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东日本大震灾中学到了什么

从东日本大震灾中学到了什么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大范围受灾的情况下,光靠地方自治体的力量对受灾者进行救助和保护是不够的,国家全面介入必不可少。图1 公认的东日本大震灾9大特征3. 长期化灾害道路、铁路、电力、通信、排水系统等,这些被称为地区和城市生命线的基础设施长期处于机能不全状态,很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恢复到原先功能。
从东日本大震灾中学到了什么_灾害对策全书

关西大学社会安全学部长·教授 河田惠昭

关键词:巨大自然灾害;巨大难应对灾害;巨大社会灾害;复合灾;大海啸

一、前  言

东日本大震灾的形式是地震-海啸-核灾害的大规模复合型灾害,这是日本第一次遭受这种组合式的连续冲击。这里,我们以震灾发生一个月后所明白的事情为中心,来描述这次震灾的特征。如果想要从这场灾害中重新站起来,我们整个社会有必要按照以下所记叙的内容来吸取经验教训。

二、东日本大震灾的特征

这次的大震灾,如图1所示,具有“巨大自然灾害”、“巨大难应对灾害”、“巨大社会灾害”三个方面。其中我们不熟悉所谓的“难应对灾害”和“社会灾害”。难应对灾害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很难马上作出应对,导致受灾程度进一步加大的灾害。而社会灾害是指灾害的起因并不只是地震、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一些人为事故也是引发灾害的原因之一。不管是哪一种,它们对生活和经济产生的危害都具有大规模和长期性特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自然灾害的特征。

(一)巨大自然灾害

1. 超级广域灾害

在这次震灾和海啸中,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超过1/4的12个都道府县都有死亡发生。在这种大范围受灾的情况下,光靠地方自治体的力量对受灾者进行救助和保护是不够的,国家全面介入必不可少。

2. 复合灾害

被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连续冲击,受灾地的工厂、农业和渔业的生产活动被迫中止。加上物流中断、电力供应不足等原因影响,生产活动的停止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这种间接的危害不只是受灾当地,日本全国和海外地区也受到波及。

图1 公认的东日本大震灾9大特征

3. 长期化灾害

道路、铁路、电力、通信、排水系统等,这些被称为地区和城市生命线的基础设施长期处于机能不全状态,很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恢复到原先功能。在东京电力的管辖范围内,因为福岛第一原子能发电厂事故的影响,约100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不足。因此,东京电力采取了所谓计划供电的措施,强迫各地区轮流停电。这种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政府应有权作出回应和应对,而不是让一个私企根据自己的状况对国家基础设施的生命线网络采取措施。

(二)巨大难应对灾害

4. 大规模海啸灾害

大规模的海啸加重了受灾情况。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点,即使发出了海啸警报和避难劝告,但实际上去避难的人非常的少,这导致了受灾情况加重的后果。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日本,2010年2月在智利发生的海岸地震中,对168万人发出了避难劝告和指示,但实际去避难的只有6.4万人,只占全体的3.8%。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居民缺少预测能力。这次大震灾中,部分地区的海啸甚至涌到了距离海岸5~6千米的内陆地区。要提前预测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很困难的。由于并没有作出充分的预防对策,海啸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5. 社会灾害

在受灾地区,因为人口减少、老龄化的原因,很多需要在家接受护理的老人受到灾害影响,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这次震灾,比起室外,在家中、单位或是车中这些所谓的“室内空间”里遇害的人数非常多。

6. 对策不全引发的灾害

比如说,因为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地预防海啸侵害,所以堤坝这些防灾设施并不能说已经足够安全。但即使不能百分之百地预防,也并不意味着就要陷进媒体所说的“0效果或是100效果”的议论中去。比如“堤坝没法防止海啸,所以没有堤坝也没关系”之类的言论。以堤坝为主的各种防灾设施实际上还是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如果从国家和地方自治体比较吃力的财政现状来考虑的话,比起新建防灾设施来说,维持好和管理好现存设施,使之在灾害时不至于全损并活用其功能来进行防灾——这样的做法明显更明智、更重要。

(三)巨大社会灾害

关于核电站的事故原因,已经确定是东京电力公司的过失了。虽然在事故发生之后,也有报道称海啸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这只是有意尽量不触及地震受害这一问题的情报操作而已。这次事故泄露的放射线是因为地震受损加上海啸引发浸水,导致发电机无法正常启动。被建在约10米高的高地上的1号机和6号机,在预测高度为14米的海啸中遭受了约4米的浸水灾害。如果这是真的话,袭来的海啸的高度约10米左右,按照卫星照片上的情况来看,现存的海岸堤坝和防护堤几乎没有受灾,可以推测它们已经减轻了海啸的影响。因为建在原子炉靠海一侧的涡轮和冷却炉并没有受到海啸的影响而全损。从上述情况便可证明东京电力公司在隐瞒过失。氢气爆炸、高浓度放射性污水漏出并从储水池中流入海中,所有原子炉本体和接合处以及冷却炉、混凝土制的储水池的受损,全都是由于震度6级的地震晃动而造成的。

