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是一张普罗透斯的脸

历史是一张普罗透斯的脸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希腊神话中,普罗透斯是海神波塞冬的后代,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他经常变化外形,使人无法捉到他。历史也是这样,它变化莫测,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捉摸。因此他对地球直径的估计,在今天看来完全是一个很离谱的错误。到9月6日,远征队已把加那利群岛丢在后面,驶入烟波浩渺的海洋。但是,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船上的人们烦燥不安起来。为了消除他们的忧虑,哥伦布偷偷篡改了航行的里程数来忽悠水手。
历史是一张普罗透斯的脸_玛雅传说与人类未来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透斯是海神波塞冬的后代,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他经常变化外形,使人无法捉到他。历史也是这样,它变化莫测,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捉摸。下面几个故事,均是影响人类文明的大事件,但是有意思的是,它们都是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发生的。

伟大的错误

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他发现美洲大陆的功绩,怎么高估都不为过。长期以来,哥伦布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毅力非凡的伟大人物。但是熟悉这一段历史的人都清楚,哥伦布之所以会名垂青史,并不在于他有多么英明;相反,正是因为犯了一系列错误,才让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父亲是一个纺织匠,不过年轻的哥伦布对织布机可没有太大兴趣。他喜欢看另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写的游记,这本书让哥伦布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充满向往,这种向往主要体现在对黄金的渴望上面。尽管马可波罗本人确实到过中国,但今天严肃的历史、地理学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名的大话王。出于虚荣心和多卖书多赚钱的考虑,他过分夸大了旅途的艰辛以及东方的繁荣。比如他并没有去过日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把谎话说得那么完美:日本遍地都是黄金,宫殿是黄金盖的,道路是黄金铺的,窗户框也是黄金做的。为了增强效果,马可波罗还煞有介事地说,忽必烈就是为了日本的黄金而进攻日本,结果遭到失败。《马可波罗游记》中这类关于财富的描述,强烈吸引了拜金狂哥伦布,他曾在一封信里写道:“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胸怀大志的哥伦布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计划向西去往中国或亚洲的航行。满怀激情的他带着企划书找到了当时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结果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否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葡萄牙人“目光短浅”,而是因为葡萄牙人自亨利王子以来,探索外海的热情与努力远远超越了欧洲其他国家,因此葡萄牙人掌握的航海和地理知识也比欧洲其他国家更为丰富与准确。葡萄牙航海家一致认为哥伦布的计算是错误的,事实上,哥伦布的计算也确实是错误的。

哥伦布使用的是托勒密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他认为地球很小,欧亚非三个大陆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6/7,海洋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1/7。因此他对地球直径的估计,在今天看来完全是一个很离谱的错误。再根据马可波罗书中的估计,日本距亚洲大陆大约有1500里。哥伦布由此推断出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不超过3000里。对于地球大小的不同计算,决定着航海策略的制定。如果大家都认为地球像哥伦布所说的那么小,那么,向西航行到达中国的航线确实应该是最短的。但是,经验更加丰富的葡萄牙航海家认为,地球要比哥伦布的计算大得多,因此,绕过非洲通向亚洲的航线,要比哥伦布想象中的航线近得多。既然如此,何必舍近求远呢?而且葡萄牙人已经在非洲海岸线上有了长距离的探索和积累。葡萄牙人的看法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他们只是不知道,也想象不到,在那个通向亚洲的更远的道路上,还有一块巨大的陆地。

哥伦布在青年时期没有受到过多少正规教育,所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过他很自信,对于自学得来的知识从不怀疑。因此,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幸运的是,西班牙王室的知识水平也不高,轻信了他的错误计算。当哥伦布向西班牙推销他的计划时,西班牙像葡萄牙一样,组织了专门的委员会,讨论哥伦布的计划。显然,西班牙的委员会都是一帮不甚高明的家伙,其中一个所谓的“专家”甚至问哥伦布:如果地球是圆的,你的船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低处向高处的“爬坡”,如何才能“爬”上去呢?对于这个问题,哥伦布也回答不上来。但是,哥伦布对于黄金的追求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点西班牙王室与他一样,他们都希望获得大量的黄金。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一个计算错误的冒险家和一个不懂科学的有钱国王一拍即合,开始了一场错误的航行。

1492年8月8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之命,带着由国王写给中国皇帝的证明信件,率领由可靠的水手和饱经风霜的能干的船员操纵的三艘帆船,从帕洛斯角启航。到9月6日,远征队已把加那利群岛丢在后面,驶入烟波浩渺的海洋。根据哥伦布的计算,就算是以平均10节的航速,日夜不停向西航行,大概10天就能到达西边的“中国”,算上各种风险,顶多也就个把月。但是,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船上的人们烦燥不安起来。为了消除他们的忧虑,哥伦布偷偷篡改了航行的里程数来忽悠水手。10月7日,发现了飞鸟,但在地平线上仍没出现陆地,哥伦布也开始焦虑起来。10月9日,他许诺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然而恰好在三天期满前,瞭望台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于是乎,美洲被发现了。

