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经济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电视经济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电视经济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与电视新闻一样,电视经济新闻评论的突出特点是集图像、声音、文字、色彩于一体,使用多种符号传播信息,使在群众看来枯燥难懂的经济问题、现象显得更为直观、更容易理解接受。很多电视经济新闻评论都抓住了这一点,其实也就是抓住了观众的视线。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北京地区的汽油平均上涨了约4角6分钱,零号柴油涨了4角7分。

第四节 电视经济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电视新闻一样,电视经济新闻评论的突出特点是集图像、声音、文字、色彩于一体,使用多种符号传播信息,使在群众看来枯燥难懂的经济问题、现象显得更为直观、更容易理解接受。

一、选题的贴近性

老百姓整天为生活奔波,他们往往只对与自己生活贴近,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话题感兴趣,如想买房子的关注房价、想买车的关注车价、有了车的又关心油价的涨落、买股票的更是时时盯着股市……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接近性。对于新出现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他们往往急于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安排生活,指导工作。因此,电视经济新闻评论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选题忌空、大、泛,把上面的精神和下头的实际相结合,做到小中见大,就实论虚,选择当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热点经济话题进行评论,及时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使大众有体验、有感触。如油价上涨、房价上涨、小排量车的放行……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很多电视经济新闻评论都抓住了这一点,其实也就是抓住了观众的视线。

二、论述手段的多样性

传播规律表明,绝对抽象化、概念化的内容在受众的接受中容易产生“盲区”,从形象化的事物入手,运用形象化的论据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原则,才能消除传播过程中的“盲区”。电视优于广播、报纸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的优势,运用多种传播符号:主持人讲解、字幕、旁白、图片、图像、甚至将整个经济新闻事件全程拍摄下来,使观众耳闻目睹,给他们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因而可以充分显示“形象化评论”的特色,化解了一提起经济人们就会联想起枯燥的数据、晦涩难懂的经济理论而产生的回避心理,给观众营造了轻松简易直观的接受环境,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信息很好地传达给观众。如《中国财经报道》的一期栏目:

案例13-1

油价调整会不会越来越频繁(节选)

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我是计渝。今天,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消息,汽油、柴油及航空煤油每吨上涨了500元钱人民币。这是今年以来油价的第二次上调,也是近一年来油价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那么油价上调,大家的反应怎么样?今后油价调整会不会越来越频繁呢?我们先来看看记者的调查。

画面加旁白:由于不少人已经提前知道了油价要涨的消息,昨天晚上北京许多加油站前等待加油的汽车都排起了长龙。

加油站工作人员:“公司的油库不间断进行发挥作业,确保加油站有足够的汽、柴油资源,向社会进行敞开供应。”

画面加旁白:在北京的一个加油站,5月23日零点工作人员开始调整价牌,而刚刚还是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也在5分钟之内就变得冷冷清清。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北京地区的汽油平均上涨了约4角6分钱,零号柴油涨了4角7分。这次全国其他地区的汽、柴油价格都进行了上调,只是调整幅度略有不同。记者翻看了过去一年的采访记录,从去年年初到现在,我国成品油价格已经进行过六次调整:2005年3月23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上调300元;5月23日汽油出厂价每吨下调150元;6月25日汽、柴油出厂价每吨又分别上涨了200元和150元;7月23日汽、柴油出厂价每吨再次提高,涨幅分别为300元和250元;虽然此后油价没有再变,但今年3月26日,汽、柴油出厂价开始了新一轮调整,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涨幅基本和前几次持平。而昨天的这次调整,汽油、柴油及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都提高了500元,涨幅与前几次相比是最高的一次。总的来看,从去年到现在,差不多每两三个月油价就会发生一次变化,那么相对于2004年以前油价并不频繁的调整,大家又怎么看待现在的油价调整呢?

记者:“您感觉这一年来油价上涨频繁吗?”

出租车司机:“还行。”

记者:“您能理解吗?”

出租车司机:“能理解。”

私家车司机:“今年快了点吧,今年涨得多了点吧。”

记者:“那您怎么看这个油价上涨呢?”

私家车司机:“这是个趋势吧,涨价是趋势吧。”

私家车司机:“我觉得整个国际油市就这样啊,不过也确实再涨也就吃不消了。”

画面加旁白:采访中,不少私家车主都表示,为了省油自己也要想些办法。

私家车司机:“那我平时尽量少开吧。”

画面加旁白:而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5月21日北京市刚刚把出租车价从每公里1.6元调高到2元,没想到刚刚才过了三天油价就又涨了,一些出租车甚至还没来得及去调计价器。

出租车司机:“油涨价对我们出租车影响太大了,空驶率太高,现在扫马路根本就没活,还得靠趴活。”

出租车司机:“就是在小区或者机场排队趴活,减少油耗呗。”