3. 市町村重编灾害

平成行政合并调整之后,以前约3300个市町村缩减到现在的1750个,这意味着少数的职员在管理着较以前更大的地区。这次灾害暴露了这种制度的一些局限。因为职员人数不足,地震发生后,居民避难、受灾者救助、失踪人员确认、废墟撤离等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这也是灾害程度加重的原因之一。

4. 专家不足导致的灾害

因为市町村中的专家不足,导致受灾情况、基础设施恢复之类的情报无法充分传达给居民,受灾者救助等工作也不能及时开展。没有专家的危害不只局限于地方自治体,对于出事的东京电力福岛第一原子能发电厂来说,也一样是深受专家不足的危害。发电厂1号机的建成时间是60年代后半段,1971年开始投入使用。对于这个40年前建成的核电站,可能连去都没去过的研究者们虽然在媒体面前作了一大堆解释,但因为并不了解详细情况,所以根本没办法说清楚。东京电力和监督官厅的核能安全保安院虽然对所发生的一切情况向公众作了说明,但对于推测今后情况会怎么发展、要怎么防备这些问题,基本没能解释清楚。这是因为东京电力只负责核电站的运营,对于机械、系统方面知识技术并不了解。所以虽然人们期待核能研究者们能够对当前的事件进行说明,令其对不足的部分进行修缮补充,但很难说一定能实现,这加重了受灾地区居民的恐慌。

5. 物流灾害

日本的物流偏重于道路运输,原因是柴油比汽油更便宜。因为能够压低成本,所以以柴油为燃料的卡车是运输的主流。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汽油和柴油价格相差不大的国家占了大半,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汽油和柴油价格差能够达到日本这种地步。因为道路运输是主流,所以即使有像宫城县石卷市石卷港那样的几乎没受灾害的港湾,但因为平时就没有用于生活用品的道路物流运输,石卷港一样遭遇物流难题。因为道路断裂,即使用北海道制油所的小型游轮把汽油、柴油运到受害情况没那么严重的港湾去,也无法简单地实现。情报通信网络同样因为想要高效化而逐渐往集约型发展,比如电话网络断掉的话,就没有别的可以取得联络的通信手段了。应该从这些方面作出反省,将物流和通信情报网络往多线型发展,即使其中一个无法使用了,还可以有别的方法。

三、地震的构造学

这次地震是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分界线上发生的逆断层地震。这条分界线有约长550米、宽200米的部分受到破坏。三陆海岸、福岛海岸、茨城海岸三个分裂板块同时活动,最终导致巨大地震的发生。所谓的分裂板块,可以理解成“因为一个震源而受到破坏的区域的大小”。像这样的连动型地震,历史上有北海道太平洋沿岸的十胜海岸、训路海岸、根室海岸的相隔500年的地震和以骏河湾为东端的南海地形上发生的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东日本大地震是首次的三连动大地震。

首先,有研究者拿公元869年的贞观地震来比喻这次的巨大地震。但即使贞观地震再次发生,也肯定不会达到震度9级的程度。在没有地震记录的时代,板块分界地震的断层模型一般用残留的海啸痕迹、海啸堆积物来推定。在2011年2月28日出版的学术杂志《自然灾害科学》中,有人通过海啸数据的比较,推定了贞观地震的断层模型。另外从海啸堆积物的解析中推定出滑行量约是5.6米多一点。根据地震仪记录,这次的地震断层滑行量接近20米。如果是这样,这次必然比贞观地震的规模要大得多。

四、大海啸

为什么涌入市区的海啸的断层滑行量接近20米?其原因和断层的破坏长度几乎没有关系,所以并不是因为三个分裂板块的连动而导致的大海啸。简单来说,就是岩手县海啸大小只由三陆海岸的分裂板块破坏力决定,和茨城海岸的分裂板块破坏力并无关系。也就是说,这次的板块分界的破坏支配了海啸南北方向的范围。另外海啸的高度受断层的宽度影响。这次海啸波及范围达到200千米,谁都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巨大的破坏范围。海啸之所以变大就是这个原因。与累积的下陷宽度差不多10米相比,实际滑行量是20米的理由也不得而知。也就是说,虽然把制作到现在为止的东海·东南海·南海等间隔500年的地震断层模型的任务交给了地震研究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并不能揭示出像这次震源区域一样接近“日本记录”的断层模型。因此,大阪府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灾害调查工作,即当8.4级南海地震发生时,在大阪·天保山约2.5米的海啸增到1.5倍甚至2倍的时候,临海低水平地面会受到怎么样的灾害,这样的海啸是按照怎样的断层模型发生的?在这之后,我们海啸研究者需要对此作出解释和说明。今后的海啸研究,不应只是处于地震研究的附属位置,而应该以平行的姿态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将近3万人死者和失踪者的灾害,还必须加强居民们对“生存避难”重要性的理解。很多的死亡都出现在“宅内”、“事务所内”、“车内”这些封闭空间。也就是说,不管当时的状态如何,没有马上避难是造成伤亡和失踪的最大理由。海啸不是在地震之后马上就到来的,在这之间大概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发生地震的同时,在海岸低处因为地壳运动而造成地基下沉,导致海水浸入,很多人误以为这是由于海啸引起的浸水,但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海啸而引发的。

