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语如同男人的领带

导语如同男人的领带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4.1 导语如同男人的领带一、导语决定了整篇新闻的基调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通俗地说就是“开场白”。海外有同行认为,导语如同男人的领带,记者要靠它紧紧抓住读者。3月3日,庄严宏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又一次为世人瞩目,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次导语)被过多的人名、地名和职务“淤塞”的导语。

6.4.1 导语如同男人的领带

一、导语决定了整篇新闻的基调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通俗地说就是“开场白”。常常,新闻中还有次导语,又称辅助导语,是紧接着导语的第二及第三个自然段,对导语起补充、解释、论述、印证和扩展的作用,实际上,它也是使一条新闻从导语部分向主干部分安全过渡的桥梁。

在众多的新闻编辑学教科书中,导语的重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要求达到“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的奇效。通常认为,在标题之后,便是导语决定了读者能否把新闻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如果读者读了第一段便觉乏味,那么,整篇文章可能就失败了。海外有同行认为,导语如同男人的领带,记者要靠它紧紧抓住读者。

总之,导语是一锤定音的段落,决定了整篇新闻的基调。而在报纸的同一个版面上,不同内容的文章,以各式各样、新意迭出的导语做开场白,会使读者眼前一亮,他们的兴奋点也会不断被调高。

但在国内的报刊上,常常能看到大量的蹩脚导语,或者千文一面、淡而无味的导语。因此,编辑的一项基本工作便是修改记者写出的不合格导语。

导语的修改,有三种办法:一是在原稿导语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删繁就简,或加词添字;二是作结构上的改动,比如,把埋在文章中间或结尾部分的某个段落、语句,“拎”出来作导语。而这往往意味着整个新闻结构的大动;三是完全不依赖原文,编辑根据自己的构思,重写一个新的导语。

二、什么样的导语需要修改

(1)缺乏新闻性的导语。

在记者的来稿中,最常见的,就是导语缺乏新闻性。不少记者习惯于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埋在深深的地方,仿佛故意不让读者找到。他们写出的导语要么很老套,要么便是充斥着不少废话。比如,下面两则反映2006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导语:

春和景明,惠风送暖。3月3日,庄严宏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又一次为世人瞩目,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

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徐徐春风,荡漾着浓浓暖意。站在“十五”和“十一五”的交接点上,代表委员们的感受格外不同。

这样的开场白,不用说是太俗气了。但是,同样是关于“两会”的新闻,如果导语写成下面这样,可能会更有新闻性一些: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举行表明,27年前由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启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已经进入“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期”。

这则导语触及了一个当时海内外关心的重要新闻:围绕改革的走向,人们正进行着一场大讨论。而将要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的2006年全国人代会,将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再看这么一则导语: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21日下午在平壤会见了正在朝鲜进行访问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

导语里面没有任何新闻。但实际上,有没有新闻呢?跟着稿子看下去,见记者又依次叙述了胡锦涛口信的内容、中朝关系、中方对朝核问题的立场等一系列“旧闻”,但在第五段的中部位置,突然出现了金正日说“朝方从来没有反对六方会谈”这样一句话。但这已接近文章的结尾了。

因此,若按照国际新闻写作的惯例,这条新闻导语的正确写法应该是:

金正日21日在平壤会见中方有关人士时说,朝方从来没有反对六方会谈。

(2)充塞众多事实和要素、不分轻重缓急的导语。

国内有一些记者,很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塞在导语里面,好像这样才能显示新闻的重要性,结果是把读者弄得一头雾水。这种做法已经很有历史了。1972年3月15日,新华社转发当天《红旗》杂志关于上海控制地面下沉的稿件,导语用了180字,便是概念充斥、套话连篇: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最新一期《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长达万言的文章,介绍上海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工农兵群众、革命领导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主席哲学思想、狠批中国赫鲁晓夫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破洋奴哲学,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闯、敢干,终于战胜了地面下沉。

几天之后,英中了解协会的人士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了这篇稿件的改写稿,英文导语仅有短短的一句话:

Shanghai is not Venice,according to Xinhua report.(据新华社报道,上海不是威尼斯。)

