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新闻业

俄罗斯新闻业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俄罗斯新闻业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聚首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的议定书,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独联体的建立和苏联的终结。俄罗斯的新闻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谴责政府,并以大量篇幅刊登反对者的言论和声明。叶利钦强化政府的舆论机构,充分发挥俄联邦政府新闻处和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的作用。

一、俄罗斯新闻业

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聚首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的议定书,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独联体的建立和苏联的终结。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自然成为了它的继承者,前苏联的新闻媒体也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

苏联解体后(至今)的十余年,被俄罗斯知识界称为“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俄新闻媒体也开始由公有制向私有制全面转轨,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找出路,寻求发展,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独具特色的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媒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92年初—1994年底:私有化与权力斗争

苏联解体后,俄联邦总统叶利钦很快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该法承袭了《全苏新闻法》的某些内容,在字面上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大的空间。1992年,叶利钦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私有化”命令。按照他的说法,实行私有化的目的是“形成私有者阶层,建立竞争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非垄断化”。“私有化”被看作是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核心内容。俄媒体的私有化进程也由此开始。一方面,国有媒体相继“非国有化”,呈现多元资本持股形态;同时由于《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鼓励私人创办媒体,私营媒体大量涌现。和大多数企业一样,俄媒体私有化以后的组织形式称股份公司,由股东大会选举的董事会管理公司的事务。以前由上级组织任命的总编辑(或社长)当家作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也是在1992年,全俄经济出现滑坡,俄新闻出版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国际纸价上涨,国家又取消了对纸张及印刷费的补贴,许多报纸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一些刚创办的中小型报纸纷纷停刊,一些大报(如《劳动报》、《共青团真理报》等)先后休刊,就连两年来一再扩版的《独立报》也陷入困境,发行量锐减。针对这种情况,叶利钦签署了“关于恢复纸张定价”的命令,并承诺政府负担一部分出版成本,帮助报纸渡过难关。但是,能够获得政府补贴的只是一小部分媒体,更多媒体因失去了经济保障而宣告破产。在政府的扶持下存留下来的媒体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报纸”,或者说,它们的独立性正在被对政府的依赖性所取代。

俄罗斯独立兴邦以后,其领导层很快出现分化,形成两个彼此对峙的权力中心:叶利钦政府和最高苏维埃(俄联邦议会上院)。1992年至1993年,叶利钦和议会上院的矛盾不断升级,进入胶着状态。与此相应,俄新闻媒体也分为两派。属于议会的媒体主要有《俄罗斯报》(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和“俄罗斯电视台”(PTP),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媒体则支持叶利钦。在这些媒体中,除了《俄罗斯消息报》(Российское ведомости)等印刷媒体外,“奥斯坦基诺”电视台(Останкипо,苏联时期的中央电视台,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炮轰白宫(议会上院所在地),以武力结束了俄联邦政权中的对立局面。尽管《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中有关于取消新闻检查制度的规定,但上议院所属的媒体还是被禁止出版、播放了,一些曾经反对叶利钦的报纸,如《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等也一度被终止出版。当时的俄罗斯只留下了一种声音——支持叶利钦的媒体的声音。

1993年年底,上议院被解散,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的新议会成立。议会通过了新宪法,总统制在俄联邦得以确立。从1993年底到1994年底,俄罗斯政治局势暂时处于稳定状态,但经济状况更趋恶化。受此影响,媒体市场更加萎缩,大部分报纸的发行量持续下降。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媒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如《消息报》增出美国《金融时报》俄文版,《莫斯科新闻》发行俄文版《纽约时报》周刊,《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则改变原有风格,减少“硬”新闻,以通俗文化、揭丑新闻和各种娱乐性的材料吸引读者,成为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这一时期,在国家电视台的基础上,商业电视台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10月,俄罗斯第一个商业电视台“独立电视台”(HTB)开始播出,刚一播出就受到观众的认可与好评。美国特纳广播公司投资与俄合办的电视六台(TB-6)也于此时开播。该台较多播放国外电视节目,颇受观众欢迎。在商业电视台的竞争压力下,俄国家电视台也改变了传统的制作、播出方式,有了更多的新意。例如1993年俄罗斯议会选举时,“俄罗斯电视台”首次进行了实况转播[1],“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和圣彼得堡的“涅瓦电视台”也对当晚的庆祝活动进行了通宵转播。这使俄罗斯的电视节目一改以往单调、呆板的风格,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在媒体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集团化趋势初见端倪,出现了第一批媒体寡头。靠经营房地产生意起家的“桥”银行总裁、“桥”集团董事长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Гусинский)于1992年起开始向媒体投资,拥有了《今日报》(Сегодня)、“独立电视台”(有控股权),1994年又收购了“莫斯科回声”(ЭхоМосквы)广播电台,“桥-媒介”集团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 1994年年底—1996年中期:第一次车臣战争和总统大选

