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不同与住房差异

职业不同与住房差异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职业不同与住房差异职业是社会学家讨论社会分层的主要论题,职业地位被认为是社会分层的指示器[28]。然而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的住房按照职业划分有差异,但工人与行政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不大[30]。III-2-15 2006年中国城市不同职业群体住房面积、住房价值情况职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分层的核心指标。
职业不同与住房差异_城市住房分化与社会和谐研究

(四)职业不同与住房差异

职业是社会学家讨论社会分层的主要论题,职业地位被认为是社会分层的指示器[28]。有学者通过职业声望来研究社会分层,认为社会分层是职业声望的等级分化[29]。一般而言,不同职业地位的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状况也不同,社会声望高的职业群体所拥有的住房数量会更多,住房面积会更大,住房价值更高。然而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的住房按照职业划分有差异,但工人与行政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不大[30]

在住房数量方面,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显示(见表III-2-12),无业人员的26.09%,中高级管理人员的7.63%,个体工商户的22.01%,专业及科研人员的16.40%,商业服务人员的25.35%,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的16.70%,技术工人的17.94%,体力劳动者的26.85%的住房数量为零。各类职业群体拥有一套住房的比例较高,数据表明,无业人员的69.57%,中高级管理人员的77.86%,个体工商户的70.19%,专业及科研人员的75.47%,商业服务人员的67.75%,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的76.35%,技术工人的76.78%,体力劳动者的63.89%占有一套住房。而无业人员中的4.34%,中高级管理人员中的14.51%,个体工商户中的7.8%,专业及科研人员中的8.13%,商业服务人员中的6.9%,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中的6.95%,技术工人中的5.28%,体力劳动者中的9.26%的城市居民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可见,CGSS2005数据表明,各类职业群体中,中高级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及科研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在住房数量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而无业人员和体力劳动者在住房数量方面处于劣势。

表III-2-12 2005年中国城市不同职业群体住房数量情况(%)

img23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居民人数。

而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中显示(见表III-2-13),无业人员的26.3%,中高级管理人员的19.33%,个体工商户的18.68%,专业及科研人员的26.17%,商业服务人员的19.14%,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的19.13%,技术工人的26.46%,体力劳动者的22.63%的住房数量为零。各类职业群体拥有一套住房的比例较高,数据表明,无业人员的70.39%,中高级管理人员的71.38%,个体工商户的77.28%,专业及科研人员的68.89%,商业服务人员的77.88%,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的75.43%,技术工人的68.38%,体力劳动者的73.66%占有一套住房。而无业人员中的3.31%,中高级管理人员中的9.29%,个体工商户中的4.04%,专业及科研人员中的4.94%,商业服务人员中的2.98%,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中的5.44%,技术工人中的5.16%,体力劳动者中的3.71%的城市居民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可见,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表明,各类职业群体中,中高级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和技术工人在住房数量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而无业人员和体力劳动者在住房数量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表III-2-13 2006年中国城市不同职业群体住房数量情况(%)

img24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居民人数。

在住房面积或人均住房面积方面,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显示(见表III-2-14),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两个职业群体的户均住房面积最大;专业及科研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次之;无业人员、技术工人和体力劳动者的住房面积最小,且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分布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中高级管理人员属于上层精英,住房改革的结果对他们有利;个体工商户在经济上获得了较多的优势,在住房货币化后,他们可以利用货币优势为自己获得更优的住房条件,然而,无业人员、技术工人和体力劳动者几乎没有机会获得住房改革的优惠,也没有货币优势为自己获得较优的住房条件。而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中显示(见表III-2-15),中高级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及专业及科研人员三个职业群体的人均住房面积最大;商业服务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和技术工人次之;无业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住房面积最小。这一分布表明:除无业人员外,各类职业群体的住房面积普遍较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职业群体可以利用货币的相对优势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中高级管理人员属于上层精英,不仅可以在住房改革的过程中获利,也可以利用货币优势获得更优的住房条件;个体工商户在经济上获得了较多的优势,在住房市场化后,他们可以利用货币优势为自己获得更优的住房条件,然而,无业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获得住房改革的优惠,也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因而无法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

表III-2-14 2005年中国城市不同职业群体住房面积、住房价值情况

img25

在住房价值方面,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显示(见表III-2-14),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住房价值最高,达19.53万元;其次是专业及科研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和技术工人;体力劳动者的住房价值最低,达5.549万元。而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中显示(见表III-2-15),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住房价值最高,达25.75万元;其次是技术工人、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科员和专业及科研人员,这几类职业群体的住房价值均高于平均水平;体力劳动者、商业服务人员和无业人员的住房价值最低,且均低于平均水平。

III-2-15 2006年中国城市不同职业群体住房面积、住房价值情况

img26

职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分层的核心指标。综合表III-2-14和表III-2-15的结果可以发现,尽管各类职业群体都拥有一定的住房利益,然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职业,其拥有的住房面积相对较大,住房价值相对较高。城市居民各类职业群体之间住房分化程度较大,中高级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及科研人员的住房面积和住房价值最优;而无业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住房面积和住房价值最差。在住房面积和住房价值方面,各类职业群体内部的住房分化程度也相对较大。总的来说,职业地位处于上层的居民其住房也会处于结构上层。住房改革过程中,职业声望高的城市居民往往获得更多的住房利益,随着居民职业的变迁,如许多拥有房改房的年长者,由于其职业能力丧失,只能通过置换其住房的形式解决养老问题。这导致他们的住房条件的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