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各系统的发展变化

语言各系统的发展变化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语言各系统的发展变化一、语音的发展(一)考察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1.方言和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的地域差别(方言)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语言各系统的发展变化

一、语音的发展

(一)考察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

1.方言和亲属语言

从一种语言的地域差别(方言)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例如尖团音。

尖音指z、c、s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有的方言中分别“尖团”,如把“尖、千、先”读作ziān、ciān、siān,把“兼、牵、掀”读做jiān、qiān、xiān。普通话语音中不分“尖团”,如“尖=兼”jiān,“千=牵”qiān,“先=掀”xiān。昆曲所谓尖团音范围还要广些,z、c、s和zh、ch、sh的分别也叫尖团音,如“灾”zāi是尖音,“斋”zhāi是团音,“三”sān是尖音,“山”shān是团音。尖音和团音的概念,最早出自清人《圆音正考》的序言。《圆音正考》成书于1743年,即乾隆八年,是专为纠正尖音舌面化(尖团合流)的语病,分辨尖团音而写的。其序言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满文、满族称满文为国书)一字于首,团音在前,尖音居后”。从这段序言可以知道,所谓团音,就是见系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等于现代舌面音jqx,如基ji、欺qi、希xi;所谓尖音,就是精系字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近似现代舌尖音zcs(精系舌尖音的发音是舌尖抵下齿背),如积zi、七ci、西si。

尖团合流又叫尖音舌面化,就是把尖音字读成团音,也就是把声母为zcs的齐摄呼的读音改为声母为jqx的舌面音,如把尖千仙(zian cian sian)改读为坚牵掀(jian qian xian)。

声母 韵母    一些方言分尖团    普通话不分尖团

尖音 舌尖前塞擦音z、c舌尖前擦音s   齐齿呼、撮口呼

          精zing            经jing

团音 舌面前塞擦音j、q舌面前擦音x 

         星sing        兴xing

通过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可以获知中古汉语的舌根音在齐齿、撮口二呼前发生腭化的情况,发现“尖团合流”的轨迹,即: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i、ü)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演变线索。例如,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说(即上古时期没有[f]、[f‘][V]等唇齿音),就利用古典文献中同一字几种读音相同、写法不同的“异文”。如:《论语·宪问》:“子贡方人。”郑玄注作“谤”。《庄子·山木篇》:“蓬蒙。”《孟子》作“逢蒙。”山东费县,古读bì;广东番禺,今仍读Pān。这些材料都证明在上古时期唇齿音是与双唇音合并在一起的,直到公元4世纪以后才从重唇三等中产生轻唇音。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浊音清化规律

①浊擦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z]组以下各浊擦音分别对应,变为[s]组以下各清擦音。

②浊塞音([b]组中的[b]、[d]、[g])和浊塞擦音([b]组中除上述三音外),与相应的清音合并,其中平声合并于送气音,仄声合并于不送气音。

2.元音高化规律

元音高化现象在很多语言发展中都存在,如鱼部一等(“模、图、孤”)就经历了由前低位向后高位的变化:

[a]先秦→[o]汉→[o]南北朝→[u]隋至现代

王力先生称该类现象为“自然的变化”。这类现象在其他语言里也同样存在。如英语语音,从中古(1150—1450年)到现代时期(1450年后),元音也曾发生过“高化”现象,西方称之为“元音大变化(the Great Vowel Shift)”,即把所有的长元音的发音都提高一个位置。比较乔叟与萨士比亚时代词语“name”的发音变化:

乔叟(1340—1400)萨士比亚(1564—1616)当代英语

[èna:m]       [ne:m]        [neim]

3.双元音化规律

在汉语发展史上,单元音高化以后,没有办法再高化,就只有发展为双元音,这在汉语方言中有许多例子。如武汉方言中的u,全部变为ou,如“六十六路车”读为Lou si lou lou ce。

4.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

①条件性。语音演变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浊音清化”只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边音,更与元音无关。

②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则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条件,也不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③地域性。语音演变只在一定地域中进行,别的地域不一定也同样发生变化。

(三)语音对应关系

1.语音对应关系是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

2.汉语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演变规律及其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决定的。

例:中古汉语声母(疑母[ ])的演变。

表9-1

img41

img4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古疑母的开、齐、合、撮在今广州话中都是声母,在北京话中除了部分齐齿呼是n声母外,其他都是零声母。

3.关于语音对应关系的几个问题

①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是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基本词根中存在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来考察。

②语音对应不等于语音近似。

③方言和亲属语言间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是语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复原语言未分化时早期(原始“母语”)的语音面貌或语音变化各个阶段的面貌。

4.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

例如:以塞音收尾的入声韵,在中古时期发生“入派三声”的重要变化。现代入声韵尾在几个主要方言中分布情况如下:入声韵尾在广州、厦门话有三个(-p、-t、-k),从南至北逐渐简化,到上海话中变成了喉塞音([-?])韵尾,到石家庄话中入声韵尾已失落,但入声仍自成一类;再到北京话中完全消失,证实“入派三声”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轨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广州话构拟古汉语入声韵尾的音值。

二、语法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包括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1.一套结构格式可以互相套合,格式中的成分可以由有关聚合中的成员自由替换,在少数语法规则支配下造出无数的句子。

天气/很冷。→这件事/挺怪。→品格/像青松

形容词性谓语句:人民生活/富裕得很。→电影《泰克尼坦号》/情节生动。

2.组合规则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词序的改变

《韩非子·难一》:“太师谁撞?”(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列子·汤问》:“当臣临河持竿之时,心无杂虑,唯鱼之念。”(用“是”、“之”等复指前置宾语)

先秦时期“宾-动”基本格式→汉魏以后“动-宾”基本格式。

②偏正结构“大名”、“小名”位置的变化

上古汉语  大名+小名(正-偏)小名+大名(偏-正)

城 颍    鸟乌 虫 蝗    蜂鸟 萤火虫 邕州

③五四后句法结构的新特点

鲁迅《致台静农》:“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状语后置)

鲁迅《藤野先生》:“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关联组合中改变语序)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1.主要表现:①形态的改变;②语法范畴的消长;③词类的发展。

语法范畴   原始印欧语             现代英语     形态

性      三个“性”:中性、阳性、阴性。   全部消失     ——

数      三个“数”:单数、双数、复数。   保留单数、复数  复数-s

格      八个格 有生物的名词保留属格。

-’s

代词保留主格、属格、宾格。     he、him、his

词类的发展,例如上古汉语表示物量、动量关系,不用量词,中古时期汉语出现量词。如:《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洞冥记》:“其人乃以一只履与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

2.汉语语法聚合规则的其他一些变化

①产生构词词缀:-子,-儿,-头,-老,阿-……。

②产生构形语素(即语法范畴“体”):-了,-着,-过。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

1.定义: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叫“类推”。

2.类推的作用:语法作为语言的一般规则,需要整齐划一,这是主导方面,同时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在语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格式(弱式规则),为符合语法整齐划一的要求,新格式被有意识地推广到已存在的、运用着的旧格式(强式规则)之中,扩展适用范围,进而达成新的整齐划一,使语法规范化。

例1.古英语的名词有三个“数”——单数、双数、复数,双数消失后,单数、复数的对立看-s的有无。为语法规范化,古英语收-s尾的一些单数词,另造新词。如古buriels(单数,埋葬)→burial。

例2.古汉语在一定条件下宾语前置,构成“宾-动”格式,如《论语·里仁》:“吾未之见也。”但也产生了宾语后置的新格式,如《论语·泰伯》:“吾不知之矣。”通过类推,“动-宾”代替“宾-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