遗憾的是,把导语弄得繁琐复杂的文风,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除。请看下面这则导语:

重庆云阳县普通农妇熊德明因对来此考察的温家宝总理说了实话,讨回了拖欠的工钱。一夜之间,“熊德明现象”成为中国街头巷尾争论的焦点,她本人也成了千万农民工心目中的“讨薪英雄”。然而,这些光环的背后除了荣誉,更多的是困惑和无奈。由于很多农民找上门来要求帮忙讨工钱,熊德明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不仅根本无力帮助别人,而且连养猪和种地都无暇顾及,无奈的她不得不打算近日外出打工。

这个导语,什么都说了,却几乎什么也没有说清,读者看了累得喘气。编辑改进后的导语是下面这样的:

作为去年中国最出名的农妇,熊德明最终决定离开家乡进城打工,以摆脱请温家宝总理帮忙讨要被欠工钱后“声名鹊起”带来的烦恼。

(3)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行话和术语的导语。

有的记者喜欢卖弄自己的“专业水平”,认为导语里面没有一点行话和术语,新闻就不像新闻。对于这种记者和他写出的稿件,编辑需要提高警惕。请看下面这则导语:

上海市、江苏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和上海电子元件五厂合作,试制生产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八位并行单片微处理器。把它装进日本制造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脑”系统,进行实际操作运算,功能与日制原件相当,达到了设计要求。

一般的读者根本看不懂这则导语中的“八位并行单片微处理器”。无奈之下,编辑只好对它进行修改:

中国已试制成功微型电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从而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个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它在计算机中被用做中央处理元件。(次导语)

(4)被过多的人名、地名和职务“淤塞”的导语。

有时候,这也许是中国国情所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尽职的编辑还是要尽可能地为读者着想,不要让导语担负太多的功能,不要让名称淹没了真正的新闻。请看下面这则导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的中俄两国国防部长会见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进一步加强同俄罗斯武装部队的传统友好关系。

这则导语中,仅职衔的汉字便多达25个,读者读起来颇是吃力,进入新闻太慢,一下子看不到要看的东西。实际上,这则导语完全可以改成下面这样:

中国决定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俄罗斯武装部队的传统友好关系。

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的中俄两国国防部长会见中说的。(次导语)

(5)缺乏背景交代的导语。

有的记者,喜欢生硬地把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或数据直接写入导语中,但是,却不对它进行说明。读者很难明白,这个事实或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请看下面这则导语:

据《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从1979年到1981年的3年间,中国政府共用1400亿元改善人民生活。

14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是多还是少?不清楚。编辑应对它进行改进:

据《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从1979年到1981年,中国把财政投入的31%用于改善人民生活。

这方面的支出多达1400亿元。(次导语)

又比如:

由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牵头研制的老鼠不育剂近日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及卫生厅的鉴定,将于春节后批量上市。

编辑改进后的导语是:

当老鼠被认为可能与入冬以来中国内地发现的首例SARS病例有关时,中国科学家找到了专门对付这一啮齿动物的新型避孕药

再看一则导语:

今天《工人日报》报道,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地从剧毒的河豚鱼内脏中提取了一种毒素。

编辑改进后的导语是:

今天《工人日报》报道,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地从剧毒的河豚鱼内脏中提取了一种毒素,这种毒素用于人体神经、肌肉和其他组织的研究工作,同时也用于减轻晚期癌症病人的痛苦。

(6)不够有趣的导语。

导语应当尽量新颖别致、幽默有趣,如此才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但很多记者习惯于平铺直叙,习惯于不动脑筋。请看这则导语: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于今天在北京各大影院上映。

任何一个实习生都会写出这样的导语来,谈不上有丝毫创新。编辑改进后的导语是:

美国人“阿甘”没有想到,他又一次来到了中国,但不是作为乒乓高手,而是作为影视明星。

在这里,编辑借用了影片中的一个情节:电影主人公“阿甘”作为美国乒乓队的一员,曾于70年代来华搞乒乓外交。美联社转发这篇新闻时说,中国媒体难得地显示了幽默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