五、原子能发电厂事故的影响

在福岛第一原子能发电厂出现事故后,东京电力和政府作出了“海啸是事故原因”这一解释。但是,即使在卫星照片中也可以看出,设置在海岸的堤坝和护堤基本没有受损。也就是说,这些为了抵御5.4米~5.7米海啸的防灾设施,即使是遇到10米的海啸,也是可以发挥减灾效果的。因此实际情况并不是14米的海啸袭来,然后建在10米高地上的原子能设备被水浸到4米处,并受到强大的海浪冲击力侵害。由此还能推断建在原子炉房的靠海一侧的涡轮房和燃料炉并没有破损。现在没有证据证明在震度6级的摇晃下,原子能设施没有受到损坏。虽然在震度6级的情况下,女川原子能发电厂并没有受到地震的侵害,但因此完全无视地震影响的话,也未免过于武断了。在那之后,女川原子能发电所在6级的余震中只有一台紧急电源启动了。虽说同是沸水型轻水炉,但福岛发电厂的已经是15年前的旧机型了。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地从科学的角度来努力找出这次事故的原因。在那之前,应该不作任何武断的解释和说明。

六、今后的防灾、减灾的建议和复兴蓝图

首先,未来的防灾、减灾计划里,就像笔者之前一直主张的那样,有必要做出最坏的预案。很多自治体,即使是在演习中,也对地震和海啸的等级设定十分谨慎,有时还会出现因为“不可能”这类的理由,而过轻预测灾难等级的倾向。如果能做出最坏的预案,在众多的对策里,自然就可以知道哪个是最有效果的,这点非常重要。中小规模的因外力所引发的灾害中,对策是否有效这点是没办法知道的。其次,受灾情况越严重,就越有必要做出复兴的蓝图。但是3月末的时候,县级自治体都忙于救灾,由此可见政府的指导性还是必不可少的。向受灾者们展示包含着对于将来的梦想与希望的复兴蓝图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于3月30日向松本龙防灾担当大臣提出了以表1的复兴计划基本概念中的第七项为基础的3个复兴方案。除了共通的节能城镇和自然能源利用之外,各自的概念如下所示。

表1 受灾地的复兴计划的基本思考路线

第一项基本上是所有受灾者所期待的一点。在住惯了的地方有着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而作为居民,有这样的要求不足为奇。

第二项是制订复兴方案中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也是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城市计划难以进行的最大理由。在密集市区的陆前高田市的复兴计划中,建在海啸高度的混凝土桥墩上的人工地盘,按旧市区的私有土地的垂直投影进行分配,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的话,土地的买卖基本上就没有了。

第三项是确保即使再发生和这次一样的海啸的话也能不浸水的高度。

第四项比以往更重视对渔业和农业的振兴与鼓励。希望能通过这个做法阻止人口过少、老龄化等情况的发展。

第五项当暴雨集中的时期,洪水泛滥并袭击密集市区,为了可以从这样的危险状况中逃出,并且把降水储存在淡水湖中以便利用而提出的方案。将来因为温室效应而导致缺水的风险会继续升高,所以此方案还能应付这种情况。

第六项渔业和农业的从业人员因为没了收入来源,对此可以采取以城市计划公共事业的参与形式来聘用他们作为其收入来源。

第七项是关于为了能让地震的废墟也可以在复兴工作中体现价值,将它们分类活用的提案。

图2到图8是以这些为复兴受灾区的假想图做出的插画。首先,作为像石卷市、女川町、南三陆町、陆前高田市、气仙沼市、宫古市那样没有港口防灾堤坝,大范围的密集市区全毁的地区。图2是市区的侧面图,图3是俯视图。混凝土制的人工地盘具有耐久性,且价格是最便宜的。受灾者的土地所有权在新建的人工地盘上基本可以保证和灾前同等面积。渔港变成可以俯视的形式,通过可以看海的楼梯和斜坡来连接渔港和市区。储存在淡水湖中的水用于水道水和渔业用水,预算在一公顷65亿日元

