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编辑的操作要点

报纸编辑的操作要点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1.2 报纸编辑的操作要点一、选好头版头条报纸编辑最要紧的是做好头版(要闻版)头条。有时,他们也会一起向《人民日报》编辑部打电话,看那里的编辑是怎么安排头版头条的,再来决定本报的处置。不过,仍然有不少报纸编辑对于领导人照片的使用,持十分慎重的态度。编辑应精心处理,保持其连续性和高质量,使之成为头版的不变亮点。

9.1.2 报纸编辑的操作要点

一、选好头版头条

报纸编辑最要紧的是做好头版(要闻版)头条。《纽约时报》总编辑雷恩斯说:“我日常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决定每天报纸的头版新闻,特别是头条新闻。这件事很有挑战性,把它做好并不容易。”(5)事实上,头版头条是报纸形象的代表,是版面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反映了编辑部对最重要新闻的评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头版头条还是吸引读者的窗户,选什么样的新闻做头版头条,常常就是它决定了这一期报纸的卖点。编辑要把握如下原则。

(1)保证文章的政治安全。

头版头条要以正面报道为主。连续多期的头版头条都是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报道的做法,并不适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为了确保政治安全,不同报纸的编辑有时会在排定头版头条时互相通气,比如,上海《解放日报》的夜班编辑或会打电话与同城《文汇报》的夜班编辑沟通,互相商量怎样处理头版头条。有时,他们也会一起向《人民日报》编辑部打电话,看那里的编辑是怎么安排头版头条的,再来决定本报的处置。

(2)考虑读者需要,突出本报个性

以前,中国报纸千报一面,《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是什么,全国其他报纸的头版头条也是什么。这种情况现在有了很大改变。做出个性,考虑读者需要,成为编辑选择头版头条的一个出发点。

以2005年8月11日为例,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头条是《高考特困生家庭大都负债》,体现了该报面向青年学生的特点;上海《东方早报》是《人行上海总部昨日揭牌成立》,显示了编辑对于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浓厚兴趣;广州出版、全国发行的《南方周末》是《“麦莎”72小时狂袭百城》的深度报道,对本周的重大突发事件作了详尽调查,反映出周报的趣味以及这家报纸对公共事件的一贯性关注;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是《每个乡镇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报道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新闻。

当然,对于像邓小平去世、“神舟”飞船发射这样的新闻,大部分报纸的编辑一般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它作为头版头条的首选。

(3)要有新闻冲击力。

头版头条一般来讲,必须是有冲击力的硬新闻,也就是要对读者的视觉、心理与观念形成狂轰猛炸。突发的、重大的国内国际时事动态是鲜活的、有冲击力的,常常作为头版头条的首选,并在时效上加以保障。另外则是独家新闻。如果不是独家,又非上头版头条不可,则要找出独特角度。

如2005年8月31日上海《东方早报》和《新闻晨报》的头版头条,都是中央将举行大型活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消息,《新闻晨报》处理成“我国将举行大型活动隆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是比较常规的,而《东方早报》的角度则是“纪念抗战胜利并非反日教育”。看起来,《东方早报》的编辑动了脑筋,试图“拎出”读者觉得更有意思的亮点。

有时,权威的时评和新锐的政论也会成为头版头条的选择。但总的来讲,头版头条更多地还是关注事件性新闻。因此,编辑在安排头版头条时,盯紧通讯社电讯及新闻预告也是很要紧的。

(4)多种新闻手段的综合运用。

头版头条只做成一条孤单的新闻,如今已不能填满许多读者的胃口,这要求编辑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因此,重要的头版头条新闻,往往就以多电头、多侧面、多形式的面目呈现,形成立体报道,既有事实部分,也有评论内容,还有背景链接和知识介绍。至于如何转版,版式、图片如何配合,怎样处理与广告的关系,也需要编辑妥为考虑。

