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看客”遭受道德压力

采访“看客”遭受道德压力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采访“看客”遭受道德压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批评记者的看客姿态时另一个问题也在被人忽视中暴露出来:记者仅仅要帮人救人而放弃报道吗?不能否认记者充当看客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在主观上是将呼吁蕴涵于图片事实中的职业要求和素养,是借助于超越个人力量的媒体来呼吁,引起社会关注,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采访“看客”遭受道德压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批评记者的看客姿态时另一个问题也在被人忽视中暴露出来:记者仅仅要帮人救人而放弃报道吗?或者这里换为先救人还是先采访?这是一个难有定论的问题。近年来引起争议的典型大致有:2000年湖南嘉禾一中高考舞弊被湖南卫视记者租用民房偷拍偷录后播出导致作弊考场考生被取消成绩,责任人受处理;2004年在阿富汗遇袭身亡的山东宁阳建筑工人回乡,众多记者随即赴其家乡采访,追问他80余岁的老母其子遇难的消息,使老人家遭受了巨大的伤痛打击,而记者得到了所需材料纷纷散去;2005年福州《东南晚报》记者柳涛守候在市区干道的一个水坑旁,大雨中一老年人骑车经过栽倒于坑中,记者就此拍摄的照片发表后得到称赞也引来批评;2009年成都公交自燃事件中的一个拍客受到抨击。类似的事件还有许多,看来这是一个颇有争议又将继续纠缠不休的话题了,对此也似乎只有一个行为几乎不受批评指责:放弃采访去救人。《郑州晚报》女记者曹爱文就是这样一个救人第一、采访第二的好记者;还有浙江一个晚报记者詹晓东,他在采访行车途中遇到别人车祸受伤先行救人的行为被传为美谈。

由此可知,记者采访所支配的道德压力是社会大众的期待使然。大众期望记者有更高的道德水准,不能因为职业关系而对不幸视而不见。救人危难,急公好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遇到有困难者,出于本能的帮助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也是大众对记者所寄予的厚望,因为记者所做的,肯定会对社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记者不仅要以文章(报道),更要以道德昭示天下。但同时社会还有不理解的一面,正如前所述,记者牺牲这一个,可能换来更大的关注,以小恶换大善,两害相权取其轻。例如,杨小兵拍摄的《上学》反映陕北贫穷乡村儿童上学难问题,以典型的“这一个”表达令人震惊、更能刺激人的意图,使人看到画面深受震撼。图片发表后,不仅陕北省拨款修桥,省内外一些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捐款捐物,这既是记者报道的力量,也是典型带来的影响。不能否认记者充当看客(不去干预、呼吁)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在主观上是将呼吁蕴涵于图片事实中的职业要求和素养,是借助于超越个人力量的媒体来呼吁,引起社会关注,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记者记录与参与事实之间,比较哪一个效果更明显,带来的效果更大,这就足以说明问题,对其道德的指责应当偃旗息鼓了。所以,有些人不去看社会效果的大小,只是一味抓住表面也是有失公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