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被后世公认的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到死都不承认他到达的是一片新大陆,他将其称之为“印度”。但很快,西班牙和整个欧洲就喜欢上了哥伦布的“错误”。1532年,西班牙探险者皮萨罗毁灭了秘鲁的印加王国后,获得了将近5吨黄金,比当时欧洲一年的黄金生产量还多。从此,将北美洲当作后院的西班牙成为最大的贵金属输出国,整个西欧的贵金属产量连年翻番,然后又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换回胡椒、宝石、丝绸、瓷器。这些黄金,最终成为西方崛起的资本。

即使没有哥伦布,美洲大陆迟早也会被发现,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不是由哥伦布发现,而是此后的1510年由法国人或英国人来发现,那么整个世界的历史,将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面貌。正如18世纪法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让·巴吉斯塔·安维里评论的那样:“一个极大的错误,导致了一次极其伟大的发现。”

滑铁卢的一秒钟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大战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这一战,不仅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也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从此,“滑铁卢”这三个字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并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国,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王国军队却转而支持他。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了一支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这个消息着实让维也纳会议上的各国惊恐不已,4天后,英、俄、奥、普四国组成反法同盟,准备结集军队向法兰西进军:威灵顿率军从北向法兰西推进;布罗歇尔率领一支普鲁士军队在他的一侧向前推进;施瓦尔策因贝克在莱茵河畔整装待命;俄罗斯军团作为后备力量穿越德意志国土进军。

拿破仑很快就发觉自己已身处危亡之境,他自然不能眼睁睁地坐等着这几支军队集结起来。他必须把它们分割开来,在其尚未结成欧洲联军摧毁他的帝国军队之前,就把他们各个击破。6月15日凌晨3时,拿破仑派遣大军的先头部队越过边境,16日在里尼地区向普鲁士军队发起攻击,并击败了对方。普鲁士军队遭到打击,但主力尚存,于是退回了布鲁塞尔。

6月17日上午11点钟,在滑铁卢大战的前一天,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大权交给了格罗希元帅。他很清楚,格罗希没有英雄气概,也缺乏战略家的风度,他只是一个忠诚可靠的老实人。可是没有办法,因为此时之前的元帅半数都已作古,另一半则厌倦了长期的军营生涯退隐了,他不得不将这一举足轻重的大事委派给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拿破仑的命令非常明确:在他本人向英吉利人进攻时,格罗希率领1/3的部队追击普鲁士军队,并一直与主力部队保持联系。这位元帅迟疑地接受了命令,但他是个缩手缩脚、缺乏主动思考的人,不惯于独立作战。他只有在皇帝指派他详细行动时,才可以做到四平八稳。好在这次他的部队距皇帝仅有3小时的急行军路程。在大雨中,格罗希告别离去。他的士兵在松软的泥泞路上尾随着普鲁士军队,或者说是在朝着他们所猜测的希罗歇尔的部队退去的方向前进着。

雨下个不停,拿破仑军团在沉沉夜色之中,像一群淋湿了的野兽没精打采地前进着。清晨5点,雨停了,拿破仑下达命令,要全军必须在9点钟准备出击。但持续3天的大雨弄得地面稀烂泥泞,增加了所有活动的难度,更妨碍了炮兵部队的随后跟进。因此直到11点钟他才得以向炮手发出命令,向山岗上身着红色军服的人开炮。接着,“最勇敢”的拉埃率领步兵向前推进,拿破仑决定性的时刻开始了。

此时的格罗希,正在一户农家匆忙地吃早餐。按照命令他应该在6月17日晚上出发,按预定的方向追击普鲁士军队。但是雨停了之后,他一直没有发现普鲁士军队的踪迹。此时他突然感到脚下的大地震动起来,于是他立即召集众人商量下一步。他的副司令格拉特强烈要求:“必须迎着炮火方向进军。”另一位军官深表赞同:“前进,立即冲杀过去!”无疑他们都认为,一场恶战开始了。格罗希举棋不定。他一向惯于服从命令,胆怯地死守着皇帝给他的一纸命令:在普鲁士人撤退时追击他们。格拉特看他一如既往地优柔寡断,情绪变得更为激烈:“朝着炮火方向进军!”这位副司令提出的要求简直像是给他下达了一道命令,而绝非一种请求。这可惹恼了格罗希,他越发强硬,严厉地声称,只要没有接到皇帝新的命令,绝不容许擅离职守。所有的军官都大失所望,只听到炮声隆隆,在打破这可怕的沉静。

