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期刊编辑批评的特点及养成

学术期刊编辑批评的特点及养成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期刊编辑批评的特点及养成1 为什么要强调编辑批评顾名思义,“编辑批评”是从批评主体角度来划分的一种批评,[1]是从编辑这个职业角度来行使的一种批评行为。涉及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批评,是指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对文本和课题的一种批评行为。3 编辑批评的组成编辑批评主要由编辑批评意识和批评能力组成。

学术期刊编辑批评的特点及养成

1 为什么要强调编辑批评

顾名思义,“编辑批评”是从批评主体角度来划分的一种批评,[1]是从编辑这个职业角度来行使的一种批评行为。涉及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批评,是指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对文本和课题的一种批评行为。批评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就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更进一步接近评论,如“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如文学批评或文学评论”(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批评的解释1和2)。[2]而审稿又叫审读,主要是指分析原稿的好坏、决定原稿去留的一种行为。从字面上来看审稿本身包含对原稿的批评和批判,是编辑行施批评和批判的一种特殊行为,因而,似无必要强调专门的编辑批评。然而,根据郭平安的观点,[3]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主要是进行文章(论文)的批评,亦即是编辑批评。而编辑的批评主要由编辑的批评意识和批评能力构成,编辑批评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具有极其基础的地位,有关编辑批评的理论将成为编辑批评的元理论之一(和编辑策划、组织地位相当),编辑批评和编辑流程是体和用的关系。关于编辑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文章批评已有很多学者加以论述[3][5],然而由于编辑批评能力外化为编辑日常工作(审稿和加工)之中,易使人产生误解。对此,本文作者认为引进编辑批评的概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学术期刊编辑实务中引进编辑批评概念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对批评的运用和理论分析成果,如科学批评,文学批评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可克服版面强调身份鉴别(如作者学历、职称、是否基金论文等)及是否规范、著录齐全等因素而少从写作状态(研究的新颖程度、深度,作者的态度等)来确定论文的可信度、作者认真程度等实现倾向;可克服审稿作为评论论文的好坏主要环节由外聘审稿专家进行,编辑实务主要是文字上的修修补补等错误认识。从而可克服大量创新性较少而又形式规范的学术成果刊于世的不利局面(造成学术浅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3)有助于认清编辑实务中的一些模糊概念和做法,如面对一大堆不完整的来稿时,是发表一些外表规范、了无新意的论文还是修改后发表一些内容不完整、却有一定创新的论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为以来稿有限而“将就”着发表前者了事而少考虑修改后者发表。如果从编辑批评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课题亦即是科学探索是不完整的、阶段性的,我们宁可发表一些研究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自成一家之言的论文而少发表仅仅是外表规范、了无新意的论文。又如编辑批评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这个“个性”主要是刊物的风格特征,我们既要从作者的角度分析其写作的不易,对于某些不完整的研究只要写出规范的论文也要给予发表,对于长文少做削足适履式的修改,同时也要对论文作适合本刊和读者阅读的个性化的修改,这样有利于克服千篇一律的论文写作范式和刊物风格。

2 学术期刊编辑批评的特点

和一般的批评,尤其是和文艺批评强调评论者的直观感受不同,学术期刊编辑的批评过程更多的表现阅读文本→提出质疑→求证释疑的理性过程,因此,既需要编辑具有敏捷的批评感觉,更需要编辑具有实证的能力和责任心,其批评过程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如对规范的要求,求证的具体操作等。概括起来,学术期刊编辑批评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一定的技艺性。学术期刊编辑批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养成过程(后文专门论述),这既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又要有一定的编辑技巧,才能对论文本身的错误有所质疑和改进,对论文所研究的方法进行批评,对论文本身的结构和叙述其逻辑合理性进行实证和纠错。

2)贯穿于编辑出版过程的始终。作为一种文章批评[3],编辑批评贯穿于论文编辑的全部章节,因此,对其标题的立意和概念的明确,摘要的叙述,关键词的选取,正文的结构及叙述,图表数据的正确与否,结论的明了,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和针对性等都是批评意识触角所及的范围。作为一种过程批评,批评意识贯穿于编辑出版过程的始终,因此,从论文的初审到复审和编辑加工及出版后的审读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批评的介入和参与。

3)具有隐含性。正如编辑工作应该退至幕后一样,一般来说,编辑的批评应该是隐性的,编辑的批评是自觉地包含在编辑加工过程之中的,其批评成果是以编辑成果的方式依附于作者和论文,编辑批评同样依附于编辑加工过程,编辑理应是“为他人做嫁妆”,因而编辑的批评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直觉和意识。

