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

世纪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20世纪30年代,福建籍人数虽然未能达到与客家、广府平分秋色的程度,但亦毫无争议地成为吉隆坡华人第三大社群。由于义山收据所反映的死亡者具有偶然性,在概率论上具有随机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籍贯的分析,作为进一步认识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内部情况的一个依据。笔者以之为分析文本,对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作些许分析。
世纪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_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_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众所周知,19世纪以来马来半岛境内的锡苗陆续被开掘,其中雪兰莪是重要的开采地之一。1857年在安邦(Ampang)发现锡苗,吸引了矿家和矿工前来开采。随着矿山不断被开掘,聚集到吉隆坡附近的商家、矿家和矿工越来越多,其中的华人数量也随之持续增长。在吉隆坡的矿工多来自中国闽、粤两省,因叶亚来的关系,其中尤以客家人居多。1884年,英殖民政府为了引进更多资本进入吉隆坡,改变原来客家人一支独大的现状,有意将原来客家人独享的饷码(Farming revenue)承包权转让予来自槟城的福建人。在遭到客家和广府人的反对后,即让福建、客家和广府人一起承包。[1]承包权的转让,连带吸引许多福建和广府人来到吉隆坡,逐渐改变了原来客家人居绝大多数的局面。到20世纪30年代,福建籍人数虽然未能达到与客家、广府平分秋色的程度,但亦毫无争议地成为吉隆坡华人第三大社群。

长期以来,对马来半岛各地华人史的研究,多集中于各方言社群及其发展变迁上,而对社群内部的微观研究,则尚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原始资料保存相对较少,尤其是日本入侵大马半岛,对华人史料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使得1941年以前的华人史长期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比如对20世纪上半叶吉隆坡华人就只有方言群人数的大概认知。这就为有关方言群的籍贯分布和人口结构的微观研究造成阻碍,唯有另辟蹊径,方能得出一定的参考结论。

雪隆福建会馆保存有20世纪30年代福建义山的葬地收据,虽然并不完整,年份也并不完全连贯,但因收据记载姓名、年龄、性别、籍贯等信息比较全面,可以为我们认识福建人社群内部信息提供一些基本依据。本文选择20世纪30年代,即1930~1939年为研究时段。这些收据的时间、人数情况为:1930年4、5、12月共19人;1931年1~12月119人;1932年1~12月144人;1933年2、5、7~11月61人;1934年1~12月182人;1936年1~12月179人; 1939年1~12月231人,共计935人。由于义山收据所反映的死亡者具有偶然性,在概率论上具有随机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籍贯的分析,作为进一步认识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内部情况的一个依据。笔者以之为分析文本,对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作些许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