从17点到1点,法国军团向敌人冲去,攻下一座座村庄和阵地,可是又一次次被击退,于是再次发起冲锋,成千上万具尸体铺满那湿漉漉的泥泞山岗,两支军队都疲惫之至,双方统帅都烦躁不安。大家都明白,谁先得到增援部队,谁将获胜,是布罗歇尔来支援威灵顿,还是格罗布来支援拿破仑。拿破仑神经过敏地拿起望远镜,他一再派出传令兵。倘若他的元帅及时赶来,那么奥斯特尼茨的阳光就会再一次普照法兰西大地。

格罗希无意中掌握了拿破仑的命运。这时,格拉特试着做最后的请求。他迫切恳求,至少允许他率领自己的师和一些骑兵奔赴那边的战场,并约定及时到达预定地点。格罗希思考着,思考了一秒钟。这一秒钟决定了他本人的命运,也决定了拿破仑和全世界的命运,决定了整个19世纪的风云。倘若格罗希此时能鼓起勇气,相信自己和重视明显的征兆,果敢地违背皇帝的旨意,那么法兰西就得救了,可是这个唯命是从的人,只会一味地遵从既定的命令,对命运的召唤置之不理。

格罗希就这样果断地拒绝了大伙的忠告,他眼里只有拿破仑交给他的任务,那就是追击普鲁士军队。军官们情绪沮丧,闷声不响,在他的四周一片死静。不多久,侦察兵来报,普鲁士人已经撤退,改向侧翼进军,奔赴战场了。此时要是赶紧去救援皇帝,也许还来得及,可格罗希还在分外焦急地等待消息,盼望着拿破仑给他下达回师的命令,可是却毫无消息。

决战从清晨起,双方400门大炮不停地怒吼着。骑兵在前线向着炮火连天的方阵冲去,鼓声咚咚,擂得震天动地!可是在这两座山岗上面,两名统帅都在透过杂乱的声响倾听着,他们两人在谛听更细微的声音。拿破仑和威灵顿两人都紧紧握着怀表,计算着有决定意义的援兵可能到来的时刻。威灵顿知道布罗歇尔就在近旁,拿破仑则指望着格罗希的到来。双方都不再有后备部队了,谁首先到达,谁就主宰着这一战役。法国的部队已疲惫至极,英国军队也只是在做最后的抵抗。就像两名摔跤运动员一样喘着大气,垂下无力的双臂,相对站立着。

终于,一大群人声势浩大、毫无阻拦地从森林里涌了出来。让拿破仑万分失望的是,为首的不是格罗希,而是布罗歇尔。他只好下令撤退,不想却被对手抓住了战机。英军的剩余人马突然一下子站起来,冲向松散的法国军队。与此同时,普鲁士的轻骑兵也从侧面向正在败退的法兰西人马冲去。那些策马奋进的轻骑兵,像是滚滚激流,冲击着快速后撤、毫无防范的敌人。

多亏那降临的夜色,才拯救了这位皇帝的性命。午夜时分,他满身污泥,精疲力竭地躺在一家低矮的村庄小客店的长椅上。此时,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一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王朝和他的命运已彻底完蛋了。就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胆小怕事,在瞬间毁了一位极勇敢、见识极远大的人物用20年的英雄岁月所缔造的一切。

一场谋杀案与一个帝国

公元88年,东汉章帝刘炟逝世,10岁的皇太子刘肇登基,朝政由他的母亲窦太后临时处理,而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也因此有机会入宫主持机要。不久,都乡侯刘畅到洛阳参加章帝的葬礼,受到窦太后的赏识,被数次召见,俨然已是太后的新宠,这引起窦宪的忧虑。窦宪的权力全部来源于做太后的妹妹,他害怕刘畅的受宠最终会分割自己的权力,于是找人暗杀刘畅,并嫁祸刘畅远在山东的弟弟利侯刘刚。惨死的刘畅是皇室疏宗,他的死无疑具有很大的政治敏感性。窦太后大怒,严令彻查此事,中间却遇到了很多不正常的阻力,在一批正直官吏的不懈追查下,最终才真相大白。

窦太后看到这样的结果也傻眼了,本来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英明,没想到却会要了哥哥的命。窦太后骑虎难下,从法律上来说,虽然是窦家掌权,但这到底还是刘家的天下。窦宪谋杀皇族,犯了死罪,但毕竟手足情深,再加上自己的位置坐得稳不稳,全靠几个兄弟手中的实权,当然不能处死兄长。窦太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先将窦宪关在宫中再另想办法,名为囚禁,实为保护。