4)具有付之行动的决断性。编辑批评是代表编辑部进行的一种职务行为,编辑或沙里淘金或把破铜烂铁当做真金白银和把真金白银当做破铜烂铁都将对刊物和作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编辑的意见或是使作者茅塞顿开,或是使作者摸不着头脑而又不得不改,留下遗憾。

5)具有开放性。编辑的批评不是绝对正确的,编辑应多进行自我批评,也允许他人反批评,对于审稿人和作者坚持己见又一时无法辨别真伪的也允许保留,不违反出版管理条例内容的应予以出版。同时,读者往往能发现很多论文的不端、不当之处,对此编辑也应该虚心接受,事后更正,对于明显造假的论文事后应进行撤回。

3 编辑批评的组成

编辑批评主要由编辑批评意识和批评能力组成。

3.1 编辑批评意识的重要性

批评意识是指编辑审稿过程中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扬弃”旧知识的思想意识,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6]批评意识首先是一种质疑或怀疑精神,是由科学认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所决定的,是科学精神在编辑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次批判意识是突破“习惯性思维”的锐利武器,在繁重和比较机械的日常工作中,编辑容易产生习惯性思维和工作惰性,从而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失去敏锐,容易追随论文的思路而放弃编辑的独立思考行为,降低编辑加工的质量。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对于有创新和闪光点也存在着写作和结构缺陷的论文,虽有所发现却需要作较大的改动,而编辑又不能参与终审定稿,所以怕引起编者和作者的白劳碌而放弃,以至于看惯庸常稿件而对优秀稿件熟视无睹。因此,从事编辑工作首先应树立批评意识才能使自己感觉敏锐,在批判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大胆质疑、对专家(作者和审稿人)不迷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专家所忽略的创新性检索、科学研究的前置条件、图表数据的辨认和一字一句的加工上进行创新。和专家的审稿相比,更多的是科学方法本身的批评,从而使编辑工作有所创新。

3.2 编辑批评能力及提高

编辑批评能力是指编辑实施批评的能力,编辑批评落实于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或落实于编辑对审稿意见和文本的处理,某些工作外化为编辑的日常工作中,因而容易被忽略为只需严格加强编辑审稿加工作即可。然而,实际上编辑批评范围更广泛,编辑批评往往是编辑在选择审稿人、对审稿意见的批评,对作者思维中模糊、混沌概念的清理,对实验方式方法更大背景的适用性审视和检验,预测可能的后果,对行文逻辑一致性批判等,涉及先验领域的批评。编辑批评或表现为编辑对论文质量的正确判断,或表现为编辑对作者模糊认识的直接指点;或落实在对文本的修改;或仅仅是一个电话、一封信、QQ上的一段聊天等。编辑批评能力的突出表现为:

1)初审时的眼力。是指面对投稿论文应大体判断其质量、修改方向和修改内容,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不遗珠,能认同和鉴赏不同风格作者的论文,使创新性的原稿都得到送审的机会,又要做到不至于过多地送审一些缺少创新性的稿子,这需要编者对作者课题和写作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不易,发现其课题和写作的创新点,以便送审和退修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初审时虽然以文本的查新为主,但也不能放弃对论文文本的批评,即通过论文的数据、图表、叙述方式来判断论文的可信度、作者的课题深度和写作态度等。对于人情稿、名家稿和自由来稿都一视同仁,对于名家的特约稿,不能因为其名气放弃批评的权利,对于重要稿件也不能因为需要早日报导抢得先机而放弃查新和审视。正是王文兴在《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1期卷首语上所说的那样“对那些涉及科学界强烈关注、具有轰动效应的'高风险研究成果论文,在论文提交后除常规审查外,还应该额外接受一次审核,例如要求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如果《科学》杂志能坚持这样做,那么,2005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在其上发表的论文,涉嫌伪造数据其声称培育出的11个干细胞中,至少有9个子虚乌有这样的事也就很难发生了。[7]

2)对审稿意见的批评。编辑的批评首先是以批评的眼光来选择审稿专家,具有真才实学的、同一学科方向、同样的研究方式(如实验、理论等研究方式就不同)专家即水平略高于作者水平的“小同行”,才是原稿的最佳审稿人。[8]其次,是要对审稿意见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专家的结论和支持结论论据的关系、审稿意见和原稿本身的关系等,从而避免泛泛而谈和离题发挥的审稿意见[8][9]。再次,有时编辑应该在审稿意见中琢磨专家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单盲审稿时,审稿人往往为情面而写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如在“学术质量”打“差”的钩,又在“修改后发表”上打钩、在综述类论文上认可作者以研究报告写的文本等,编辑应该分析和理解审稿人字里行间的真实意图,以做出正确判断,同时,对审稿人的苦衷表示理解。

