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访谈节目嘉宾如何讲话

访谈节目嘉宾如何讲话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嘉宾的选择谈话节目的魅力在于它是意见表达的公共平台,嘉宾和观众都是主角。因此,对嘉宾的确定是谈话节目策划最重要的一环。

一、嘉宾的选择

谈话节目的魅力在于它是意见表达的公共平台,嘉宾和观众都是主角。观点和见解是从现场嘉宾和观众中来,各种意见的表达才使谈话节目的信息量大,气氛活跃。因此,对嘉宾的确定是谈话节目策划最重要的一环。嘉宾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话题关系密切的当事人,二是在某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的专家。策划很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嘉宾,并对嘉宾的个性、观点进行深入的了解。这里有这样几个环节。

1.选择嘉宾的原则

西方的电视谈话节目把嘉宾和观众置放于“真实秀”(Reality Show)之中,规定了谈话节目的十种游戏规则,其中对到场的嘉宾有这样的约定:

●嘉宾必须带有煽动性的情绪谈论与话题有关的事情,而忌言他(她)生活中与此无关的事情。

●嘉宾不能保持沉默,必须懂得所讨论的话题无不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有关,因此必须不断地诉说。

●嘉宾必须表现得能够被人理解的有代表性的美国人,而且嘉宾的行为、语言和外表必须足够古怪,以使人娱乐,并且给观众造成一种优越感,使观众为没有成为其人而感到庆幸。

●嘉宾事先也不被告知会遇到什么样的人[17]

这些原则是西方电视谈话节目为了娱乐、观赏性而设计,其中的规定虽有片面追求低级趣味之嫌,但是也不乏可以借鉴之处。

一般来说,嘉宾是现场的主角,他/她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质:

第一,嘉宾首先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个案式的人物能够具有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愿望和热情,能够具有接受公众对其进行评判的心理。

第三,专家的观点应该独到真实,而非人云亦云。

2.与嘉宾的沟通

对于与话题有关的当事人,策划人应该尽量详细地了解其成长经历、背景和个人观点,并能够说服嘉宾参与现场的谈话。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节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环节决定的。比如《实话实说》的一期节目《拒绝毒品》,策划去了三个戒毒所,与节目中的两位嘉宾进行四次深入的交流。做《继母》那一期节目,策划和嘉宾通了十几次电话。而《成长的烦恼》,选题最初来自于一位大学生母亲的一封信,她在信中明确表示只是与主持人私下沟通而不愿意出镜,策划做了将近两个月的工作,最终说服她和她的儿子来到谈话节目现场。

3.沟通中的一次性原则

除了与嘉宾的正面沟通之外,有时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也有一些策略上的考虑,即“一次性最佳原则”。所谓一次性最佳原则,是指一个问题只让嘉宾回答一遍,以保持嘉宾谈话的新鲜感和兴奋度。谈话节目是强调现场谈话的即兴原则。为了保持嘉宾在现场谈话的新鲜感,策划或编导在前期沟通时会采取一些迂回提问的方式,或者旁敲侧击地从当事人的亲戚朋友中获得关于当事人的详细信息,在节目正式录制时才向嘉宾提出相关的问题。

比如,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的一期精彩的个案节目《四十五年爱情正步走》,讲述大连两位老人四十五年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其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因为丈夫是从英国留学回来,夫妇两人上下班都要以亲吻来道别或招呼。四十五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这种英国式的浪漫表示。编导不是从夫妇俩那里直接得到这个信息,而是从丈夫的战友当中了解了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在谈话现场,主持人提出了“你们平时在家里有什么浪漫之举”的问题,引出他们相濡以沫的这个生活细节,结果现场效果非常好,应现场一位女观众的要求,夫妇两人现场演示了这种英国式的浪漫之举,把现场的谈话气氛推向了高潮。《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也曾经谈到他在场下与嘉宾的沟通时遵循着这一原则,“他们来了,我去看看他们,或者录像之前我们握握手,聊聊天,但是,我是在他们不注意的情况下进行这一切的,我要尽量回避节目将涉及的话题,可以谈别的,天气、物价、生活水平什么的都可以,就是不能谈节目。”[18]

4.尊重嘉宾的知情权

节目与嘉宾的沟通和交流应该是坦诚而善意的,应该保证对嘉宾的信息透明。有很多谈话节目经常邀请当事人的亲友、朋友,甚至是敌对者来到现场,但是却不向当事人告知,而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才向当事人挑明,以营造戏剧性的现场效果。应当说这其中大部分的操作是善意的,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当现场请来的人是令嘉宾遇到难堪,或者与他观点相左,甚至是敌对的人时,应该向嘉宾告知这一信息。否则,嘉宾很可能会临时退出谈话现场,造成节目“停摆”,甚至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一个著名的案例来自于美国日间谈话节目《珍妮·琼斯秀》(The Jenny Jones Show)。1995年5月,美国著名的日间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珍妮·琼斯(Jenny Jones)在一档节目中让几位嘉宾当众接受暗恋自己的情人的公开表白。其中一位叫做乔纳丹·施密兹男子欣然前往。本以为暗恋自己的是一位妙龄女郎,谁知道在众目睽睽之下,向他宣称暗中对他爱得发疯的,竟是邻居中一位30多岁的中年男子,而且形象颇为不堪。虽然这期节目最终没有播出,但是施密兹先生认为自己当众出了丑,回家以后心意难平,终于提起一把猎枪跑到那位“情人”斯科特·阿玛狄尔家中将其击毙。

上文提到的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的《谭盾来了》这期节目,在谭盾应邀来到节目录制现场之前,未被告知现场的另一位嘉宾是卞祖善。因为在此之前,卞祖善曾经发表过一些文章批评谭盾的音乐,二人在观点上也有冲突。为了不使谭盾的出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节目制作人选择了隐瞒。未料在演播室现场,卞祖善对谭盾发起激烈的批评,犀利的言辞最终造成谭盾中途离去。在这一点上,连极为注重与嘉宾信息沟通的《实话实说》栏目也曾经出现过类似情况。在一期关于模仿秀的话题中,由于种种原因,嘉宾巩汉林未被告知到场的另一位嘉宾是模仿他的观众,等到了演播室现场,知道事实后,巩汉林拒绝接受访谈,使这一期节目无疾而终。因此,在处理现场嘉宾的知情权上,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不能因为节目的戏剧性需要,或者是怕观点相左的嘉宾拒绝到场而向他们隐瞒信息,这不仅是对嘉宾的不尊重,而且也往往使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选题流产。

5.掌握嘉宾观点的平衡

谈话节目现场讲求观点的碰撞,提倡多种声音的存在。在选择嘉宾时,应该把握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形成群言式的讨论。而且应该注意各种观点的平衡,这样的谈话节目才会维持在一种势均力敌的对抗中,否则一面倒的趋势,使节目很快就缺乏推动性而停止在某一状态。笔者曾参与《国际双行线》一期节目的策划,该节目是“3·15”特别节目,话题是关于“是否对违反消费者权益法的企业实行重罚”,节目讨论的思路围绕中国是否应该实行更加严厉的企业准入制度,现场嘉宾请到了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董京生和国家发展研究中心陈淮博士,他们所持观点是中国应该对违法企业实行重罚。另一方嘉宾是经济学家茅于轼,他持的观点是根据中国国情应暂缓实行。由于董、陈两位嘉宾语言犀利,观点透彻,使现场的讨论很快偏向他们一方,谈话的进程再也没有得到新的进展。

虽然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持人在现场调控的,但是在策划阶段就应对到场嘉宾的学识、背景、观点、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事先估计不同观点的平衡,才能使节目按照预期的方案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