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学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学分析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2 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学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术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属人本主义思潮和欧洲大陆哲学,在现代西方两大符号学派中属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派,在两大类语言中属于从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研究语言社会属性的类别。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创立的现代语言学,并在一定意义上挽救了它。而且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成了最具有实用价值的语言学科之一。

6.2.2 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学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术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属人本主义思潮和欧洲大陆哲学,在现代西方两大符号学派中属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派,在两大类语言中属于从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研究语言社会属性的类别。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语言的社会性和结构性(系统性)结合了起来,解决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的静态性、结构封闭性问题,说明了语言是什么及如何工作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创立的现代语言学,并在一定意义上挽救了它。另一大贡献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主要分析手段。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动向是与属于另一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另一哲学(英美分析哲学)、另一符号学派(皮尔斯符号学派)和另一类语言学(从生物体内部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语言学)交流和融合。这种动向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在语言学上的转向和融合趋势。

6.2.2.1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两大符号学派和两类语言学中的位置

韩礼德曾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来源于从索绪尔的学说发展起来的欧洲语言学传统(Systemic Functional Theory),并且明确地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研究语言,即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张德禄,2004)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被纳入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欧洲大陆哲学、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派和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的一类语言学。

6.2.2.2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伟大贡献

笔者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有两大贡献,一是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创导的现代语言学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挽救了现代语言学,另一个是为语篇分析奠定了基础。

1.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创导的现代语言学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和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如上所述,他的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它的社会性和结构性(系统性)。但索绪尔并没有很好地把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和结构性结合起来说明语言如何工作。他的语言系统是封闭的,即与社会、文化隔绝的。社会、文化是语言变化的因素,既然语言结构与社会、文化隔绝,这个结构必然是静止的、封闭的。因此,长期以来,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受到了严重挑战。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要点:(1)语言和言语。(2)纵向选择关系和横向结合关系。(3)共时语言研究和历时语言研究。(4)语言是社会事实。(5)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另外还有两大理论支柱:一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另一个是语言符号的线性。概括起来就是两个突出特点: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的结构(系统)性。具体地讲,语言的整体结构由纵向选择系列和横向结合系列构成。语言的生成方式是通过纵向选择关系挑选出表达意义的各个词,然后通过横向结合关系把这些词结合成符合语法(逻辑)的句子。在语言的社会性方面,语言是社会事实,它的意义来自社会,来自语言情景和文化语境。但如何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理论。”(黄国文,2000)笔者的理解是,韩礼德面临的任务就是:把语言与语境联系起来,把语言的结构性与社会性联系起来说明什么是语言及语言是如何工作的。

福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很大。福斯受伦敦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语境,他的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但福斯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黄国文,2000)

福斯(1957)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情景语境和言语功能类型的要领可以抽象成纲要式的结构成分,从而适用于各种事件。这样情景语境的内部结构可描写为:

(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品

(2)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3)参与者的非言活动

(4)有关事物

(5)言语活动的影响

以上描述比较含混,并没有把语言内部结构与语言外的语境分开。而韩礼德明确地指出,“语义是语言和语言之外的某种东西的交叉。后者就是社会语境或情景。”(胡壮麟等,1989:17—18)

后来,韩礼德进一步说明:情景在理论上是由社会语言学构成,即某一个情景类型是一个符号结构。它是包括三个社会符号学变元的集合体:“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包括语篇的社会活动,题材就是它的最特定的表现;语旨是谈话参加人员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集合,正式性程度便是它的最突出的例子;语式是交际时选择的频道或波长,口语或书面语是它的变元。(同上,43)

此外,在他的理论中,纵向选择关系优先于横向结合关系,因为横向结合关系被解释为纵向选择关系的实现。语言分为三个层次(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位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并且延伸到语言以外到达文化和社会语境。语域非常重要,它被看作语境的各个方面(语场、语旨和语式)间的互动在语言上产生的结果。语域的三个方面促发语言的三个功能或语义成分(概念功能或成分、人际功能或成分和语篇功能或成分),并进一步促发语言的三个系统(及物系统、语气系统和主题系统),构成语言的三条实现链(realizing chains)。这样,就说明了使用语言是按照语境对语言的意义潜能做出选择,同时也解决了索绪尔语言学的封闭性和静止结构问题。