3)编辑加工时对错误的考证。毫无疑问,编辑批评的主要对象首先是原稿,编辑也是原稿的第一读者,理应代表期刊和读者对报道的文本进行批评。在编辑批评过程中,既要对原稿进行严格的审视,又要设身处地为作者考虑,进入到作者写作的原始状态,体会作者研究和写作的不易,编辑必须把发生在作者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主要研究方法、原理、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论文写作的思路等)进行还原,当做自己的来加以体验,编辑在阅读论文时应让出位置,从而发现作者在研究和写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编辑又要利用长期养成的批评意识对论文进行过滤,对论文的错误进行修复,对论文进行本期刊需要的风格和内容改造。尤其是在开放存取的网络环境下,往往引用大量的未经专业审视的文献资料,来自于专业数据库、期刊网站、新闻、名人博客、论坛等,不一而论、良莠不齐,需要编辑加以辨别和规范。

4 编辑批评意识及批评能力的养成过程

4.1 编辑批评意识的养成

编辑批评意识的养成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生活中应养成独立的人格,不唯上,不趋炎附势。很难想象一个在生活中的势利小人,能在编辑中会公正严谨,坚持运用编辑批评。

2)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事实证明,“问题意识”是批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需要智慧,提出问题需要独特的视角,而解决问题只需常规的演算或研究就行了。因而,编辑的质疑是需要技巧和训练的,在这里需要学习科学的方法论、研究的规范和道德,更重要的是多思多想多怀疑,带着问题意识去时时质疑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

3)编辑本人和编辑部应该重视培养编辑的批评意识,在思想上重视编辑的批评实践。

在编辑部应营造宽松、民主的编辑环境,尊重编辑在出版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尽量减少人情等因素的干涉,如稿件的常规录用及排版,对审稿意见的自由处置和作者的沟通等。以鼓励编辑批评的实施。

4.2 编辑批评能力的养成

编辑的批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思维训练养成的过程,需要编辑的主观努力和职业禀性。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这是搞好编辑工作的基础。二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是质疑和确证的基础。三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知识准备,具体地说编辑个人应建立自己的学术参照系,即编辑自己拥有的评价知识库,这就需要编辑对本学科报道的知识有一定的存量信息,或是具有一定的快速检索和判断能力,这一点对于海量增加学术信息的当今期刊界尤其重要。1)熟悉本刊历年来报导的内容和学术信息,尤其核心作者的论文应心中有数,这样在原稿初审时可以淘汰一些报导过的内容重复的论文。2)对本学科学术期刊的内容应该大致了解,需要时能迅速查到,对于本学科本领域报导重点和热点心中有数,这样在初审时可以初步判断原稿的学术质量。3)熟悉本学科本领域的一些背景知识,如重要的学术成果、方针政策等,对于来稿大略知道人家怎么说作者这么说,从而对原稿的内容进行置疑。4)熟悉各大检索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及其特点,如万方和知网收录的期刊不同,星新阅览器对书籍上相关文献收录较齐,Google学术搜索对近年来网页上的学术信息检索较齐(如一些不很规范的博客论文),可作为泛学术内容检索的起点等。总之是面对原稿能大致查全相关的专业文献。5)熟悉计量及规范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语文、学科常识等)词典的检索和运用,如相关国家标准、光盘版的著录规则。[10]以便对原稿加工时迅速进行实证和规范。

参考文献

[1]丁俊玲.编辑批评在当代[J].当代文坛,1999(6):61~64.

[2]李行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出版社,2004:988.

[3]郭平安.文章批评即编辑学之学[J].西安建筑大学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3~58.

[4]刘辰.21世纪呼唤编辑批评[J].出版科学,2003(2):15~17.

[5]冯蓉,司国安.论编辑批评学理论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西安建筑大学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9~102.

[6]乔治·布莱.郭宏安译.批评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7]王文兴.严防科学界的不道德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2007(1):1.

[8]陈斌.专家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313.

[9]赵丽莹,冯树根,刘彤,等.如何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7(1):75.

[10]编委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2006.http://c79.cnki.net/oldcnki/wxpj/down/CAJCD.doc.

【注释】

[1]有关学术浅化的论述见本书2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