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随同口译员的职业操守

随同口译员的职业操守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讲 口译概述随同口译的定义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随同口译”。随同口译的服务对象,规模一般仅限于一两人或者一个小团体。为了避免混乱,很少会在超过四五人的情况下,使用随同口译。应该说,较之于其他口译活动来说,随同口译相对比较简单。随同口译员的要求如前所述,随同口译在技术层面上对译员没有过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胜任随同译员的工作。

第一讲 口译概述

随同口译的定义

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随同口译”。在英语中,此类口译一般被称为“Liaison-escort Interpreting”,或“Liaison Interpreting”,“Escort Interpreting”等。国内的称呼不一,“联络陪同口译”、“陪同口译”、“随行口译”、“随从口译”等各种叫法兼而有之。

随同口译,是指在操不同语言的两个人或人数不多的两群人之间建立联络的口译工作。随同口译的服务对象,规模一般仅限于一两人或者一个小团体。为了避免混乱,很少会在超过四五人的情况下,使用随同口译。人很多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其他形式的口译,如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随同口译的工作内容往往是为外宾在华期间的衣食住行以及日程安排等提供联络服务,或陪同国内客户出国、在境外为其提供联络服务。

随同口译的性质和任务

随同口译是一种比较自然、相对灵活而放松的交流方式,需要译员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任务,但与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耳语传译(whisper interpreting)等其他形式的口译工作有所不同的是,随同口译并不要求译员进行非常紧张的译前准备(必要的准备工作还是要的),一般不需要记笔记。

随同口译本质上属于现场交替传译的范畴,但由于其本身的职业定位,其“现场”具有多样化和多变性等特点;另外,随同口译的风格和传译技巧十分灵活,既可以应对较正式的言语交际(如现场简短讲演或新闻采访),也可以用于中外友人之间的非正式交谈,还可以由译员在正确领会客户意图的基础上全程代其办理相关事务(如银行、邮电、医疗、海关等业务)。

在口译行业里,随同口译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从业人员最多的领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口译工作本身的即时性、零散性和口头性等特点,难以留下可供后人考证的文献,因此我们今天很难用确凿的文献证据来证明口译的历史与作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导致相当长的时期里,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地位迟迟得不到普遍认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社会对口译人才的大量需求,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口译工作的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口译的职业化进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日益趋向多样化和专门化,口译的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随同口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获得了与上述其他类型的口译工作平起平坐的地位。

应该说,较之于其他口译活动来说,随同口译相对比较简单。随同口译的翻译技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为随同口译一般较为灵活,不拘泥于字词对译,只需达意即可,因而一般性的应用文体笔译和其他口译类型的一些翻译技巧均适用于随同口译;换言之,语言工作人员只需具备基本的语际转换能力,假以适当的提高训练即可胜任常规的随同口译工作。相对来说,这是一种即席的、自由形式的交流活动,也不需要采用任何的机械设备来辅助。

随同口译员的要求

如前所述,随同口译在技术层面上对译员没有过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胜任随同译员的工作。

一名优秀的随同口译员,至少要做到:

★ 拥有扎实的双语基础和双文化能力

扎实的双语功底和双文化能力,是一切口译活动的基础和根本,离开了这一点,口译质量要理想,是不可能的。随同口译员,除了要能够用外语进行无障碍交流之外,还需要对两种工作语言系统掌握自如,需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外语文化)有很深的领悟。这些是口译员的“看家本领”。

口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将服务对象的话语信息准确、清晰、流畅地传译给需要了解该信息的对象,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完成。事实上,这也是所有口译工作对译员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不过随同口译工作场所的多变性要求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对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下两种语言的不同语体风格都要有敏锐的意识和即时转换能力,做到雅俗有致、应付自如。

★ 掌握口译的基本技能

常用的口译技能包括口译听辨、理解、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转换、表达等。口译员需要掌握逻辑分析、信息处理、预测推测等多项心理机制,学会发声演说等多项技能。口译技能往往需要专门的系统的培训才能掌握,且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有可能把各种口译技巧融会贯通,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具备广博的言外知识

随同口译员必须是一位“杂家”,需要有广博的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且口译员面对的工作,往往具有时新性,涉及最新的话题或者技术。如果对主题知识一无所知,是很难胜任口译任务的。随同口译工作中所涉及的很多内容,往往是事先无法准备的,宾主双方谈话所至,往往无所不包。这就需要口译员平时多储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这些知识上的储备,可以从智力上为口译工作提供保障。这项努力做到“杂学”、“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工作,也是无止境的。口译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