……

电视节目主持人:看来,油价频繁调整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还真不小。今天,沪深股市上汽车板块出现了明显的下跌。一些原打算买车的观众也给我们打电话或发短信问,为什么油价刚刚涨了没多久又要上调?以后还会不会再涨?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专家。

画面加旁白: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近一年来我国油价频繁调整,并且以涨势为主呢?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是在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制定的,近一年的频繁上调整也与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有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因为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在4.9%,未来几年可能在4.5到4.6这种增长幅度,这样石油需求就会旺盛。”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这种前提下,各种非市场因素,包括国际局势的紧张,自然条件的变化,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特别是伊朗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在这种条件下,短期内油价大幅度下行的因素目前还看不到。”

画面加旁白:专家特别指出,近一个月来,伊朗问题悬而未决使油价一直徘徊在每桶70美元的高位上,加剧了全球原油供应的紧张气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今年油价为什么会刷新,就是伊朗核问题激化了,这个国家太重要了,它是世界石油资源第二大国,生产是第四大国,另一个问题伊朗在中东地区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在霍尔穆斯海峡,霍尔穆斯海峡是中东石油的惟一的出口,伊朗问题出来,可能中东石油的运输也会出问题,运输通道安全问题就出来了。”

……

画面加旁白:专家预计,今后我国油价的调整很可能将会更加频繁。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从咱们国家能源价格和能源价格管理的机制上来看,由于国际油价这么高位,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可能还是要进一步根据国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我觉得如果市场机制建设得比较完善的时候,价格的频繁调整可能也是必然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市场化是一个趋势,但是我们是会渐进的,因为中国的石油调整,如果说形成价格机制调整现在不是时机,为什么说这样呢?一个是需求比较旺盛,另一个是国际油价比较高。如果说这个调整过程,应该说比较好的是在国际油价往下走的时候,也就是未来一两年,可能高油价过去以后,还有就是中国的需求相对缓和一下,这个时候,我想改革就到了。”

(资料来源:《油价调整会不会越来越频繁》,央视国际,2006-05-24)

油价调整会不会越来越频繁?油价上涨对人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人们有何反应?在节目中先是由主持人在演播室提出问题,随后带着这样的问题,镜头跟随着记者出外采访,采访对象有加油站工作人员、出租车司机、菜农、私家车司机,他们各自说明了油价上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最后由专家对油价上涨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由镜头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特别是车主们面对油价调整越来越频繁这个倍加关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解读和认识。

三、论点的交流性

电视评论的交流性是最强的,它可以把具有不同观点的人集结到一起,让他们各抒己见,形成思想的激烈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群众……他们往往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他们所属阶层的观点和利益,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各阶层的声音,从而了解到所讨论的经济事件、问题、现象对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影响,加深对所讨论话题的了解及意义。电台虽然也可以将人集结到一起,但它只是“有声评论”,仅仅靠声音去传达信息,听众无法看清说话人的表情和现场讨论的热烈气氛,缺少了形象性和现场的感染力,这使它的魅力大打折扣。而且,它受到人数限制,若参与人数太多,意见纷纷,就会显得嘈杂,闹哄哄的乱成一气。听众无法分清并记住每个人的观点,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而电视可以借助字幕帮助观众记忆,把每一个成员的相貌神态举止呈现在观众面前。报纸评论的论点的交流性更差,一篇经济评论出来,你若不同意文中观点,就得另外成文,而且只能发表到下一期报纸上,缺少了针锋相对的刺激性。

四、观众参与程度高

麦克卢汉曾指出,人的感觉——一切媒介均是其延伸。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电台是声觉的延伸,而电视涉及所有感官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是观众高度介入。(9)电视栏目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争取观众,提高收视率。除了节目本身有价值,做得精彩,观众爱看以外,吸引观众尽可能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对广大受众而言,媒体的使用权与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自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拉近,也是空间上的接近。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主体精神,从而使节目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从需要媒体到参与它的运作过程,受众向历来蒙着面纱的媒体跨越了一大步,零距离的接触让受众感到巨大的满足。电视就恰恰实现了这一点。现场观众可以踊跃参与,发表意见,与专家面对面;场外观众也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平台参与,只要观众愿意,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良好的互动性反过来能够提高节目制作者的积极性,使节目获得良性发展。

【注释】

(1)央视网站,《焦点访谈》栏目简介。

(2)央视网站,嘉宾在线实录,2003-07-31。

(3)《中国有个“焦青天”》,《新民晚报》,1998-04-28。

(4)《〈焦点访谈〉记者的“难处”》,《中华新闻报》,1998-06-11。

(5)央视网站,《新闻调查》栏目简介。

(6)鲁景超:《真话实说——名主持人访谈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7)央视网站,《对话》栏目简介。

(8)姜淮超:《新闻评论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9)[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