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驶入网络“公海”的公开课

驶入网络“公海”的公开课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真是一个神奇的玩意儿,它与传统媒介的不同可能在于:互联网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媒介,其未来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的功能潜力是未知的。前段时间,知名门户网站“网易”推出了“网络公开课”,制造出一个动静颇大的媒体事件。听了网络公开课,感觉大学白读了。公开课驶入网络“公海”,其意义不可小觑。在网络“公海”上,别人在凭海临风,收获无限风光。

互联网真是一个神奇的玩意儿,它与传统媒介的不同可能在于:互联网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媒介,其未来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的功能潜力是未知的。于是乎,互联网可连绵不断地创造传奇。它时常会出其不意地推出一个玩意儿,将网民喜新厌旧的好奇心吸引过去。诸如,博客、播客、微博等等,接力式地出现,弄得网民席不暇暖,累并快乐着。前段时间,知名门户网站“网易”推出了“网络公开课”,制造出一个动静颇大的媒体事件。

这些课程都“出身名门”。它们来自世界一流大学,诸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牛津等如雷贯耳的“大牛”名校。单看哈佛、耶鲁,就占了课程的很多坐席。这些公开课很多是由大名鼎鼎的教授主讲的,比如桑德尔的《公正》课,Steven B.Smith的《政治哲学》,Shelly Kagan的《死亡》课,等等。名校名师,双重光环叠加在一起,会产生巨大的“眼球”效应。再看这些公开课的课名,诸如《幸福》、《死亡》、《公正》、《家庭夫妇心理学》、《尼采的心灵与自然》、《进化、生态与行为原理》、《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政治学》、《批判性推理入门》等,看到这些课名,我不禁会耳热心跳,大学课程还可以这么“折腾”?!在我们的大学课程里,鲜有这些稀奇古怪的课名,至少是本科生课程里不会有,我们的大学师生似乎更习惯那些“高大全”的课程。如今,韶光已逝的我们,看到这些“陌生化”的课程名字,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积压已久的遗憾与好奇,走进这座不介意迟到与早退的网络课堂,接受大学“再教育”。

其实,只有真正进入这些课程,才能领略到内容的结实与精彩。

走进桑德尔的《公正》课,我们发现,他的课极具开放性和想象力,不是在宣讲抽象的教条教义,而是用生动的故事、热烈的讨论和精致的分析把理论问题展示得极为透彻、丰满。他用这样的故事把学生们引入政治伦理的十字路口:他举例说,有轨电车的司机,刹车失灵,前方有五个工人正在施工。如果撞上去,这五个人必死无疑。但前方有一个轨道岔口,岔道上有一个工人在施工。电车方向盘没有失灵,司机可以选择把电车开到岔道上。桑德尔把问题抛给学生:假如你是这位司机,你会如何选择呢?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个医生,有五个重症病人要做器官移植,他们要换心脏、肺、肾、肝、胰腺。这时候,一个健康的人来医院体检。桑德尔的问题是:能不能用一个健康人的器官来挽救五个重症病人?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们展开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这些故事深入浅出,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那些貌似深奥、严正的理论问题,并不要我们立正致敬,它们原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近!把这样鲜活的例子作为理论的导入口,把学生引入边沁的功利主义与康德的绝对主义的理论唐奥。

《幸福》受到热捧也是有理由的。主讲教师是哈佛大学的TalBen Shahar,这位拿到心理学硕士、哲学组织和行为学博士的心理学讲师,是如何讲授这门“另类”课程的呢?在中国大学的课程目录中,如何对《幸福》进行学科归类?我们可能会惯性地把它放在诸如“思政”课之类的课程里。但哈佛的《幸福》是放在心理学框架里的,准确地说,是放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中的。课程集知识、思想、学术、实用于一身,扎实、有趣,引人入胜。其中一节讲“如何维持爱情”。他用固定心理与可塑心理予以解释,颇有说服力。用固定心理去看待爱情,就会按照固定的心理定势寻找right Partner(意中人)。用可塑心理的看待爱情,就会把对方作为“可爱”的人去爱,即承认爱情的未完成性与不完美性,真正的恋情是与你选择的人去经营爱情、培养爱情。如此解释,颇具说服力。

网络公开课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传播空间。拜互联网所赐,可以把异域名校的名师名课“摆渡”到中国,成为网络公共空间的知识大餐。其实,早在互联网把公开课带入中国之前,这些课程就在那里。“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得互联网之助,那些开在异域的课程,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接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这些名校名师的课堂,我们并没有“蹭课”的感觉,甚至觉得,这课就是为我们而开的。当然,如果没有网易的创造性推介,公开课就不能如此大面积普及。因为,外语壁垒会把很多人挡在公开课的外面。网易就在网上招募翻译志愿者,吁请高手友情出场,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此举为很多外语欠佳者减去语障之苦。这种从网友中来,再到网友中去的“网友路线”,充分彰显了互联网的传播魔力。

网易公开课让我们重新回到大学年代,再次唤起了求知的激情和思维的快乐。有网友说,“第一次领略到哈佛大学的课程,真是让人激动。高水平的老师、丰富的内容、开放的课题,这是思想的盛宴、求贤若渴学子们的幸运。”有网友如此评价耶鲁大学《死亡》课:“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讨论,没有固定模式,鼓励每位学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早思考比晚思考好,认真思索比潦草对待好,自己自觉比强迫接受好。”有网友甚至说,他是“流着口水”听了这些课的。听了网络公开课,感觉大学白读了。

公开课驶入网络“公海”,其意义不可小觑。“世界是平的”,互联网使其成为可能,至少从网络公开课上,可以得到证明。网络公开课,对于我们传统大学教育而言,是一次深广的启蒙。这对于我们这些偏安于中国特色知识围城的知识人来说,是一次尖利的刺激。在网络“公海”上,别人在凭海临风,收获无限风光。反观我们,还在“内河”里扎堆,在浅水区扑腾。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差,我们没有理由不着急吧。不过,最近有国内知名大学开始“试水”网上公开课了,不妨掌声鼓励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