当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匈奴在政局动荡以及乌桓、鲜卑、西域诸国的不断打击之下逐渐衰弱,而南匈奴则在中国的庇护下日渐强大,并不断请求中国出兵帮助消灭北匈奴,以促成匈奴的统一。于是东汉政府内就是否出兵一事争论得相当激烈,对东汉来说,问题不是能不能打赢,而是有没有必要去打。此事一直没有商量出结果,也就搁置了下来。

不久,南匈奴又提出要攻打北匈奴,窦宪马上主动请求率军出击,以赎死罪。这让窦太后终于有了借口。这件事是不是经过窦太后的授意,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很明显,这正中窦太后下怀。显然,汉军的胜利是十拿九稳的,否则窦宪也不会将此视为救命稻草。于是,窦太后不顾朝廷众多的反对声音,执意任命窦宪为统帅,讨伐匈奴。

公元89年6月,窦宪带领由汉人、羌人和匈奴人组成的部队,史无前例地出塞三千里,攻打北匈奴。战斗从上午一直激战到傍晚,北匈奴终于分崩离析,北单于抱头鼠窜。此一役,消灭了北匈奴名王以下一万三千人,俘获牲畜一百万余头。在汉军的沉重打击下,北匈奴再度分裂,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等八十一部二十万人先后降汉。北匈奴就像一间破旧的房子,只需轻轻一推,就轰然坍塌了。战斗结束之后,窦宪登上了燕然山,令中护军班固刻碑立铭纪念这次大捷。

窦宪这次出征匈奴,打垮了北单于的主力,取得了稽落山之战的重大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喜讯传到京师后,窦太后不仅赦免了窦宪的罪,还派使节至五原郡,加封他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后又经窦宪几次征讨,北匈奴被彻底打败,无法继续在大漠中生存下去,残余的匈奴人只有向西迁移,从此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窦宪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因此在极北的燕然山上勒铭纪念,但他却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导致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这片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乱华”之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对西方世界来说,匈奴人的到来毫无预兆。一场大饥荒迫使匈奴人大举西迁,去争夺顿河以西被东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击下,东哥特王自杀,一部分东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随后追击,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流域。在匈奴人的进攻下,几乎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纷纷向西逃窜到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

东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越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的色雷斯地方避难,人多得无法计数。但罗马帝国官吏对这些流民进行残酷压迫,导致哥特人纷纷起义。公元378年,瓦伦斯调集大军欲在阿德里亚堡一举消灭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装骑兵面前,罗马步兵溃不成军,瓦伦斯和四万禁卫军全数战死。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从此罗马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没过多久,显赫数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最终亡国,西欧进入了长达六百年的黑暗中世纪。

一次严重的拐错弯

1914年,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奥匈帝国征服的纪念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王储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这天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有得到动手的机会,因为一名警察刚好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走错了方向。这辆车本没有打算离开大街,但它却的的确确拐出了大街,上了一条没有退路的窄道。一般说来,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拥挤不堪、尘土飞扬的街道上,这种失误是难免的。但是这位司机这天犯的错误,却打乱了无数人的宁静生活,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这辆车恰好停在了一位19岁的波斯尼亚塞族学生普林西波的面前。普林西波恰好是“青年波斯尼亚”的成员,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竟然如此之好。他大步走到汽车跟前,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被离他不远的一个警察发现了。警察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摔倒在地。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后来因结核病死在了狱中。

事发之后,奥地利以这次暗杀为由,开始入侵塞尔维亚。俄国保证要保护塞族人,而德国则表明如果俄国人介入,他们将站在奥地利一边。仅在20天内,这种国际间威胁和承诺的链式反应便调动了大量的军力。当5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千万人为此付出了生命。20年后,欧洲再一次陷入了动荡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夺去了三千万人的生命。仅在30年内,世界就遭受了两次重创。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只因为一个司机的过错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所有战争中最血腥的,也是最荒谬、最出乎意料和最矛盾的,它是世界史上无法预料的大动荡的原型。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没有谁真正相信这场战争会不可避免地爆发,也没有哪一个政府真正想发动这场战争,甚至在战争爆发前的几小时,也没有哪位领袖认为战争真的会爆发。战争爆发前的这次“历史上最著名的拐错弯”,将欧洲国家拖入一场致命的舞剧中,然而这个舞剧更适合在荒诞的舞台上表演,而不应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悲剧的开端。凭借着“事后诸葛亮”式的聪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他们理解了20世纪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并做出了许多清醒的前瞻。然而,现在我们之中却没有几个人——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看起来要比当时的人更聪明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