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音符号系统

声音符号系统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声音符号系统广播的声音符号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有声语言、音响和音乐。广播中的有声语言主要是用来报道新闻、叙述事实、提供娱乐和服务,它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广播新闻中,录音报道类和现场报道中的现场音响是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况音响在广播节目中起着传递信息、再现现场、增强广播新闻现场感、烘托气氛的作用。

一、声音符号系统

广播的声音符号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有声语言、音响和音乐。

1.有声语言

语言由文字符号或声音符号组成,其中,书面语言由文字符号所组成,口头语言由声音符号所组成。广播语言就是介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以一般口头语言为基础,既比书面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口头语言。它是传播者在节目中进行播报、解释、说明等内容的单纯语言表达,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列。

人的有声语言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比文字更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声情并茂的传播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而且大量的音响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对语言的接受显得更加容易简便。

广播中的有声语言主要是用来报道新闻、叙述事实、提供娱乐和服务,它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新闻类广播节目中,语言的基本形态有三种:一是新闻播音语言,二是新闻报道语言,三是实况语言。

新闻播音语言是指广播电视传播机构承担向受众口头传播语言信息工作的人,在播讲稿件时使用的语言,其特点是规范化,是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即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要克服广播中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新闻报道语言是指在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人(记者、编辑)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词、解说词时使用的语言,它比播音语言更自然。

实况语言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交流,具有原始的真实性,在三种声音中最为自然。

2.音响

音响指广播中除传播主体(如现场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广播剧中的人物)的语言之外的其他一切声音,包括新闻广播中的实况音响和文艺广播中的效果音响。在广播新闻中,录音报道类和现场报道中的现场音响是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况音响是指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音响。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音响都应该是实况音响,它要求确有其事,确有其声,不允许虚拟、模仿。实况音响在广播节目中起着传递信息、再现现场、增强广播新闻现场感、烘托气氛的作用。

效果音响主要指为烘托气氛、抒发情感而模拟的音乐或音效(音响效果),它常常在文艺节目中、广播剧中被使用,其作用是表达某种情绪,制造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气氛,调动听众的参与感和想象力。

3.音乐

音乐是高度形象化的情感性符号,既不同于具体描绘事物的语言符号,也不具有视觉符号的直观性。它是通过演奏或演唱为听众所感受的非造型表演艺术,是由乐音、节奏、旋律组合而成的一种情感艺术。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有组织的乐章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感情、反映现实的艺术。它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有感染力、最适宜宣泄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广播的声音符号中,音乐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广播中的音乐一方面可以配合其他节目形式,另一方面则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节目形式。

音乐要素在广播中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形态存在的音乐节目。音乐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使得音乐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音乐节目也成为最受听众喜爱的广播文艺节目之一,在广播文艺节目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声音节目的辅助成分存在的。当今广播节目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乎所有的节目都缺少不了音乐元素。广播中的音乐元素具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标识乐——电台的标志音乐或节目(栏目)的开始曲。

间奏乐——节目(栏目)之间的过渡音乐或填补音乐。

背景配乐——节目中的背景乐或配乐,主要用于烘托气氛、渲染情绪。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则录音新闻来认识这三种基本的声音符号(见图1-1)。

录音系列报道

——秭归人民的新生活

①③⑥招魂曲:“三闾大夫听我讲,故里乡亲怀念你,年年一到五月五,招你魂魄归故里……”(压混)

②每年端午节,屈原家乡秭归的乡亲们都会唱起这支招魂曲。在秭归县,端午节放假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节日里,吃粽子、投粽子入江、划龙舟的风俗已沿袭一千多年了。

看龙舟是屈原故里秭归最大的群众集会。

img1

图1-1

①龙舟拉力赛现场解说:

听众朋友,好像为了考验运动员的意志和品质一样,上午还风平浪静的长江,这会儿太阳已被云遮起来,江面上刮起了4~5级的大风,您现在听到“呼呼”的声音就是江面上的风声……混

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划龙舟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体育项目,1992年,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就在这里举行了首发式。

①江水、机帆船单调的声音……混

②这里的街道跟这里的历史一样古老,狭窄简陋得不能对开两辆汽车,甚至没有人骑自行车。公共厕所少得可怜,据说县里建公厕的报告上有这样的批示:归州位于淹没线一线,一切固定资产均停止。

①(江水、轮船沉闷的汽笛声)

②不上不下的三峡工程,使得峡谷中的秭归县城归州像是一片飘移不定的云。

①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音响:“大会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议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实际组织实施……”(鞭炮声,混)

②去年12月24日,秭归新县城的奠基仪式在距归州25公里的茅坪举行。

现场报道音响:

③“茅坪镇是坐落在群山万壑之中的普通而又古老的一个小镇,这么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镇,如今因为和三峡工程联系在一起,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瞩目,成为坝上第一镇。这个小镇已经有了1700多年的历史,它现在连接秭归和宜昌,沟通整个三峡地区。秭归县是屈原的故里,近年来,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十万人。按照三峡大坝的实际宏图,秭归县城的整个建设计划大约要到2000年完成,建成之后,将成为未来三峡大坝上游的第一个县城。”

①(起桡号:“我们开船喽……混”)

②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移民工程,随着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进展,秭归乡亲们开始陆续搬出自己的家园,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①拖拉机、流水、鸡叫、猪叫声……

现场采访移民:

①听众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秭归县三峡库区移民第一户的家里,采访一下主任韩先生。

④“您是什么时候搬来的?”

③“1992年11月26日。”

④“当时坝区移民都还没有搬,你们是第一家?”

③“是的,是第一家,当时要修路了。”

④“动员您搬迁,您怎么想?愿不愿意搬?”

③“为国家建设哪会不搬呢,国家搞这么大的建设。”

④“老房子住了多少年?”

③“整整十年。”

④“不住了不可惜吗?”

③“哎呀,那不可惜,我们山区要想富裕,只有搞建设,你舍不得我舍不得就搞不成气,当然我们也有考虑。”

②据介绍,现在秭归已搬迁160户,共582人,在移民补偿政策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发生一起因移民不动而影响工期的事情。

现场采访:

④“新房子住了才10年,经济收入也蒙受了一些损失,您觉得值吗?”

③“值得。主要是为下辈人,县城修起我们70岁了。”

①(小孩啼哭声)

②这是三峡工程上马之后出生的第一个小生命,孩子的父亲叫孙列奎。

现场采访:

④“今年多大?”

③“23岁,我爱人是茅坪人,我是上门女婿。”

④“挺胖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③“孙路,路边生的。”

现场采访:

④我们现在来到陈家冲小学,现在正是下课时间,孩子们都在操场上嬉戏着。

④“您这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175名。”

④“多少移民子弟?”

③“三四十个。”

④“你是搬家转到这个学校来的?”

③“是的,原来在七里湖小学。”

④“同学们在一起好不好?”

③“很好。”

①(上课唱歌,朗诵声……混)

②据学校介绍,这所学校收的方圆两公里以内的孩子,入学巩固率达百分之百,没有一个中途辍学的学生,听着这朗朗的读书声,看着这些孩子们,我们似乎明白了许多……

④(江水拍打船舷声……混)

②这条奔腾不羁、一泻千里的大河,一直是令人恐惧和膜拜的偶像,从遥远的洪荒时代到20世纪的今天,治水的梦想已经成了我们古老华夏民族生存的主旋律,它是那样雄浑而又悲壮。

①(号子起……渐弱)[2]

从以上一则录音新闻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种声音符号元素的综合运用,多种声音符号的综合运用使得广播录音新闻生动、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