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孤独症非语言交际案例分析

孤独症非语言交际案例分析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2章 语言研究的精神卫生与社会学视角:孤独症非语言交际是不使用词语的交际,是人类"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如前所述,孤独症患者之所以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除了语言因素以外,患者在肢体语言上表现出来的严重残缺是重要原因。

第12章 语言研究的精神卫生与社会学视角:孤独症

非语言交际是不使用词语的交际(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word)(Rechards, 1985),是人类"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Malandro & Barker,1989)。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Grant & Henings)。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人类,还是从个人角度看,这些技能的掌握次序、出现频率及其所含的信息量,都表明非语言因素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孤独症患者之所以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除了语言因素以外,患者在肢体语言上表现出来的严重残缺是重要原因。

首先,患者与人交流时在姿态(posture)、举动(movement)、眼神(eyecontact)、表情(facial expression)及手势(gesture)等各身体行为上的表现就难以达到交际的基本要求。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已被确诊为孤独症的成年男子,据其母亲回忆,患者从小特别怕生,如与陌生人接触,患者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拘谨与不自然往往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比如在与患者进行的15分钟的交流中,患者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姿势,其身体表现得非常僵硬,无眼神交流,更无表情及手势交流。然而,当他的妈妈让他"去跟小朋友玩吧"时,他却能如释重负地舒口气,由此而带来的放松与孩子的天真和稚嫩瞬间回到他的脸上。

我们后来分析了该患者的语言资料,结果发现,患者在交流过程中其用词、用句基本符合词法规则,没有明显的词法、句法错误。然而,当对其语料进行音量、韵律分析时却发现了重大问题:患者声调极低(但不存在嗓音问题),常常需要听者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巴才能听清楚。声音行为属于伴随语言,也称副语言现象。与人交流时一个人可以通过音调(pitch)的高低、音域(rane)的宽窄、音量(loudness)的大小、语速(rate)的快慢以及音质(quality)的清晰与浑浊向对方传递不同的信号。然而,从这位患者的声音行为中我们无从获得任何额外信息。患者的语音、语调正常,但节奏平淡,无速度变化。即使有人对他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反感,患者也无动于衷。当然,患者也有被激怒的时候。每当这时,他就会通过抬高声调的方式表示抗议,其间伴随少量笨拙的肢体语言,如甩出食指颤抖地指向对方。

此外,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只需患者以"是"或"不是"作答,患者完成得较为容易。然而,倘若需要获得患者对某人或某物的评判或表明态度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如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今天上了什么课?"患者能够对答如流。但如果进一步询问"你更喜欢什么课"、"老师教得好不好"时,他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

从交际功能来看,非语言因素往往比语言因素更为重要。Malandro & Barker(1989)把非语言因素的交际功能归纳为六点:第一,非语言因素在人际交往的语境中起着决定其含义的作用;第二,通过非语言交际传达的情感更为准确无误;第三,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不会被歪曲,所以相对来说真实无欺;第四,非语言交际具有超交际(metacommunicative)功能,交际者往往依赖非语言暗示(cues)来判定交际者的意图,以达到高质量的交际目的;第五,非语言交际的暗示作用可以更有效、省时省力地传达信息;第六,非语言交际最适宜间接地传达隐含的示意,即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交际内容。然而,正是由于孤独症患者在非语言能力上的巨大障碍导致其无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至于总是生活在只有自己的孤独世界,最终导致他们成人后难以融入社会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