1994年年底,叶利钦下令出兵攻打车臣,引起各方面的不满。俄议会内部几乎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反对出兵车臣,就连一贯紧跟叶利钦的人(如盖达尔等)也站到了反对者的立场上。俄罗斯的新闻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谴责政府,并以大量篇幅刊登反对者的言论和声明。为了平息舆论,统一宣传口径,叶利钦对媒体实行了严格管制。

叶利钦强化政府的舆论机构,充分发挥俄联邦政府新闻处和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的作用。这两个机构经常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发布通报及新闻稿,提供各种军事录像,供新闻单位统一宣传之用。为了加强舆论控制,俄政府还设立了临时新闻中心和车臣冲突新闻与分析委员会,并要求各新闻单位及时发布上述机构提供的官方消息。政府实行言论控制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接受国家财政支持、具有全国影响的新闻机构,如俄通社-塔斯社、奥斯坦基诺电视台、《俄罗斯报》等,而这些媒体对政府的控制并非心悦诚服。例如奥斯坦基诺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维克多·库兹涅佐夫说:“有人企图向我们施加压力,官员们设法对我们指手画脚”[2]。其他的媒体也同样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从1994年年底到1996年4月,车臣战争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媒体与政府的对立与冲突也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关于叶利钦发动的这场车臣战争,有分析家认为:无论从军事上、政治上还是民意上,“叶利钦都是失败的”[3]。1996年俄总统大选前的形势表明,叶利钦很难在大选中获胜。为了扭转不利局面,谋求连任,叶利钦决定借助媒体的力量。

这一时期,俄罗斯媒体集中化的趋势继续扩大。因看到媒体潜在的利润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些原本未曾涉足媒体领域的工业、金融寡头也开始向媒体投资。1994年年底,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Березовский)领导的卢卡瓦斯(Логоваз)汽车集团进军传媒业,先后买下奥斯坦基诺电视台、电视六台的股份。1995年,奥涅克西姆银行(Онэксимбанк)开始资助经济周刊《专家》(Эксперт),并享有该杂志34%的股份。1996年,卢科伊尔(Лукойл)石油集团开始向《消息报》投资,拥有了它50%的股份。这使俄罗斯媒体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寡头手里。

叶利钦政府积极推动媒体的集团化进程。1994年底到1995年初,政府对国家所属的“奥斯坦基诺”电视台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公共电视台(OPT)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个公司中,国家以51%的股份掌握控股权,其他49%的股份则分属私人。这实际上等于在“国家控股”的名义下将国家电视台部分私有化。在此规定下,俄罗斯几个大的金融、工业集团在公司中几乎都拥有了股份,得到了实际参与国家电视台决策的权利。

正因为叶利钦曾大幅度地向金融、工业寡头让利,所以,当叶利钦谋求连任却不占优势时,别列佐夫斯基等决定集中财力、物力,特别是手中掌握的媒体支持叶利钦竞选(当然,他们支持叶利钦的目的是为了在他的庇护下继续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提高叶利钦的声望,挤压竞争对手,这些媒体展开了积极的信息战。它们引进西方先进的竞选手段和宣传技巧,通过电视竞选、炉边谈话等方式让叶利钦频频亮相;同时采取“事实+历史”方式,对俄罗斯共产党候选人久加诺夫的记者招待会进行报道,故意让受众重温苏联时代战争、迫害、流放、商品短缺等景象,以破坏共产党的形象。1996年初到1996年中期,在寡头们的导演下,俄罗斯新闻媒体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一连数月只有叶利钦的形象、叶利钦的声音。这场媒体大演练最终使叶利钦重新赢得了选民支持,再次登上了总统宝座。

这一时期,通过对车臣战事以及总统大选直观而生动的报道,俄电视媒体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其影响力显然超过印刷媒体,成为主导性的媒体。

