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时新闻管制的起源

战时新闻管制的起源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战时新闻管制的起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战时新闻检查最早可上溯到15~16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书报检查制度。首次由政府颁布的禁令也可上溯到公元前440年,雅典当局发布禁止讽刺他人的法令。他们奉命制定或公布禁书目录,这类目录,有的是教皇亲自制定的。此外,还有销售前检查。延绵数百年的检查制度业绩“斐然”。

第二节 战时新闻管制的起源

历史的角度来看,战时新闻检查最早可上溯到15~16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书报检查制度。然而,作为一种具有法理依据的制度,战时新闻检查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

人类之所以能走出蒙昧,得益于书籍。书籍不但记载史事、人物和各类知识,重要的还有不安分的思想。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看,历朝历代的君主或统治者只要实行专制主义,意欲走向独裁,就必然因有异端的思想而禁毁书籍。因此,书报检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专制主义。

书报检查制度从拉丁语censere发展而来,意指古罗马专司户口调查、社会风纪检查和道德行为监督的地方行政官。(7)公元前5世纪,罗马元老院指定两名官员主管人口登记事务。这样的官员后来权限扩大至对信函、书报等交流媒介进行审查,以避免有关传播内容对统治者的危害。这种事务后来通常被称为书报检查。(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进行书报检查,就是进行判断和批评,作出评价和估计,以及实行禁止和压制”。(9)从历史上看,书报检查主要由教会和王权实施。检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版前检查。与这类相关的出版前控制措施有特许制或批准制、登记制、保证金制以及相应的惩罚制度(预惩制),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图书内容“出轨”,并将“出轨”的书籍扼杀在它传播以前。但是总有许多书报避开了第一类检查,或者随着改朝换代和标准的变化,以前没有问题的书会变得有问题了,需要再次检查,这种对印刷出版物的检查称为出版后检查,即第二类检查。由于出版物的影响远比手稿大,对第二类检查也就辅以更多更严厉的处罚措施,所以也称为惩罚性检查。在教会时代用柴薪和刀斧,资产阶级革命则用法律手段(如叛逆罪、诽谤罪)和经济手段(如知识税),因此又称为追惩制。

书报检查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公元前古希腊对智者派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的迫害。首次由政府颁布的禁令也可上溯到公元前440年,雅典当局发布禁止讽刺他人的法令。公元前150年,以几次宗教会议发布通令谴责未经许可而出版的《圣·保罗传》,揭开了教会禁书的序幕。书籍控制及检查,源自思想统治的需要。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未尝不可以说是权力——信仰危机的产物。哪怕权倾一时,神经过敏的统治者仍能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及至面临崩溃的末日,则从一般的控制发展到疯狂的镇压。权力者从本质上说是虚弱的。他们称文字为“黑死病”,比子弹还厉害的“纸弹”。意大利那不勒斯当局针对一位被捕教授的起诉书说:“人类最可恶的三大敌人是:笔、墨水和纸”。(10)

在中世纪的“黑暗年代”(Dark Time)中,教皇成了“惧书者”。当基督教成为“国教”,取得世俗社会的控制权以后,就开始打击异端。在漫长的中世纪,教权炙手可热,对书籍的禁毁已经扩大到了相当的规模。1309年,巴黎禁毁了三大车犹太教典籍;西班牙于1490年焚毁了一座藏有6,000卷书的藏书楼;至1596年,意大利仅克雷莫纳就焚毁了1.2万册书。焚书在中世纪司空见惯,异端分子也动辄被烧死。如公元1600年,伟大的布鲁诺被邪恶的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广场上。但是,整个中世纪,尽管教皇多次下诏禁书,都没有形成大规模、有组织、有系统的查禁,检查和焚书也多由教会和神职人员单独进行。由此可见,在16世纪以前,欧洲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书报检查制度。查禁作为一种制度,是随着书籍数目的剧增和思想的广泛传播而产生的,也是在封建王权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势力后开始进行的。1450年古登堡的金属印刷术发明之后,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传遍了欧洲,16世纪,印刷开始逐步代替了手工抄书。重要的是,“欧洲的字母表灵活,其字母不过几十个,字母组合的可能性不计其数。这一切都促成印刷厂的大量诞生,调动了书籍商品的市场,这个商品能够适应各种消费者的需要”。(11)在这种情况下,教会不得不调动资源对印刷术进行反击。为此,统治者必须建立专业性的书报检查机构,并与所有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相协调,连结成严密的大网,把具有危害性的思想文字悉数消灭于有形与无形之中。

中世纪的欧洲被置于宗教神学的统治之下,通行的只有一部《圣经》。印刷机的出现摧毁了教会对《圣经》和拉丁语的垄断。这一时期,书报检查由各地教会的宗教裁判官组成的机构进行。在王权取代教权之后,这样的检查机构则由酷吏、一般官员以及个别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奉命制定或公布禁书目录,这类目录,有的是教皇亲自制定的。由教皇颁布的《禁书目录》臭名昭著。这份目录从保罗四世开始,直至1966年才宣告撤消,数百年间不断加以替换补充。其中不但列有书目,而且有一份作者名单,至庇护五世,名单更加详细。1571年,庇护五世下令设立“禁书目录部”,专司有关书目的编纂和禁例的制定。先是禁内容,后是禁作者,只要作者被确定为异端分子,他的所有著作都得被列入禁书之列。因人废言,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大。新兴的封建王权出于统治的需要很快也加入了书报检查的行列。英国查理二世于1662年颁布了《信仰一致法》,同时颁布“制止出版诽谤、叛国和未经许可之图书和小册子”法案,简称《许可证法》。“1695年《许可证法》废除以前,以出版前检查为主;1695年后,则以出版后检查为主。其他国家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12)

