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音符号系统的分析

声音符号系统的分析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声音符号系统的分析前面已经谈到,广播的声音符号系统分为有声语言、音响和音乐三部分。接下来,本文将从声音的表现功能及相关因素,对这三大部分进行系统分析。在录音采访或录音合成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已有的形式。音乐频率——如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北京电台的北京音乐广播。语言、音响、音乐共同构成的和谐体,为广播创造出无限丰富和丰满的声音世界。

二、声音符号系统的分析

前面已经谈到,广播的声音符号系统分为有声语言、音响和音乐三部分。接下来,本文将从声音的表现功能及相关因素,对这三大部分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说有声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广播语言作为一种口头语言,它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是思维借助词语按一定句式迅速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运用广播语言,一要坚持口语化、通俗化的原则;二要注意语言声调、韵律、节奏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一定要以词语为中心,同时还要兼顾声调、节奏、韵律等。同样一个词,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其次说音响。

音响按内容分类可分为:人物的音响(主要是话语音响,也包括动作音响)和事物的音响。事物的音响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音响,即自然现象存在的音响,包括风声、雨声、雷声,以及动物的鸣叫、吼叫声等;另一种是社会音响,指经人类劳动成果发出的音响,如机器、飞机、火车、汽车等。

音响按时间分类可分为两种:一是现场实况音响,属新闻事件现场采制的音响,要求具有新闻价值的时效性;另一种是背景音响,在时效上可以是过去时,甚至是历史性的音响,它类似消息的背景,是对主体音响的烘托或延伸。

从有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来看,语言和音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音响使语言有了明确性,语言使音响具体化。因此,二者在一篇报道中相互补充就显得重要起来。在带有音响的报道中,二者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穿插音响,即在语言叙述中穿插音响,互相补充说明。其常见的结构是:音响——语言——音响;语言——音响——语言。有时候以音响为主、语言为辅;有时候则以言语为主、音响为辅。

(2)叠加音响,即音响与语言声重叠,甚至同时发出。在现场报道中,语言与纯粹的杂音(指非演播室的干净的录音)重叠,能给人一种现场真实感觉。

重叠的方法主要视音响与叙说的内容而定。有时音响声压低,语言声提高(音响为背景声,语言为主调);有时语言声为辅助,音响声为主调。

(3)混合音响,即穿插式与叠加式的混合使用。也就是说,在一个节目中,时而采用交替式,时而采用重叠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根据报道内容来决定的。在录音采访或录音合成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已有的形式。

最后说音乐。

音乐在广播中的形态包括:音乐频率、音乐节目、配乐、音乐形成的听觉标识以及填空音乐。

音乐频率——如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北京电台的北京音乐广播。

音乐节目——综合频率中的音乐节目和音乐专业频率中的音乐节目。

配乐——非新闻类广播作品中为烘托气氛、渲染高潮或细节,选择或制作相应的音乐作为背景映衬,以求引发听众的联想。

音乐形成的听觉标识——为识别频率、节目而制作的特定音乐旋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标音乐,是以著名的民族音乐《梅花三弄》主旋律为依据制作的,给人以鲜明的听觉标识印象。音乐还可以作为节目的间隔、片花、过渡转场等。

填空音乐——节目之间作为补白和填空的音乐等。

总之,无论哪种形态的音乐元素都是对语言、音响的有机补充和延伸。语言、音响、音乐共同构成的和谐体,为广播创造出无限丰富和丰满的声音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