反映的问题都是应该解决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就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1]这话不仅对党政干部适用,对党报群众工作者也一样适用。

群众向党报反映情况,是对党报的信任,也是对党报群众工作的肯定。如果群众的迫切愿望在党报群众工作部门那里遭到了冷遇,群众就会疏远党报,不利于党报的发展。党报群众工作者要做的,除了热情接待群众之外,就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鉴于公开报道和内参报道的容量十分有限,因此,党报群众工作要重视非报道的功用。那么,党报群众工作如何凸显非报道的功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群众反映问题的现场处理

反映情况群众的心里往往都比较急切,党报群众工作者要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应该强化现场处理能力。这种现场处理,一方面体现在处理的速度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处理的质量上。所谓处理速度,就是要尽可能快地给群众回复,不要迟迟不处理,更不要让群众反映的情况石沉大海。所谓处理质量,就是要尽可能让群众满意,能直接答复的就直接答复,不能直接答复的也要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强化群众反映问题的协调处理

对于既不能进入报道程序又不能现场处理的情况,党报群众工作部门要善于跟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促进问题的解决。虽然大多数职能部门在群众工作方面都比较积极,但是部分单位对反映问题群众推三阻四、不理不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党政部门群众工作存在的某些不足,也是近年来群众向新闻媒体反映情况数量有所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被称之为“第四权力”,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对这三种政治权力起制衡作用。尽管“第四权力”的说法不太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媒体权力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某件事情一旦媒体介入,如果相关职能部门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进入报道程序,势必影响这些部门的公众形象。党报作为各级党委机关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媒体权力优势也是都市类报纸没法相比的。因此,党报群众工作者应很好地借助党报的媒体权力优势,加强跟党政机关群众工作部门的协调沟通,促成群众反映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强化非报道程序与报道程序的配合

行政权力之所以要接受媒体权力的制约,说到底,就是畏惧媒体权力启动报道程序。因此,非报道程序要在党报群众工作中发挥功用,就离不开报道程序的配合。尽管进入非报道程序的很多线索没法进入报道程序,但报道程序做必要的呼应是完全行得通的。譬如,党报群众工作部门负责的版面可以辟一块出来,专门刊登进入非报道程序情况的处理进度,像×月×日张××反映××事情已经转市公安局信访办处理,×月×日李××反映的××事情已经得到了市工商局办公室的满意答复,王××对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处理意见不满意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等等。类似的处理进度,哪怕只言片语,或褒或贬,对非报道程序都是一种促进。又如,党报群众工作部门可以组织一个年度评选,既评选职能部门配合党报群众工作搞得好的,也评选搞得差的,把名单在报纸上公布,也能对党报群众工作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在非报道程序跟报道程序的配合方面,《丽水日报》新闻调查部首创了在报纸上公布“每月信访概况公示”的新办法,通过公布不同行业(领域)的信访概括,达到舆论监督效果。在公布的信访情况中,还尝试对信访情况进行分门别类,其所占比例与上月比较上升或下降的情况,等等。此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由于涉及到行业(领域)的行风建设问题,“每月信访概况公示”引起了许多职能部门和相关监督部门的重视,有的还专门派人来详细了解信访的具体情况,并切实加以解决。[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