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改革中的进步

新闻改革中的进步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改革中的进步1.报业的发展及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报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过程中,《中国青年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报道被推为新闻界公认的代表作。这样的撞击社会生活、推动改革的报道虽然为数不多,但都是当时推动新闻改革深入发展的重大实际行动。

一、新闻改革中的进步

1.报业的发展及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报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到1986年,全国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报纸已达2342家。1987年,为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报刊质量,对报刊重新办理登记。同年底,正式登记注册、公开发行的报纸总计1491种。这些报纸在地域分布上趋于合理,可以较好地满足农村、城市对报纸的需求。公开发行的报纸中,既有综合性报纸,又有专业性报纸,既有全国性报纸,又有地方性报纸,呈现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的景象。但从整个报纸结构而言,党的机关报的比例过大,之后有些改为非机关报,突出自己的侧重点和个性。而党报在我国社会主义报纸结构中,在政治、思想上处于核心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在数量上占太大的比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刻变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过严重冲击的新闻界,失去大批优秀报人和精英记者,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而现有的记者中,不少人因经历过解放后的各类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思想上仍存在着禁锢和僵化的问题。

1987年,新闻报道向公开性方面迈出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是报纸最引人注目的改革。从整个报纸事业来说,这被认为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新的重要开端,尤其在新闻报道实践和新闻报道思想上有了重大突破。1987年5月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成为拉开新闻界报道新风的序幕。这次火灾中,有160多名记者冲破重重阻挠,奔赴现场采访,一改过去把灾情、错误变成歌功颂德的劣风,忠实地记下了血与火搏斗的悲壮史篇,无情揭露了火灾背后的官僚主义弊端。在此过程中,《中国青年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报道被推为新闻界公认的代表作。大兴安岭火灾报道在沿袭已久的报道“禁区”冲开一个缺口,此后一些重大报道随之脱颖而出,并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

而《经济日报》开展题为“租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被称作“关广梅”现象的大讨论,则成为新闻报道触及改革中的难点的先声。随之而起的《中国青年报》“命运备忘录”披露了我国高层人才浪费惊人,引起领导和群众的关注,在国内外受到好评。《人民日报》的“安徽某些领导干部撕破脸皮要官,省委书记不留情面提出严厉批评”的报道则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把习惯上认为属于“内部情况”的新闻及时发表,在社会上立即引起很大震动。这样的撞击社会生活、推动改革的报道虽然为数不多,但都是当时推动新闻改革深入发展的重大实际行动。

1987年,新闻改革的另一个突破口就是深度报道的崛起。从1979年以来,各家报纸纷纷倡导新闻改革,提出了“新、短、快、活”的要求,短小及时的动态新闻大增,报纸版面活跃一新。然而,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仍很少。由于第八届好新闻评选活动的提倡,开设了深度报道项目。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不少记者着力从事物发展的总体上,从横向、纵向的联系上开掘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这种深度报道,使新闻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仅使读者看到社会的动态,而且看到中国社会改革的客观背景,具有历史的纵深和时代的宽度,使人们的思路豁然开朗,受到读者的欢迎。(2)

2.报业经营的变革

改革开放后,报刊发行始有多渠道发行之举,不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了,但邮递部门的发行工作仍为主要渠道,而且这条主要渠道被很多的“规定”梗塞。新闻界人士提出,如不对这种情况进行坚决的改革,不从制度上改革那些给读者增加麻烦的种种规定,不把实质上是为邮递部门服务的措施,改为真正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措施,讲改革、开放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报纸的经营管理在1987年有较大进展。报社经营管理部门开始把重点从后勤转向强化经营管理和计划管理,开展多种经营,为报纸事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资金。自1985年《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后,到1988年全国已有《太原日报》、《桂林日报》、《柳州日报》、《南宁日报》、《大连晚报》、《郑州晚报》等26家自办发行。这一举动减轻了邮局负担,缩短了投递时间,提高了投递质量,增加了发行份数,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报社自我发展的活力,(3)其后自办发行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开始注意经济新闻的报道,创立经济栏目或版面,创办经济类专业报纸,随着“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理念得到认可和肯定,媒介开始从经济视角寻求自我定位,各类媒介经营集团出现,媒介经营和管理等话题为各方所关注。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功试点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又相继批准设立一系列报业集团,中国传媒产业初具规模,报业开始从粗放经营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至2002年1月,全国已组建26家报业集团。这些报业集团一方面加快新闻改革,努力转换机制,提高素质,增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尽快形成一批传媒舰队,逐步创建出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扩大我国传媒的影响力。(4)

广电系统的传媒集团也在2000年后开始出现。国内首家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于2000年12月28日成立;次年,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北京广播影视集团相继成立;同年底,我国最大的新闻媒介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成立,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组成,属大型国家级综合性传媒集团。广电媒介集团化目前被认为是“我国广电业重新架构、整合资源的有效手段”(5)。不过,其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