二、做好头版

头版汇集了头条新闻及其他抢眼的新闻元素,在诸版中最受重视。头版编辑(主要是夜班编辑)因此被认为是编辑部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岗位。除了确定头版头条外,编辑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安排好一张大照片。

头版上的照片会成为视觉中心,最能吸引读者。有的报纸头版整版都被一张照片充满,如《精品购物指南》,更像是杂志的封面;都市类报纸一般都会在头版安排一张大照片。2005年8月31日上海《新闻午报》的头版上面,只有《著名演员傅彪昨在京逝世》一条新闻,傅彪的一张头像特写大照片占了大半个版面。改版后的《南京日报》则在头版图片报道上有创新,多用大幅照片和特写照片。

如今,国内一些报纸对照片的使用,正在打破传统的用图模式,即不再一味以领导人照片、会议照片为主,而是更多强调新闻性。不过,仍然有不少报纸编辑对于领导人照片的使用,持十分慎重的态度。此类照片占多少栏,通常应放在什么位置,省委书记和省长同时出现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等等,都是编辑的基本功。

(2)安排好导读。

为方便读者,头版应提供尽可能多的领航式信息。目前,都市类报纸都趋向于在头版上多用醒目标题,突出导读功能,加快浏览节奏,报纸的头版更像是杂志的封面了。有的报纸的头版上,甚至只有标题和导读,而几乎见不到新闻主体。不过,传统的主流报纸仍大都坚持在头版上刊登完整的新闻,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3)重视“二头条”。

“二头条”是重要性仅次于头条的新闻,对读者仍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可忽视,可安排在头版上的报眼位置或其他强势区。有的报纸如《新京报》常常用头版头条来反映国内外大事,而用“二头条”来报道当地新闻,是一种比较讨好的做法,也符合新闻规律。

(4)丰富多彩,集纳要闻。

头版应尽可能囊括要闻。一些报纸的编辑部为此加强了新闻监测,如上午要开“监测会”,用专人从各种渠道搜集各方面的新闻报道和线索,进行比较和分析、筛选和跟踪。此外,稿件选择还应不拘一格,重大的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民生新闻、文化新闻都可以到头版亮相。

做好重点栏目。有的报纸,头版上会出现一些固定栏目,比较能反映该报的风格,也深受读者喜爱。比如,《南方日报》头版重点经营的栏目便有“珠江风采”、“南方观察”等。编辑应精心处理,保持其连续性和高质量,使之成为头版的不变亮点。

稿件的分流。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头版有时难以容纳下所有的重大新闻,因此,编辑要把一些稿件分流到其他要闻版,比如二版和三版,这些版面,以前被认为是下脚料的集散地,编辑常常牺牲它们来保头版,现在这种观念已经显得陈旧。那些在头版上只能放在不太重要位置的新闻,在其他要闻版则有可能成为头条。

三、办好“超市”

业内有一种看法:综合性的日报,跟专业性的报纸、周刊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个大的“超市”,而专业性的周刊、周报是一个“专卖店”。一份高品质的综合性日报,不仅仅是一个大的超市,还应该是一个品种最齐全、服务最好、总体质量最高的大超市(6)。要办好这个超市,编辑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1)提供充分、多元的新闻信息。

报纸可以有上百个版面,信息量超大,从时政到经济,从体育到娱乐,从社会到副刊,各种内容一应俱全。所以经营报纸的底线是:保证读者看过一份日报,一天的资讯基本上足够了。具体到编辑这里,他要对自己掌控领域的信息负责,保证不漏。

另外,除了大量的资讯类信息,一般的日报都有精辟的观点和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这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份报纸而言,如果有几篇文章,甚至只有一篇文章,或者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能够让读者感觉到受益,或能对读者有所启发,那就是有效的信息。而为了做到这一点,编辑就要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及时以及尽可能多元的信息。如果信息量太小,读者就会缺乏选择的余地,就会对逛超市失去兴趣。

