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踏破铁鞋法。

踏破铁鞋法。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闻海陶钧五、踏破铁鞋法。那年的7月中旬,笔者随平凉地区慰问团奔赴引大入秦工程,采访奋战在这里的平凉的建设者们。日本人走后,平凉人还进军盘道岭隧洞,承揽了隧洞加固、衬砌、修补等善后工程。在大沙沟工地的大步流星中,笔者踏破铁鞋觅新闻,得来费尽脚功夫。中外记者的实践证明,用双脚去发现新闻是屡试不爽的好方法。尽管现代新闻发现手段更加先进、更加快捷,而“踏破铁鞋”的传统方式永远不会过时。

五、踏破铁鞋法。

日本新闻学家辰浓和男曾经提出,要用自己的双脚去寻找新闻。

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回想1994年的永登之行,就是一个“用脚找新闻”的过程。那年的7月中旬,笔者随平凉地区慰问团奔赴引大入秦工程,采访奋战在这里的平凉的建设者们。这次采访,可谓“老虎吃天,无法下爪”,没有什么现成的新闻题目和线索,全凭自己在现场去寻找。笔者在平凉人驻扎的大沙沟工地上随意行走,亲眼看到了艰苦条件和出色贡献之间最强烈的对比:住的是简陋窝棚,干的是复杂项目;吃的是淡饭粗菜,出的是大力苦汗;用的是一般设备,创的是优质工程。从1990年10月算起,他们在这里苦战了5个年头。有的职工结婚在工地,拉娃在工地,窝棚窗户上还未褪尽颜色的红双喜字,证明他们把大沙沟当成了自己的家。最令人感叹的是平凉人承建的大沙沟渡槽工程,它东连日本人承凿的盘道岭隧洞,西接意大利人承凿的水磨沟隧洞,是引大总干渠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关键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中日意3国的建设者们演绎了“三国大战黄土坡,一槽飞架连欧亚”的故事。日本人走后,平凉人还进军盘道岭隧洞,承揽了隧洞加固、衬砌、修补等善后工程。笔者走进盘道岭隧洞深处参观,里面阴冷潮湿,寒气逼人。越往前走,空气越加浑浊,积水也越来越深。锐厉的风钻声震耳欲聋,飞扬的粉尘扑面而来。在一处处的工作面上,看到一群群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口戴防尘罩,满脸泥巴和粉尘,惟有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闪动。同他们随口攀谈,那熟悉的庄浪、静宁、泾川口音格外亲切。笔者还驱车来回穿越了水磨沟隧洞,顺着车灯的光柱驰目望去,隧洞笔直而绵长。从汽车的风驰电掣与平稳顺当中,可以感受到隧洞的宽敞和坦荡。“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无法想象,隧洞的开拓者们是怎样显示鬼斧神工的力量,在这刚岩劲石上硬是凿通了大山的胸膛。

在大沙沟工地的大步流星中,笔者踏破铁鞋觅新闻,得来费尽脚功夫。经过四五天的奔波,终于找到了新闻的题目和思路。笔者想,既不写平凉慰问团的犒劳、走访、座谈等活动,因为千里迢迢来写这样的东西,徒为新闻同行嗤笑;也不写引大入秦工程本身的奇迹和辉煌,因为这样的报道早已连篇累牍,读者不觉新鲜;应该以“两洞一槽”为主线,把平凉人代表中国人参与“三国大战”的奋斗写出来,特别是把他们与意大利人、日本人明争暗赛,创造优质工程的业绩写出来。回到平凉后,笔者很快写出了“三连篇”:《风光尽在隧洞中》、《英雄亦有平凉人》、《苦乐年华识英雄》,以“来自引大入秦总干渠的报告”为副题贯穿始终,把平凉人在大沙沟工地的奉献介绍给平凉读者。在《英雄亦有平凉人》通讯的结尾,笔者写了一首诗:“大沙飞渡舞长龙,首尾相连意日中。引水天堂创奇业,英雄亦有平凉人。”这首诗可说是整个报道的“眼”,没有双脚的永登之行,就不会有这样的“新闻眼”。这年10月10日,笔者参加了引大入秦总干渠的通水庆典,平凉的建设者们把这首诗写成4条竖幅,挂在大沙沟渡槽最显眼的地方,表达他们的自豪与光荣。

脚底板下出新闻。中外记者的实践证明,用双脚去发现新闻是屡试不爽的好方法。斯诺是这样,范长江是这样,罗开富也是这样。尽管现代新闻发现手段更加先进、更加快捷,而“踏破铁鞋”的传统方式永远不会过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