在这一时期,预惩制与追惩制是交替使用的,实行预惩制并不放弃追惩措施,实行追惩制也使用或变相使用预惩制的一些措施。在取消出版前检查后,一些国家便把这笔中世纪的遗产融入普通法中,大可以用“滥用出版自由”为借口,对需要禁毁的图书及需要打击的作者施以有效的惩罚,且使惩罚变得更为“合法”。在19世纪,出版后检查最严厉的欧洲国家有俄国、奥地利、匈牙利和德国。这些国家明文规定,“未审”报纸在印刷的同时须将副本送交当局,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没收销毁出版物,关闭出版社。此外,还有销售前检查。有违禁令的印刷商,遭到检查机关从酷刑到革除教籍、罚款乃至停业等各种不同的惩罚。检查官和出版总监常常带人搜查住宅、店铺、印刷所、仓库等。作为警告制度,尼古拉时代还发明了“约谈”。延绵数百年的检查制度业绩“斐然”。从1559年至1948年,教廷共出版禁书目录54种,教廷禁书部记录在案的宗教裁判所书籍禁令共900多道,禁书总量为4,000多种,遭到全禁的作者多达数十人。而这些作家,无一不是世界一流人物,而今撰写的世界文学史和文化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而闪耀光辉。

事实上,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演变史,既是禁锢思想和信息自由传播的历史,也是反对这种控制的斗争史。要废除出版特权、废除书报检查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罪恶的惩罚措施,除非实行革命,期待一个专制政权自行完善是徒劳的。英国和法国废除检查制度,从终止许可证法到废除印花税,都较为彻底,原因是它们先后进行过血与火的革命。整个废除过程,英国用了二百多年,法国只用了九十年。法国的革命方式更为激进,也更具有典型性。从19世纪初到1881年,法国的检查制度和有关法规是西欧诸国中最专横、最反复无常、非理性的和不可预测的。

书报检查制度,归根到底是专制主义的,因此,它的存在并不完全随着国家体制和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只要有专制主义的土壤,就有它生存的条件。它孕育并成长于教会神权制度中,发展于君主专制制度中,并仍可生存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政体中。书报检查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控制一切危及统治阶级利益,一切敢于向正统挑战的政治、哲学、宗教和文艺书籍,从而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固。

在实行书报检查的同时,封建王权还制定了特许出版制度和苛刻刑法作为集权主义出版政策的补充。例如1538年,英国的亨利八世正式建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制度,随后的玛丽女王又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英国成了最早建立这一制度的国家。法国在16世纪末、德国在17世纪初也都先后建立了这种制度。苛峻刑法是封建王权从教会那里学来的,英国的皇家出版法庭就曾多次以叛乱罪和煽动罪处罚不听话的新闻出版者。俄国的法律更为严厉,政府的权限也更大,对新闻出版颁布了无数的命令,违犯者或流放、或驱逐、或判刑、或处死。

以书报检查、特许出版和苛峻刑法为主的集权主义新闻出版政策成了后来战时新闻管制的主要武器。在当时的欧洲,除了特别许可,国内的新闻是不准报道的,对战争的报道也主要是国外的消息,有些战争新闻是国王或政府主动提供的。例如在欧洲30年战争期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有时就亲自为法国的《公报》提供消息。不过严格地说,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国会的新闻才允许报道,18世纪末第一批的专业记者才开始出现,19世纪初新闻才开始与文学分家成为独立文体。应该看到,在报刊新闻业正在形成的这一时期,战时的新闻管制也开始初露端倪。在18世纪的英法战争期间,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有战时因言获罪的新闻出版者。拿破仑也曾经声称:“我决不容忍报纸说出或作出有损于朕利益的事情来”。(13)到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参加战争的英、法、俄、土等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战时的新闻管制。随后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的战时新闻控制也开始制度化,战时的新闻管制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复习题

1.什么是战时新闻控制?

2.战时新闻控制的起源原因是什么?

【注释】

(1)《传媒的魔力——领袖人物运用传媒力量纪实》,曾文经,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6页。

(2)《大众传播模式论》,【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36页。

(3)《中西新闻比较论纲》,童兵,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4)《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罗伯特·福特纳,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

(5)“美国战时新闻政策析评”,阎安,http://purple.nj.gov.cn/gb/content/2003-03/23/content_2207.htm

(6)《公众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35页。

(7)《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沈固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序言第1页。

(8)《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展江,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93页。

(9)《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7卷,第342页。

(10)《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沈固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序言第9页。

(11)《传播的偏向》,【加】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8页。

(12)《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欧洲书报检查制度》,沈固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

(13)《世界新闻史》,【法】彼·阿尔贝·弗泰尔,1985年中文版,第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