(2)让读者迅速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

一般情况下,读者不可能把报纸上所有新闻都读完。编辑应提倡让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为方便读者选择,编辑要把各种信息有条不紊地分配至各个版面,进行精确的定量安排。除了做好导读,在分类架构上也要注重科学性,按新闻的门类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对读者轻松阅读厚报提供导航作用。

非常关键的是,编辑要懂得如何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挑选出来,放在最显眼的货架上展示。这是对编辑能力的一大考验。恰如大超市,每天都要进新货,工作量极大,编辑要么为货源不足而束手无策,要么就挑花了眼。

(3)办出特色,超市中有专卖。

尽管是超市,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报纸也不能都供应大路货,而是十分强调我这个超市里有什么特供产品,于是在大超市中就出现了专卖店,表现在重大新闻报道上投入重兵、争抢独家新闻、对特定选题进行精心策划以及加强专版专栏的经营等。

四、热点事件上一定要全力以赴

以前,报纸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只是坐在办公室里被动地挑选新闻和画版上版。但激烈的报业竞争对编辑的主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编辑要迅速介入策划和指挥。有的报纸把小鼻子小眼的新闻做得精美绝伦,但在重大报道上失语,这首先是编辑思路的失败。

《新京报》仅用一年时间就在北京立足,并影响力日增,与它注重抓热点新闻有很大关系,在一些海内外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敢于竞争,并显示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凡有重大事件发生,便由编辑指挥,重兵作战,而报纸在一次战斗中抽出30个人也应该没有问题。《新京报》有一个核心报道组,在资深编辑的指挥下,专门做这一类事情。

南方都市报》2003年报道“非典”,也是紧跟热点走,编辑主动与省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在政府部门提供的500字简单消息不能满足需求时,又与有关官员协商,争取能增加一些内容,最后形成了独家报道,使报社的声誉和发行量都有很大提升,“不仅百姓称道,而且政府高兴,最后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表彰,是《南方日报》子报中唯一一家,记者还立了二等功。”(7)

《成都商报》有两个口号,第一个是“新闻发生了,商报在现场。”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要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如禽流感发生时,派出三路记者;梅艳芳去世,派记者去香港;派记者参加奥斯卡颁奖;姚明第一次登陆美国时,派记者贴身跟踪采访四个月,花费30万。第二个口号是“抓独家头条”,不惜重力重金打造独家头条新闻。

五、把评论和深度报道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元素

在传统的印象中,日报就是一个短平快的东西,就是一个生命力只有一天的速朽产品,但是在一个传播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日报的理解可能需要做一些调整。

业内有人指出,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读者需要更多的解读,需要报纸提供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需要看看“贵报怎么说”。另外,随着电视与网络越来越普及和强势,在新闻的及时性上,在新闻的短、平、快上,日报已经受到巨大挑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日报就必须注重电视和网络没有办法在现阶段做到的一些东西,而这样的东西就是深入的报道和系统化的报道,就是一些评论性的高端新闻品种(8)。这已成了报纸编辑的重大关注面。编辑在处理评论和深度报道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充分利用版面优势。日报的版面比较多,为大篇幅的深度报道提供了足够的支撑空间,关键是要把这个优势用足,使报道的内容尽量立体化。

●争抢速度。日报出版周期比周报、周刊短很多,同样一个事件,在采访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要更快地把它报道出来,而不是等待十全十美。

●利用好各种消息源。日报积累的人脉和消息来源比周报、周刊广泛。在线索的搜集上,在信息源的挖掘和配合上,较之周报、周刊有着天然的优势,编辑要充分利用它们。

●合理调配人力。日报人力比较充足。都市报的采编系统一般可达三四百人,而周报、周刊一般只有几十个人,在面对一个非常重大、非常热点的新闻时,完全可以集中兵力,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全面的视角,把它报透。这要求编辑具备较高水平的策划组织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