★ 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

随同口译一般也不需要像同声传译或者交替传译那样,进行非常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事前跟客户交谈、了解客户对随同口译十分重要。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口译员对主题、对公司、对客户的性质等有所了解,这样在协调沟通过程中,胜算的几率会比较大。像所有其他口译活动那样,译员需要对当地情况以及客户的文化背景有相当好的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我们在这里,想强调一下随同口译员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其他形式的口译相比,随同口译的受众人数相对较少,传译内容以个人之间的交谈为主,因而对译员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译员由于在工作中需要同各行各业、多种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因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自己与交际对象间的情感距离,从而顺利开展工作。要培养这种能力,除了专门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之外,作为随同口译的译员,平时还需要多做有心人,不断积累各类百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与客户正式接触之前,要利用各种途径预先了解工作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客户的职业(专业)背景及来源地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对于尽快建立双方的相互信任十分重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还表现在译员同客户之外的人员打交道的能力上。这就意味着译员必须谙熟工作范围内可能涉及的各种机构与部门的操作流程,并具备妥善应对各种意外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在境外担任随同口译工作的译员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遇到意外情况,客户只能依靠随同译员为其排忧解难,这就要求译员必须有冷静的头脑、快速的判断和极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客户获取赖以决策的重要信息,或帮助其尽快脱困

★ 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一名随同口译员,一定要有非常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随同口译往往时间要求集中(可能连续工作若干天),地点变换频繁,甚至要去国外出差,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很强的适应能力,根本无法胜任这样差旅劳顿的工作。心理上,也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方能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处理现场突发的一些事情。

随同口译员的职业操守

随同口译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遵守相关的职业操守:

★ 强烈的国家意识与法律责任感

对于接受过严格训练的译员来说,高度的国家意识和法律责任感是其必备的素质,因而正式口译场合中(如国际政治会议、政府首脑之间的会晤、经贸洽谈会等)译员一般都要最大限度地顾及国家利益和法律问题,不允许在这方面犯错误。

从事随同口译的译员之所以需要格外强调国家意识和法律责任感等问题,是因为随同口译一般发生于非正式场合,译员在缺乏外部监督和较为放松的氛围里,往往容易丧失应有的警惕心和敏感性,无意之中导致国家利益遭受别有用心者的侵害,或是被客户利用,成为后者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曾发生多起外国人因误入军事禁区游览、拍照而被驱逐出境的案例,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为随同译员对工作场所的军事敏感地位缺乏应有的了解与重视,在外国客户的要求下将其引入军事禁区,从而造成国防情报泄密;还有些译员则在金钱的诱惑下,丧失了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外国客户在华从事黄、赌、毒等违法行为提供联络服务。

以上这些案例中,外国人在中国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自然受到了中国法律的制裁,其中涉及的中方随同译员,无论是由于国家和法律意识淡薄而无意犯错,还是因为出卖国家利益、利欲熏心的行为,都受到了相应的法律惩罚。因此,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法律责任感,是随同口译员从业的首要品质要求。

★ 高度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每个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之一。随同口译工作看似简单,但译员如果缺乏高度的敬业精神,只想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是不可能真正做好的。优秀的随同译员除了业务能力突出之外,通常也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亦即在不触及国家利益与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尽己所能为客户服务的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这一品质要求译员必须本着对客户负责与对自己负责高度统一的精神投入工作,除了履行分内之责,还须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主动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额外的参考意见,以帮助后者正确决策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例如,随同译员在陪同外宾游览风景区碰到景区购物点时,可以让后者明确了解景区购物点的商品价格比一般商场的要高。但如果客户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确实想买,则译员完全没有必要强行阻止,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 敏锐的礼仪意识与良好的个人修养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礼仪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及修养,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个体的礼仪素养表现于多方面,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语言谈吐、待人接物等等。

随同口译的工作对象在文化背景上往往千差万别,某些在一方看来无足挂齿的小节,在另一方眼里或许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此外工作场合的风格转换往往也较为频繁,有时甚至一天之内就要轮番出席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因而身为跨文化交流使者的随同译员必须具备敏锐的礼仪意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除了自己在礼仪方面应做到无可挑剔之外,译员还有责任为客户提供礼仪方面的建议,包括适时提醒其更换得体的服饰、言语与举止等须注意避免可能触犯对方文化禁忌的某些细节,等等。

良好的礼仪素养植根于译员平时在知识方面的储备与积累以及技能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举例来说,如果译员陪同客户前往穆斯林国家,就必须在开始工作之前深入了解这类国家的基本礼仪规范,包括饮食、着装、交际等方面的习俗及禁忌,并在投入工作之初即向客户交代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发生在某些相对保守的穆斯林国家的外国游客被当地宗教警察拘捕的尴尬事件(如斋月期间在大庭广众之下酗酒、衣着暴露、大白天将内衣裤晾晒于室外人来人往之处等等),大都与游客不了解本地禁忌,而随同译员又未尽告知义务有关。

