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大众传播学和新闻学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大众传播心理学则称之为对传受者心理的研究。但就大众传播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看,也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思考题: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大众传播学和新闻学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认识主体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叫控制研究(谁——传者)和受众分析(给谁——受众),新闻学叫新闻从业人员研究和新闻接受者(或新闻受众)研究。而大众传播心理学则称之为对传受者心理的研究。从学科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心理学比大众传播学和新闻学的视野更大并深入了一些,这是一层意义上的开阔学术视野。但就大众传播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看,也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比如对“电视中的暴力节目会使青少年形成攻击性行为”这一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有实证方法,即通过心理实验了解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可以运用不同学派的心理学理论给予解释。根据美国著名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的主要作者阿特金森(R.L.Atkinson,1990年)的观点,目前因“心理学尚无统一的理论模式”,所以他主张从各种研究取向(图1—3)来分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形成的机制。这五种研究取向是: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仍以电视中暴力节目使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为例,这五种视角的阐述是这样的:1.从神经生物学取向(如以电或化学方法刺激人脑深部特定区域加以控制)来揭示攻击性行为的人脑机制;2.从行为主义取向探讨怎样改变外界环境,提供新的学习经验,才能使青少年减少攻击性行为;3.从精神分析取向来论述潜意识的内驱力和童年经验对个体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4.从人本主义取向来探索如何改进社会和人际关系,消除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促进自我实现进程;5.从认知心理学取向来分析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及不同的认知方式对青少年产生或控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上这五种心理学理论对同一问题的阐释,显然比单一研究方法更全面、更充实,也更科学

img4

图1—3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五种研究取向[21]

西方心理学理论很庞杂,仅这五种理论本身的著作、论文就称得上卷帙浩繁,本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它们一一做详细的介绍和全面的运用,仅就其中与大众传播实践活动联系得比较紧密的部分进行尝试性的阐述。要说明的是由于神经生物论的观点在第二章里已经涉及到,故不再对此另辟章节进行分析。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注释】

[1]赵璧如《如何理解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哲学研究(京)第65—72页,1996年第2期。

[2]车文博《心理学原理》第30页,黑龙江出版社,1986年5月。

[3]刘昶《西方大众传播学》第8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4]李彬《传播学引论》第41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

[5]刘京林《对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两点思考》第39页,《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6]周庆元《略论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历程与科学诠释》(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的交流论文)。

[7]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导言第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

[8]张国良《传播学导论》第15页,复旦大出版社,1995年12月。

[9]李彬《传播学引论》第122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

[10]刘昶《西方大众传播学》第105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11]李启《试论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的定位》第27页,《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刘昶《西方大众传播学》第131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13]李盛之《受众:一个过时的概念》,《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12页。

[14]W・施拉姆著,余也鲁译,《传媒・信息与人——传播学概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5]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第5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

[16]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第5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

[17]本部分所引用的资料和观点均出自刘晓红的《试论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新闻心理学论文集》第23—5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2月,以及她的论文《试论心理学在传播研究中的作用》,该论文见本书附录1。

[18]梁漱溟《人心与人生》第4页,学林出版社,1987年。

[19]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7页。

[20]《列宁选集》第31卷第283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1]参看阿特金森等著,车文博审订的《心理学导论》(上册)第9页,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