(三) 1996年中期—1998年中期:寡头瓜分媒体与新闻战

叶利钦连任总统后,和寡头们分享成果,开始了实际上的共同掌权时期。在叶利钦的庇护下,寡头们在媒体领域频频出击,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1996年,在成功入股《消息报》的基础上,卢科伊尔石油集团得到了Ren-TV的控股权,同时拥有电视六台四分之一的股份,掌握了TSN电视制作公司和AST卫星传送网络。1997年,“桥”集团控制下的媒体联合组成一个独立的控股公司“桥-媒介”(Мост-Медиа)集团,由古辛斯基亲自领导(任总裁),为此他辞去“桥”集团董事长的职务。“桥-媒介”集团拥有的新闻机构有:《七日》出版社(出版《七日报》和《今日报》)、《综述》周刊(与美国《新闻周刊》合办)、“独立电视台”(拥有控股权)、“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此外,“桥-媒介”集团还建立了专门向地方观众提供娱乐性节目的地方电视网THT,该电视网在俄地方电视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1998年1月,卫星电视频道“HTB+”开播,在数字卫星技术的帮助下,古辛斯基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电视(转播)领域中的地位。从1997年起,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也加入了并购者的行列。该公司先后购得《工人论坛报》51%的股份、“独立电视台”30%的股份,拥有“普罗米修斯广播电视台”100%的股份、“公共电视台”3%的股份,并向《劳动报》、《专业》周刊等五六家报刊投资。此外,该集团还凭借其在俄罗斯各地的子公司向许多地方电视台和报刊投资,拥有全俄上百家地区报纸和电视台的股份。奥涅克西姆银行集团向媒体领域的迅速拓展也始于1997年。这一年,该集团购买了国内最大的日报《共青团真理报》20%的股份,并取得了《消息报》的控股权。此外还拥有多份中央和地方报纸的股份。1998年初,该集团的媒体部分分离出来,组成了专门的集团——“职业媒体”(Профмедиа)出版集团。

在工业、金融寡头瓜分俄罗斯媒体市场的同时,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Лужков)为首的政治集团也开始向媒体市场进军。该集团拥有《莫斯科晚报》、《莫斯科真理报》、《钟声报》、“中心电视台”(ТВЦ)、“市有线电视台”等市一级新闻媒体,1997年又以莫斯科市政府的名义投资《公共报》。在此基础上,卢日科夫组建了属于市政府的媒体集团——“摩天大楼”(Метрополис)。集团成立后,又有一批媒体加入进来,如莫斯科有线广播电台、“一电台”、《文学报》和《小俄罗斯报》(1998年停刊)。其中,《文学报》因经济陷入困境而被收购。在重新出版的《文学报》中,莫斯科政府占25%的股份,政府还为它提供了办公大楼。

如果说,1997年之前还有一些独立报刊存在的话(如《文学报》、《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等),1997年以后,这些报刊已经被媒体寡头一网打尽,成为寡头媒体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媒体市场至此也被瓜分完毕[4]

在瓜分媒体市场的过程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每当这时,他们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媒体互相攻击、谩骂,彼此揭底、拆台,从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揭丑运动”。例如,1997年7月,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联合阵营与当时第一副总理波塔宁手下的奥涅克西姆银行集团因“俄罗斯国有电信投资公司”拍卖事件展开了一场舆论战。双方都想获得对这家公司的控制权,互不相让。于是自拍卖第二天起,对阵双方媒体每天都有数篇文章互揭丑闻,彼此攻讦,甚至一度牵涉到叶利钦总统(奥涅克西姆银行集团与叶利钦政府关系非同一般),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最终奥涅克西姆银行集团获得了对这家公司的控股权。从1997年到1998年间,这样的媒体大战此起彼伏,许多媒体被卷入其中,成为寡头们权力之争的工具。俄罗斯理论界对这场“揭丑运动”持批评态度,将它与“炮轰白宫”事件相提并论,认为两者不同之处只是“由坦克换成了媒体,战场换到了大众传播媒介”[5]

与寡头媒体的喧嚣相比,这一时期国家媒体的声音相对微弱。叶利钦本人由于身体状况欠佳淡出政治前台,政局实际上由其家族和寡头们共同控制。由于国内暂无战争、大选等重大事件,国家媒体没有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其受关注的程度也相对降低。与其他主流媒体相比,此时的国家媒体如《俄罗斯报》在信息量、可读性以及思想活跃程度等方面都逊色不少;而在国家电视台中,仅有“俄罗斯电视台”完全为政府所掌握,原来的“奥斯坦基诺”电视台改组成“公共电视台”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其控制权已经实际掌握在别列佐夫斯基手里。