当然,随同译员的礼仪意识并不仅仅限于对文化禁忌的了解和尊重,还表现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传译时的语速及音高是否恰当(原则上以相对于说话者而言不显突兀、刺耳为宜)、双方交谈时译员的位置是否合适(一般以己方客户侧后方一步左右为宜,在有电视转播摄录的场合下应尽量避免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等等。敏锐的礼仪意识不仅是随同译员自身修养的体现,也是保证口译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

★ 乐于学习的精神和善于学习的能力

优秀的随同口译员还应具有乐于学习的精神和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前者要求译员平时要养成学习和积累的习惯,广泛涉猎各类百科知识;后者则要求译员具备从书本以外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随同口译对译前的准备工作虽无特别高的要求,但如果译员能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借助书本和网络等资源对即将接受的任务的相关知识进行一番预习,那么工作起来必定可以做得更好。但做过口译的人都知道,译前准备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书本和网络也并非译员知识储备的唯一来源,因此细心的译员往往能从看似寻常的工作实践中捕捉到书本上不一定能学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在一个知识加速更新、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书本提供知识的效率毕竟有限,更多东西只能靠译员在工作中亲身学习和体会。

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语言转换的技能,缺乏文化背景的熟知,缺少对服务对象的了解,没有很好地投入口译工作,缺少职业操守的话,会自觉不自觉地损害客户的利益,影响自己在客户心中的形象,甚至影响国际形象,带来很大的有形和无形的负面影响。

随同口译及口译员培训的历史和现状

可以说,自从有了口头语言,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有了交流的需要,就开始有了口译。早在远古时期,就有部落间传递信息的人,生活在两个部落的边境,通晓两个部落的语言,当部落间有突发事件需要交涉,会请这些通晓两种语言的人进行沟通,这些人被称为“舌人”(柴明熲,2007),他们是口译员最早的存在形式。然而,这些“舌人”并不是真正的口译员,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在部落间需要交流的时候临时帮忙。

口译作为一种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职业始于一战末期,1919年的巴黎和会首次打破了法语国际会议外交谈判中的垄断地位而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从此职业口译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张维为,2000:3)。二战后,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大量兴起,对快速有效的语言转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口笔译培训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建立起来。

因此,从历史上来说,译员培训、口译教材的开发、口译研究等,都起步得比较晚,也都非常有限。

★ 口译员的培训

真正意义的口译培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始为欧洲培训各类口笔译人才。其他比较有名的口译培训机构还包括: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等,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也有一些高校致力于口笔译人才培养。一些主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都有自己的翻译培训项目。

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较早开设了口笔译人才的系统培训,比如香港,正规的大学早早就把翻译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可以通过若干年的学习,可以获得翻译专业的本科或硕士学位。

大陆地区的口笔译人才培训,起步于1979年。当时,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规地为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培训口笔译人员。但作为学位项目来培训译员,在我国大陆地区始于2006年。2006年,教育部批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翻译专业本科。2007年,国家学位办批准部分高校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MTI)。加上之前设立的翻译学博士点,至此形成了翻译人才培训的完整体系。

虽然我国系统培训译员的时间并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已经颇具规模。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106所大学设置了翻译本科专业;共有159所高校设立了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点,且随着今后学位点设置全权的“下放”,各省或各高校有权自主设立学位点,翻译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位点会更加“遍地开花”。在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势下,翻译专业势必会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化。课程的开设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更明确的目标。

★ 随同口译教程的开发

随同口译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职业认同的时间先于我国,因此西方国家对随同口译的关注也比我国要早。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随同口译手册》(Gentile et al.,Liaison Interpreting:A Handbook,1996)一书,首次提出了随同口译的基本原则,并就口译历史、译员作用、技能要求、专业领域、口译伦理、译员培训以及专业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索。

我国到目前为止,随同口译方面出版的书籍还较少,主要包括(按照出版时间顺序排列):

(1)《口译进阶教程·联络陪同》(21世纪英语专业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梅德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2)《接待与洽谈口译》,作者:朱巧莲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3)《商务陪同口译实训教程》,作者:E.Visuvasum、归晓曼,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4)《联络口译》(英语翻译核心课程系列),作者:王斌华、伍志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5)《联络口译》(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作者:詹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其中《口译进阶教程·联络陪同》首先主要服务于口译培训和口译考证。由一至四册组成,教学单元按内容主题编排,每单元围绕一项内容主题展开,每单元介绍一项口译技能,力求语言与技能相结合。应该说,2008年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当时国内在联络陪同口译教材方面的空白。