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它认为语言理论是在使用中形成的,同时为使用语言服务,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一种资源,因此它特别适用于语言分析,是文体学、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的理论基础。

总之,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现代语言学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但从理论上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做了重要补充,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挽救了它。而且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成了最具有实用价值的语言学科之一。只有从这个角度认识系统功能语言学,才能看出它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中的伟大功绩。

2.为语篇分析奠定了基础

韩礼德对现代语言学的另一大贡献是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打下了基础。语篇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或者说是一种跨学科的分析手段。它包括结构分析、结构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分析、语用分析、认知分析、结构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分析等。笔者认为,尽管在语篇分析中应用了一些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但这种应用只是在某些方面分析手段的借用,而不是理论上的融合。语篇分析始终保持它的社会性和结构(系统)性,我们可以把语篇结构分析、语篇结构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分析及语篇结构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分析(批评语篇分析)看作语篇分析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批评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语言学分支,重点研究语言所携带的价值系统,主要产生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作一个社会符号系统。(Halliday,1978)人们通过这个系统建立和维持社会机构和社会系统。语言可以用于表达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而且,人除了用语言表达社会经历和社会现实外,还要用语言做事、用语言交流情感、做出判断、做出评价等。(张德禄,2004)

为批评语篇分析做出过贡献的Terry Threadgold说:“费尔克拉夫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一些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开创了批评语篇分析。语篇分析看起来很像我们熟悉的语言理论[1]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的标准总结(而且是很好的总结)。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是将语篇分析置于一种灵活的语言学分析中,并使人们认识到将语篇分析与基本社会和文化理论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上述社会理论中,主要指现代西方哲学的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如(Terry Threadgold),其中最主要的是福柯的权力学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和巴尔特的有关理论。Terry Threadgold说费尔克拉夫在建构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时,采用了韩礼德的语篇结构和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分析理论,但在语境分析方面采用了“互文性”理论。其实“互文性”是“对话”理论的一部分或它的发展。在这种理论下的语境不是单一的语境,而是多重语境产生的多重意义,也就是巴尔特所说的“重新语境化和重组意义”(recontextualiza-tion and resignification)。只有这样一个复杂的语境和它产生的复杂意义才能适应语篇分析的复杂内容。

笔者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担任重要角色,并在语篇分析的发展过程中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体学、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和批评语言学等学科融合。这些学科都是具有社会性和结构(系统)性的语言学科,都属于人本主义思潮、欧洲大陆哲学、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派和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的语言学科。

6.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动向

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学,即从系统功能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特性。(张德禄,2004)也就是说,属于人本主义思潮、欧洲大陆哲学、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派和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研究语言社会属性的系统功能学与属于相对立的科学主义思潮、英美分析哲学、皮尔斯符号学和从生物体内部角度研究语言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认知语言学开始接触和交流。据说这种交流开始时,韩礼德是抵触的、拒绝的。

严世清(2003)写道,“韩礼德一向对人类心理机制的研究不感兴趣,但是在讨论隐喻问题时开始面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认为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机制。”

以下我们将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转向认知角度研究语言学的一些例子。

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和语篇功能的元理论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礼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主要在“语法隐喻”和强调“语篇功能”的元理论意义上发展他的理论体系。(严世清,2005:50)

在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理论的同时,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理论。他说:隐喻是“一个能指同时有几个所指”。也就是说,用一个能指(一个隐喻)能说明几个在意义上有联系的事物;而语法隐喻是“一个所指同时有几个能指”。也就是说,一件事物可以用几种不同语法结构的语言来表达。

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的元语篇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指称功能,另一为扩充功能。(严世清,2005:50)笔者的理解是: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指称功能,也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通过语法隐喻,语言的指称功能得到了“扩充”,因为一件事物可以同时用几种不同结构的语言来表达。用认知语言学“建构”的观点来解释,语法隐喻扩充了语言“建构现实”的能力。