(四) 1998年中期至今:政府、媒体权力回归

1998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寡头及其控制的媒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家媒体也因拨款不到位而陷入困境。这期间,叶利钦罢免了任总理不到4个月的基里延科,其职位由外长普里马科夫接任。普里马科夫继任后,便开始强化国家政权,提高政府对国家政治、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此,他采取措施收回政府对媒体的控制权,削弱寡头对媒体的影响力。例如,面对金融危机以来别列佐夫斯基媒体集团资产不良的状况,普里马科夫许诺为“公共电视台”提供一亿美元的贷款,但条件是如果“公共电视台”未能如期偿还贷款,国家将持有该台的所有私营股份。这表明,政府试图收回对“公共电视台”的控制权。

1999年5月,叶利钦解除了普里马科夫的总理职务,任命斯捷帕申为代总理。不久,1999年8月9日,又任命普京为代总理。在此期间爆发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与第一次车臣战争不同,这次战争是由车臣非法武装分子挑起的,因而普京将其定性为“反恐怖活动”。在这次战争中,俄罗斯媒体支持政府举措,对战事的报道与政府口径基本一致,政府也没有进行新闻封锁,加上普京的外交努力,国内外舆论出现了有利于俄罗斯政府的局面。普京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使他在民众中的支持率迅速上升,同时也得到议会中大多数人的支持。

任代总理以来,普京延续普里马科夫的宏观控制政策,大力整顿国内局势,加强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他采取的一个实际的步骤,就是改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BГTPK)。该公司是“俄罗斯电视台”的经营公司,在此基础上,普京将“俄罗斯广播”(РадиоРоссии)电台、“灯塔”(Маяк)广播电台、“俄罗斯之声”(ГолосРоссии)广播电台三大国家广播电台和国家通讯社——新闻社(Новости)纳入其中,形成了国家电子媒体的航母[6]。普京还对该公司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并保证国家对它的行政拨款。普京同时加强了对“公共电视台”的影响力。如前所述,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尽管国家在“公共电视台”中拥有51%的股份,但该台的实际操控权一直掌握在别列佐夫斯基手中。普京通过政府施压,削弱别列佐夫斯基在该台的势力,解聘了他的亲信——“公共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兼该台晚间节目《时代》的主持人谢尔盖·多连科[7]。紧接着,普京又提名6位政府官员为“公共电视台”董事会成员。

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寡头及其媒体的整治力度。当年5月11日,政府内务部搜查了“桥-媒介”集团总部及其下属机构,并根据最高法院决定收缴了该集团保安公司的枪支。6月12日,最高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由拘留了古辛斯基(获释后出走西班牙,12月再次被捕)。这年下半年,有着政府背景的国有天然气工业公司以“桥-媒介”集团的独立电视台亏欠其2亿多美元的债务为由,迫使“桥-媒介”集团出让股份。2001年4月,天然气工业公司通过非常手段撤换了独立电视台的领导并接管了这家电视台。“桥-媒介”集团所属的《今日报》则于2002年4月被宣布停刊。至于别列佐夫斯基,2000年也因涉嫌经济犯罪受到有关部门调查。在别列佐夫斯基的电视六台拥有部分股份的卢科伊尔公司,通过复杂的破产法把电视六台告上法庭。结果电视六台败诉,并于2001年初关闭(后经改组重新营业)。经过几年的较量,这两家媒体王国终于瓦解。

通过整治寡头及其所属媒体,普京加强了政府权威,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这使他的支持率始终居高不下,并使他在2004年连任总统。

(五)俄罗斯媒介生态的现状

近年来,俄罗斯的媒介数量虽然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发展势头和多样化程度已经远不如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前期。根据俄罗斯新闻部(Ministry of Press)的统计,俄罗斯现有正式登记的印刷出版物3.7万多种,包括2.2万多种报纸和1.2万多种杂志。但是,许多出版物的发行量非常低,报纸价格的上涨带来了读者人数的下降。与几年前相比,绝大多数报刊的订阅率都出现了滑坡。在经济仍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许多报纸适应读者消费习惯的变化,改日报为周报或一种特别版的周刊。这些周刊在读者中很受欢迎。

电视仍然是这个国家最普及的大众媒介,其受欢迎的程度从90年代以后大大提高。这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多样化和质量提高的结果,也有看电视比读报便宜得多的原因,而且,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高度发达的电视传输网络,也为电视的普及创造了技术条件。如今,平均每个俄罗斯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至少能够收到两个国家级频道、一个地区级频道和一个本地频道。