图2 像南三陆町一样市区大半被毁的情况

图3 受灾市区的复兴俯视图

图4和图5是以被山环绕、家庭数目大概在50~100左右的村落为预想的高地转移。原来居住地方的土地私有权在高地可以进行等价交换。在新的居住地,通过水平的回绕道路可以连接周边的村落。原来的居住地可以作为渔业用地来使用,在中央造一个坡度较小的丘陵,当海啸来袭时,可以兼当避难所使用。基础的部分可以使用地震的废墟。学校和自治体的政府楼建在新的居住地上。预算在100家21亿日元左右。

图4 像石卷市郊外的受灾村落一样被山围绕的情况

图5 受灾村落的复兴俯视图

图6和图7是在靠海一侧有防风林和沙滩并有大片平坦的市区和农田的地区。这里可以利用地震的废墟在靠海一侧建造沙丘,沙丘的大小根据废墟量来决定就可以了。图7是这些的俯视图。住宅可以建在这些沙丘上,也可以在原来的居住地上重建。前者应该可以以土地的等价交换、不触及金钱交易为原则进行。作为超级海滨堤坝,预算在100米1亿日元左右。

图6 像仙台市荒滨地区一样在海岸侧有防潮林并有大片平坦土地与之相连的情况

图7 较低的受灾海岸地区的复兴俯视图

之后应该以这个做模板,和以受灾者为中心的相关者进行探讨,做出理想的方案。

七、作为文明论的大震灾和防灾、减灾

我们必须抱着“灾害也在瞄准着日本的记录”的想法来考虑问题。比如说,随着温室效应而发生的台风的巨大化和暴雨的频发、激化,这些引起了气象灾害,其最高值最近已经被刷新。但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比起像这次地震这样“预想外”的地震发生时我们要怎么做。我们有一件不得不做的事,那就是对这些“预想外”的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现在我们做的还很不足。现实情况更加严重,比如说,很多府县级的自治体长时间以来,都一直刻意低估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几率。当初,虽然是以百年一次的大降雨为预想情况的,但处于行政方面的考虑把安全率降低,缩小成30年一次的洪水规模的设定(一般都是以降低成本为理由)。建在淀川下游的桥梁高度不够就是因为这个。本来是为了达到即使出现200年一次的大雨也不会引发洪水泛滥,但有些铁道桥和道路桥建得过低,事实上70年一遇的大雨的程度,淀川就已经涨水了。

不只这样,还有像这次地震一样的“预想外”的灾害发生。笔者把描绘1802年享和洪水的《摄河水损各村改正图》复原后发现,实际上淀川的洪水是400年一遇的程度。即使发生在现在,也将是一场从未有过的洪灾。自从东日本大震灾发生以来,政府、自治体相关者都乱作一团,暴露了以成本为基础提出的河川流域的安全性的问题。我们不可以带着“像这样的巨大洪灾不可能发生”的想法,来作出一些以中小洪水为防灾对象的政策决定。

那么,面对这种巨大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这就需要安排所谓的“最坏的脚本”了。很多以中小灾害为对象的防灾、减灾对策中,哪一个最有效我们并不清楚。所以,自然而然就从成本比较低或者实施起来比较简单的方案开始下手,这就是失败的根源所在。通过“最坏的脚本”的话,我们可以推测受灾情况,从各种对策中找出能把受灾情况降到最低的较简单的方案。

而且在巨大灾害来临时,必须避免防灾、减灾设施被破坏而完全失去机能的情况发生。在这次的大震灾中出现了大船渡、釜石的应对海啸的港口防灾堤坝受灾的情况。但是地基的液化导致的下沉等受灾程度有限,所以不会失去减灾效果。如果失去减灾效果的话,那这两个城市早就已经毁灭了。从这件事我们知道,为了使防灾设施在灾害来临时不被破坏,日常的适度维修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就算190千米的海岸护堤受损,还是可以用来应对浪潮,必须在台风季到来前修复好。

像这样的防灾、减灾方案和对策,是我们从近代文明中获得的财富。但是,要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中活用,就是我们对于安全、安心的思考,也是所谓的文化的问题了。正是因为这个文明和文化没有和谐统一,导致了东日本大地震悲剧的发生。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也是作为近代文明象征的东京一时衰退的原因。

八、后  记

本文以东日本大震灾后一个月内感受到的事情为中心作了概括。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些分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可以确定的是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后的16年间,我们的经验对于这次大地震的减灾、复旧复兴等还是很有用的。我们必须把我们社会的未来展示给受灾者们看,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们也许要经历更多的痛苦和艰辛。(张媛/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