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城与朝阳北塔之“思燕浮图”

龙城与朝阳北塔之“思燕浮图”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三燕“龙城”到北魏营州皇家规格“思燕佛图”的相继建立,使辽西朝阳无论从两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三燕”古都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北国重镇,还是从“佛教东传”为标志的文化交通史来看,辽西朝阳都是幽、平二州与辽东和东北亚中古时期的东、西、北交通枢纽中的第一重镇。此外,北票金岭寺遗址也是魏晋时由辽西大凌河流域的重要交通史迹之一。
龙城与朝阳北塔之“思燕浮图”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由两晋南北朝的“平州”,进入辽西的第一重镇为“营州”,即“三燕”之古都“龙城”(今朝阳)。《晋书》卷一百零九《载记九》记,“(慕容皝)使阳裕、唐柱等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咸康七年(341),皝迁都龙城”[146]。北魏灭亡北燕后,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改“龙城”为“营州”。“龙城”和“营州”境内最重要的、标志着晋唐时期佛教东传的交通史迹,当首推至今屹立的“思燕浮图”旧址——朝阳北塔。此塔的始建应在北魏太和九年至十四年间(485—490)。《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一》记载,文成文明太后冯氏,系北燕末帝冯弘之孙,秦、雍二州刺史冯朗之女,在北魏孝文帝时曾临朝听政25年。其笃信佛教,曾“立文宣王庙于长安,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皆刊石立碑”,是十六国时期推动佛法东传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开始,考古工作者连续十余年勘探和发掘了朝阳北塔从北魏经隋唐到辽金各代的建筑遗存。发现北魏时期的“思燕佛图”旧址,建造在已经废弃的“三燕”(前燕、后燕、北燕)宫殿建筑的夯土基础上。整个台基规模巨大,纵横各约90米,分作3层。第3层长约40米,宽31米,台上原建有主体建筑。台基四角发现4块巨大的柱础石,每块长达1.2米左右,柱窝直径约0.6米(可见当时梁柱的恢宏)。其中一件柱础石为覆斗式。覆斗之侧面、斜面及上面四角,均用减地平镌浮雕法雕刻龙、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及四蒂、云纹等。龙纹皆有翼如鸟翅,头向外尾向内,作反向腾奔状,有较浓厚的汉晋风格。其他三件为覆盆式,形制、纹饰皆同。方座上四角刻四蒂纹,两侧刻雀、兔,覆盆部位浅浮雕双龙,各首尾相接,盘绕一周,上下边缘刻云纹。从文化地层和出土遗物的时代特征看,可以确定这四块柱础石与夯土台基,均是三燕时代遗物[147]

根据朝阳北塔的位置、地下发现遗物和《晋书》“慕容皝”条等文献记载,考古工作者确认,朝阳北塔下的夯土台基,就是344年前燕慕容皝建造的龙城内“和龙宫”基址的中心。436年,北魏攻陷龙城,北燕末帝冯弘东逃高句丽,北魏“焚宫室,火一旬不灭”。所以至北魏在龙城设“营州”时,三燕宫室已是一片废墟。北魏冯太后选择三燕“和龙宫”旧址,启建“思燕佛图”,即是对“三燕”冯氏先祖的怀念,也借助了“和龙宫”旧基的宏大建筑基础。而三燕“龙城”到北魏营州皇家规格“思燕佛图”的相继建立,使辽西朝阳无论从两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三燕”古都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北国重镇,还是从“佛教东传”为标志的文化交通史来看,辽西朝阳都是幽、平二州与辽东和东北亚中古时期的东、西、北交通枢纽中的第一重镇。此外,北票金岭寺遗址也是魏晋时由辽西大凌河流域的重要交通史迹之一。北票金岭寺遗址,是魏晋时期早期慕容燕定都“龙城”以前的重要建筑遗址。有研究者认为其是前燕开国者慕容廆的“宗庙”,它与前燕第一都“大棘城”在两晋辽西交通史上的地位同样重要,在慕容皝迁都“龙城”以前,不亚于和龙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