我们都熟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语言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在三大功能中具有行使功能(enabling function),也就是说,三大功能中的其他两大功能(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要通过语篇功能才能行使,因为一切意义都要通过语篇才能表达。而现在韩礼德对行使功能有了新的解释,把它解释为“建构功能”,而且特别强调“语篇功能”的元理论意义,以此说明人、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个哲学问题。人不但用语篇表达对现实的经验,而且建构现实。这里所说的“建构”超过了认知语言学所指的“建构”。因为认知语言学所指的“建构”是人的认知,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人在使用语言时同时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了现实”。而韩礼德所指的“建构”不仅仅是对头脑里的现实的建构,而且是对客观现实的建构,也就是语言对客观现实的反作用。韩礼德的这种思想由来已久。很久以前,当他谈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时,他就说文化决定语言,同时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当他谈到人际功能时,他说角色关系(role relationship)决定语言表达的态度,反过来态度也可以改变角色关系。

根据这一思想(语言建构性思想)可以看出,社会现实是社会成员通过表达意义的过程创造、维护和不断确立与改变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研究的目标就是要探讨社会成员通过建立语篇建构社会现实与强化社会意识形态的种种语言手段……(严世清,2005:49)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

詹姆斯·马丁的评价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和语气系统理论的发展,它采用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和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严格地说,“互文性”理论是“对话”理论的一部分,因为文本可以看作话语的一种形式,因此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就可以看作对话。对话,在狭义上讲,是语言互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但对话也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意义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声音语言交流,而且是任何形式的语言交流。一本书是印刷的语言,也是语言交流的一种表现。它不可避免地参照这个范围内前面的语言表现。这样,印刷的语言就介入了更大范围内的意识形态交流。评价系统的作者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讲,介入(engagement)涉及的语言资源都是“对话性”(dialogic)的,都是说话人或写作者介入“对话”的手段。他们从别的说话人或写作者的立场出发,对以往的现实情况或想象的话语进行介入、确认、反应、挑战和拒绝等,或者从别的说话人或写作者的立场出发,预测可能出现的反应。换句话说,他们在以下意义上参与对话,在不同程度上和以不同方式,确认或引发与这个文本预先提出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正是在这种交换立场上,说话人或写作者使他们自己介入了对话。

我们的习惯做法是把语言交流,特别是书面形式的语言交流,看作一种自我表达、交流者内在思想的外化或信息持有者向信息缺乏者提供信息。如果持这种观点,我们就会只研究语言结构和它的“自我表达”功能。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这种观点太狭隘,甚至错误,因为它把“自我表达”看作语言交流的决定因素,而正确的看法应该是:语言交流应被看作建立交流关系的人之间的互动。因此,话语,即使是独白或书写文本,也不是孤立的,而始终在某种程度上受交际互动中的给予和接受、作用和反作用的调节。所有话语,在某种程度上,都要把前面的话语考虑在内或对它做出反应,都要预测现实的或潜在的对话者的可能反应或反对。这样,许多话语,甚至书面独白,都包含引起反应或预测的因素。这就是话语的“对话性”。

笔者认为,总的来说,上述评价系统的“对话”和“介入”理论来自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而“对话”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互动”的理论,而“互动”理论则来自皮尔斯符号学的符号模式:符号由符号代表物(representamen)、对象(object)和解释者(interpretant)构成。符号代表物并不一定代表对象的意义,还必须经过解释。解释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人与客观世界间的互动。因此,可以推测到,巴赫金也是在皮尔斯符号学的影响下创导了“对话”学说,而评价系统吸取了“对话”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系统至少间接地受到了皮尔斯符号学的影响。这也是两大思潮、两大符号学派和两类语言学交流和融合的一个例子。

3.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解释认知

韩礼德和马西森于1999年出版了《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这是一本描述人类怎样解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巨著,是关于认知方面的理论与描述相结合的力作。该书不是把人类对世界的体验看作是知识,而是当作“意义”;在作者看来,对人类体验这项任务应由一个语义系统来完成。这本书代表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思想。(黄国文,2000)

4.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计算机语言学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来进行计算机语言学研究,比较受人关注的项目有三个:一是用语篇生成器通过输入系统网络和系统结构来生成句子(Matthiessen &Bateman,1991);二是福西特等开展的COM-MUAL项目,其生成系统称为,使用“加的夫语法”体系(见Zock,1993:114-186);三是奥唐奈(1994,1995)设计的用于分析和生成句子的工作台(workbench),即用于生成处理系统语法的软件系统。(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