目前,俄罗斯有3 000多家电视台在新闻部登记注册。第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公共电视台”(ORT)是俄罗斯最大的电视台,信号覆盖了俄罗斯98%的领土,拥有1.4亿多观众。“俄罗斯电视台”(TV Channel Russia)是第二个国家级电视台,覆盖面积98.5%,拥有观众五千多万。“公共电视台”是一家联合股份的电视机构,国家拥有其51%的股份,而“俄罗斯电视台”则完全是国家控制下的电视台。“独立电视台”(NTV)是唯一一家私人产权的国家级电视台,覆盖95%的俄罗斯领土,并拥有1.1亿多的观众。但2000年以后,随着原来的老板古辛斯基被定罪和外逃,NTV面临着一系列经济和政治的困难。

俄罗斯正式注册的广播电台有2 000多家。音乐广播是这个国家最流行的广播节目类型。主要的广播电台有“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等等。苏联解体之前的境外广播如“美国之音”、“自由之声”等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收听率。

近几年来,俄罗斯的互联网发展虽然还落后于多数发达国家,但是增长非常迅速。2001年俄罗斯有1 800万网民,占人口总数12.42%。这一比例虽然低于欧洲平均水平,但是比4年前增长了4倍多。网民中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和16岁到34岁的年轻人居多,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大城市。

总之,十几年来,俄罗斯新闻业和整个国家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转型过程,整体面貌和苏联时期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新闻业逐渐形成以下特点。

(一)媒介产业集中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进程,两种新型的资本集团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崛起。一是官僚(政治)资本集团,二是金融工业资本集团。为了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这两类资本集团纷纷向新闻领域渗透,在短期内掌握、控制了大量媒体。俄罗斯新闻业集团化的历程也自此开始。这些被称作“媒体康采恩”的集团,集合了银行、工业企业、商贸公司、定期出版物和视听媒体,同时还有提供出版设备的企业,还包括科研机构等等,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俄罗斯,这样的媒体集团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六七个)。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的金融工业资本集团及其传媒中的新权贵,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原始的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依靠其政治机缘或“攀龙附凤”而发家致富的。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形成的模式来套俄罗斯的社会现实。

(二)媒介经营商业化

苏联解体后,尤其是1992年俄政府实行自由价格政策以后,新闻媒体几乎全部被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家起初试图为媒体提供部分补贴(后补贴取消),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媒体四处求援,寻找经济靠山,成为自谋生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由此开始了媒体商业化的过程。商业化经营带来了种种新的问题。其后果之一是出现了媒介内容的庸俗化倾向。为了吸引读者、扩大发行、增加广告收入,许多报刊采用西方小报的做法,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消息、低级庸俗的材料,争相揭丑,刻意炒作,经常以黄色、桃色、黑色新闻招徕读者。例如创办于1919年、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现在已成为“具有小报性质”的报纸,发行量在莫斯科各报中遥遥领先,可是人们普遍认为它的成功就在于“广泛运用了耸人听闻和揭丑新闻的手法”[8]。实际上这种庸俗化倾向已经蔓延到许多媒体,成为俄罗斯新闻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媒介手段西方化

如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一样,俄罗斯媒体的转轨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媒体普遍模仿西方,特别是美国模式,在编辑理念、方针,节目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迅速向西方靠拢。拿电视来说,脱口秀和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屡见不鲜,奇闻轶事和庸俗的笑料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主持人边播新闻边脱衣服的“赤裸裸的真相”节目。而这在苏联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在报刊上,新闻和评论有了明显的区分;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报纸副刊开始盛行;许多报纸在版面风格上刻意模仿西方大报大刊,如《新消息报》模仿《今日美国》视觉化的彩版样式,《综述》周刊模仿《新闻周刊》,一些俄文报刊的名称还全部或部分使用英文,如《每日商报》(Коммерсантъ-Daily)、《酷女孩》(Cool Girl)等。尽管俄罗斯媒体从形式到内容都向西方靠拢,但国家对外国资本投资媒体却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

(四)媒介布局分散化

联盟解体后,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垂直的管理模式迅速退位,代之而起的是区域性的、分散化的管理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模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的行政管理体系逐渐弱化,加上邮政系统工作效率低下,首都莫斯科出版的全国性报纸在地方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了。而此时地方报纸(主要是州报和市报)在地方政权的管理和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各踞一方。电视领域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几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外,绝大多数联邦主体都拥有了非国有的地方电视台。它们与首都的国家电视台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合作与交流的关系[9]。俄罗斯媒体这种分而治之的格局,虽然有利于展现媒体市场的多样性,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地方媒体与中央政府渐趋疏离,后者又缺乏主导性的新闻媒体,因而在一些关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很难形成一致的舆论。这也正是俄现任总统普京致力于整顿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