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中应有必要的交待

新闻中应有必要的交待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中应有必要的交待新闻中缺乏必要的交待,是目前新闻写作和编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类是构成事实的5要素或6要素,即5个W,加一个H,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类是必要的背景交待,这是写明新闻事实和突出主题思想所要求的。新闻中有没有必要的交待,反映出新闻采编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反映出他们为读者服务周到不周到,责任心强不强。

新闻中应有必要的交待

新闻中缺乏必要的交待,是目前新闻写作和编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最近,《浙江日报》上也经常出现一些缺乏必要交待的新闻。

必要的交待,指的是什么?一类是构成事实的5要素或6要素,即5个W,加一个H,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类是必要的背景交待,这是写明新闻事实和突出主题思想所要求的。此外,凡是读者对一条新闻感到不满足而记者、编辑可以使他们得到满足的,都应该交待清楚。

新闻中缺乏必要交待的第一类情况比较多。

不交待“何时”:《东海舰队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浙江日报》1月11日),这条新闻从导语到结尾,通篇没有一个表明时间的语词。“共建的文明村镇、街道、学校、工厂、商店、海岛、码头等单位已达446个”,显然这不是一两天之内能做到的,那么是去年一年之内的,还是去年、前年两年之内的,没有交待。

不交待“何地”:《杭州环城浴室建成开放》(1月13日),写了这家新落成的浴室的规模、设备、开放日子,但却没有写明它坐落何处。杭州读者看到这条消息一定会问:“在哪里?”看来只好沿着环城路去寻找了。

不交待“何人”:《铁路决定增开客车十三对半》(1月2日),作出这个“决定”的是人(包括单位、部门),而不是物。“铁路”和“铁路局”,前者为物,后者为人(单位),这是两个概念,两种含义,这是不应该混淆的。事情当然不是由铁路局某一个人决定的,而是组成局机关的人们决定的。所以无须写出某几人,只要添上一个“局”字,人们就会明白的。然而这个“局”(或“分局”)是不可省略的。一省略,就没有人了,或者人变成物了。应改为“××铁路局(或“分局”)决定……”。

不交待“什么事”:《大陈六位渔民一网捕获万斤鲻鱼?》(2月21日),“鲻鱼”是一种什么样的鱼?它的模样和食用价值如何?没有交待。不讲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鱼,“一网捕获万斤鲻鱼”这件事在大多数读者心中的印象一定很淡薄,似有似无。《瑞安推广温州母水牛挤奶》(1月5日),“推广”的是饲养“温州母水牛”这种特别能产奶的母牛呢,还是温州地区农民养母水牛(与别的地区的牛种无区别)历来有的挤奶的做法?不清楚。若是前者,“推广”后面应加“饲养”二字,“挤奶”二字应该删去;如果是后者,“母水牛”前的“温州”二字应删去,推广后面加“饲养”一词;“挤奶”前面加上“历来”,后面加“的做法”。由于文法不通,或词不达意,往往会把事情写得不明不白,令人费解。

不交待“为什么”:《绍兴自行车总厂重视“三废”治理电镀车间被评为环保先进单位》(2月14日),开头说:“走进绍兴自行车总厂的电镀车间,一只小水池十分引人注目。池中养着几百条小鱼和许多泥鳅、黄鳝。……”可是文内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在水池中养鱼?这同排放和处理废水有什么关系?

不交待“怎么样”:《捎给养鸡户的喜讯———能养鸡又能种葡萄的鸡舍通过鉴定》(3月16日),没有写明这种鸡舍有多大、一舍能饲养多少只鸡。“顶上有棚,可种葡萄”。此话不通,应改为“顶上有棚,可作葡萄架”。《杭州举行首次“西湖夜游”活动》(3月20日),没有写出首次“西湖夜游”的情景、气氛如何。由于没有写出或没有写清楚“怎么样”,读这两条消息的人就会感到很不满足,甚至很失望,因为他们对这两条消息的兴趣,就在实际情况“怎么样”上。

必要的背景交待。也大多同五个W有关。如环境,就同“何地”有关,环境交待也是对“何地”交待的一种加强。《磐安县干部满怀信心建设新山区》(1月10日),是对刚刚恢复建制的磐安县的首次报道。许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还不知道这个磐安县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称之为“恢复建制”的历史依据。这就必须向读者介绍该县的地理位置、建制沿革以及人口、物产、地方风貌等。最好画一张地图,标明其四邻各县,读者明白它在我省地图上的位置。这个背景材料,可以以简洁文字写入新闻稿,也可以另写一篇,作为“小资料”,附在这条消息的后面。这样做,决不是小题大做。首先是增强了这条消息的思想性。在这样一个条件很差的山区县份工作的干部们满怀胜利的信心建设新山区,岂不感人?其次,党报作为宣传工具、舆论机关,通过一篇小资料,会引起全省各界人士对磐安县干部、群众的关注。这对磐安人民有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对全省人民来说,有组织和推动的作用。因此,一段背景交待,一篇小资料,其作用也是不可小看的。

还有一种交待,不同于环境或历史背景的交待,但也是一种说明性的“交待”,而且肯定是读者争欲知道的。如《国务院任命韩桢祥为浙江大学校长》(3月4日),是一句话新闻,除了时间,文内再没有比标题更多的内容。但许多读者一览必问:韩桢祥何许人也?恐怕只有极少读者对他有所了解。在这里,编辑应该根据确凿的资料,介绍韩桢祥的简况,如年龄、经历、学术造诣等。这也不是小题大做。首先,浙大是闻名中外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省的最高学府,浙大新任校长名震全省是当之无愧的。其次,单从韩桢祥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这一点看,至少可以使读者晓得:一位解放后毕业的新中国的大学生,如今当上名牌大学的校长了。这不是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的吗?知识分子从中受到鼓舞,其他阶层的群众也从中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形势、新面貌。显然,由于这条消息没有作这方面的交待,宣传效果就大为逊色,这是很可惜的。

新闻中有没有必要的交待,反映出新闻采编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反映出他们为读者服务周到不周到,责任心强不强。同时,还反映出报纸编辑工作的总体面貌。例如,有的新闻稿要配以必要的资料,或要画地图示意,就要看能不能迅即把资料人员、美术人员调动起来,全力以赴。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记者、编辑固然要加强基本功训练,重视知识的积累;同时编辑部其他方面的人员都要配合好。

(刊于《新闻业务学习》198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