《接待与洽谈口译》分为接待篇、贸易篇和商务篇三大部分,共十八个单元。作者希望能突出口译活动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商务陪同口译实训教程》比较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内容主要包括迎来送往、宴请及陪同旅游、参观工厂、询盘及答复、付款、运输及包装、保险及索赔、签订合同等。

《联络口译》(英语翻译核心课程系列)为专门训练联络口译技能的教材,作者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有着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全书15章按“联络口译技能”和“联络口译场景”两条主线同时展开,以真实的工作案例为主要内容,以任务教学进行口译教学,以实现“技能、实训、表达”的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现场的教学环境中真正掌握联络口译的技巧。

《联络口译》(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的作者同样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口译教师。在编写中贯穿并融合了知识和技能两条主线,将技能置于专题知识中,辅之以语言强化,达到训练并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重点训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完成口译工作任务的能力;兼顾培养学习者的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对常用翻泽技巧和语言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特别设计了“经验与反思”环节,精选口译界知名译员的经验之谈,有助于开拓学习者视野,提高其职业素养。

应该说,之前的一些随同口译类教程,各有所长,也顺应时代形势发展需要。但我们的这本《随同口译》教程,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讲翻译理论时,容易进入两个误区:一是理论讲得过于高深,过于抽象,很难结合实践;二是所讲的理论,跟所进行的实践有所脱节,联系得不够紧密。我们在讲理论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一个宏观的理解,一个概念性的框架;之后,在每一个单元,根据主题和情景,因势诱导,在译前提示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阐述,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要点;通过实践,再来总结专门主题口译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并举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掌握理论部分,并较好地结合到他们的实践和操练中去。可以说,我们把教学理念贯穿到教程的设计中,用平实易懂的方式,把理论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理论其实是“管用”的。当然,既然是作为初级阶段的随同口译教程,大量的实践是必需的。本书通过专题性的编写,让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的话题,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需要凸显的技能是不一样的。

其次,内容选择体现科学性、人性化和现代感。选择的十二个主题,是随同口译最经常遇到的情景。总的设计理念是,有一个体系性和连贯性。在每一个单元的译前热身部分,先让学生思考和查找相关的表述,为课堂练习做些准备。课堂练习部分,量不是很大,主要是考虑到口译授课老师很少会仅仅局限于教材,一般会自行补充最新的相关材料,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授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但课后练习和课外拓展部分,给了较多的工作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好地进行“菜单式”的自我充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意愿、目前水平等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每一个单元,提供了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常规的说法和表达。重点句型和词汇,用下划线标明,提醒学生用心记忆,重点掌握。在难度设计上,采用递进的方式,这样学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不会被吓得知难而退;但随后的内容学习中,又可以知道随同口译并非易事,而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再次,整体选材和编排注重趣味性。翻译虽然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也是一件快乐的工作。我们尽量用比较平实的语言,来探讨口译问题,尽量多用活生生的例子,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选用的很多口译案例,都非常有趣,也具有说服力。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学生能寓乐于学,能在学习随同口译的同时,感受到快乐。

★ 随同口译培训认证

国内随同口译的培训与认证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推出的“联络陪同口译(英、汉互译)水平认证考试”(Liaison-Escort Interpreting Accreditation Test,简称LEIAT)影响日益扩大,随同口译以其实用、面广、易学等特点,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一有着广阔前景的口译职业。

联络陪同口译证书考试是为了迎接世博会以及日益增多的各类国际商务活动,由上海人事局、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推出的紧缺人才培训重点项目,旨在从国家机关、学校、涉外单位、外资企业等各企事业单位中选拔和输送胜任各类商务活动的联络陪同人才。考试课程主要覆盖了礼宾礼仪、会展会务、商务访问、休闲娱乐及日常生活等主题内容。它参照了口译的国际分类,综合了商务口译和其他专业口译,以及外事接待工作的特点,培养外事接待和联络陪同岗位上的口译人员。

为适应我国对随同口译人才需求激增的新形势,解决上述认证考试的培训材料问题,国内推出了第一部随同口译培训用书《联络陪同口译》(梅德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随同口译职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各行各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不断加大,对随同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训教材也必将不断推陈出新,为受训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可预见的将来,作为职业化重要标志的随同口译从业标准以及考试、培训等操作规程将由权威机构制订并推出,从而最终确立随同口译在我国作为一门正式职业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