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长三角水资源实证分析看美丽中国建设

基于长三角水资源实证分析看美丽中国建设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依照这一标准,中国属于轻度缺水国家,长三角城市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的缺水情况。另有重度缺水城市5个,中度缺水城市3个,轻度缺水城市2个。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巨大使用强度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持续供应提出严峻的挑战。
基于长三角水资源实证分析看美丽中国建设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基于长三角水资源实证分析看美丽中国建设

邵 田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

一、理论支持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加快,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各方关注和博弈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探索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导向

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绿色运动”开始,生态危机引起了西方知识分子的高度关注,受马克思环境思想影响的左翼社会运动相当活跃。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中各种生态问题凸显,再度激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情,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得以显露。近年来,研究从《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文本,转向资本批判的相关内容,包括《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资本论》的几部手稿,以及所谓“《资本论》第四卷”的剩余价值学说史。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的主要观点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并进一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这些“断裂”关系的进一步尖锐化,外在地表现为生态危机。维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第928、929页并且,人类要做到对自然合理地控制与调节,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需要对“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第561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新型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互为条件、相互支撑。

(二)生态文明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并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致力于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并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原则和方向。归根到底,生态环境问题其实是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归结于解决环境问题本身,而且与发展问题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绑”在一起的,即必须联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最应重视和值得推崇的观念。[3]第2页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不仅要促进发展,还必须获得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资源。

图1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不顾环境后果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模式,克服由此产生的发展与环境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弊端,将对有限环境资源的“透支”利用,转变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调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利用与保护、索取与补偿等关系。

二、长三角城市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区内湖泊众多,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与华北、西北地区相比水资源可谓充足。但是,随着区内经济迅速发展,环境保护与工业化进程矛盾突出。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随着该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趋于恶化,水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整治问题不仅仅成为高层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平民百姓普遍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水资源紧缺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总结的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标准:人均水资源拥有3 000 m3以下为轻度缺水;人均2 000 m3以下为中度缺水;人均1 000 m3以下是重度缺水;人均500 m3以下为极度缺水。[4]依照这一标准,中国属于轻度缺水国家,长三角城市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的缺水情况。长三角16个城市中,极度缺水城市6个,常住人口超过1 000万的上海和苏州,人均水资源量甚至在300 m3以下。另有重度缺水城市5个,中度缺水城市3个,轻度缺水城市2个。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2010年长三角不同城市的缺水情况

(续 表)

资料来源[5]、[6]、[7]

(二)水资源使用强度大

2010年上海、江苏的水资源使用量分别是126.29亿m3、522.2 亿m3,都分别超过了本地水资源拥有量。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巨大使用强度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持续供应提出严峻的挑战。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2010年全国及长三角省市水资源使用概况

资料来源[4]、[5]、[6]

(三)水污染严重

1.降水污染严重。据上海市排水部门多年监测,上海市现阶段前20 min的初期雨水,其污染物的浓度相当于城市生活污水[8]淀山湖明显受到降水污染,非汛期水质好于汛期,非汛期各代表断面水质均为Ⅲ类;汛期则全是Ⅳ类,主要污染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9]影响雨水质量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致使雨水水质下降,不少城市出现酸雨。

2.生活污水剧增。城市生活的大量用水和排水是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重要一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各种污染物质,远超过了城市水环境系统正常代谢的能力。长三角城市虽然水资源供应丰富,但是由于不注意生活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型缺水的严重状况。2010年,江苏省830条河流中,只有31.4%水质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规定的Ⅰ~Ⅲ类水质要求。[10]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太湖,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全湖总体水质为劣Ⅴ类。水质型缺水已成为困扰长三角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3.工业排放达标率不高。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质随废水进入生态环境系统,不但造成了城市水环境代谢难以承担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而且不具有代谢大量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能力,对城市水环境代谢造成极大压力。虽然我国城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在逐渐减小,1995年为67.8%(281.6亿t),2010年降到了39.5%(237.5亿t),[11]但其中真正的达标处理率并不高。许多工厂进入园区污水管网的污水并没有达标,以致造成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大负荷冲击,结果使得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很难达到标准,城市水环境的有毒有机污染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4.长三角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

城市中,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通过大气降水的垂直淋滤作用进入地下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由于排放不当或因排污管道渗漏进入地下含水层。这些都造成了城市地下水环境代谢的失衡,使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据2010年统计,长三角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许多地下水水质超标,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等。[9]此外,由于地表水不够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而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沉降等恶果。

三、长三角水资源问题的利益评价及协调机制

长三角目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日益突出。水需求增长与人均供水量下降造成清洁用水供不应求,长三角水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也开始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水需求的增长、水污染的状况、人口增长都威胁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威胁到上海社会经济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长三角的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判,并选取最优协调发展路径。

指标体系

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利益协调,以及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可以从经济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社会与水资源协调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关系的两两角度出发,进行三者关系的一体化研究,建立经济—社会—水资源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三个子系统。

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协调”是指在尊重客观规律、把握系统相互关系原理的基础上,为了实现系统演进的总体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力量,依靠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使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达成理想状态的过程。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经济、社会与水资源三系统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协调类,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是改善的作用;第二是失调类,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是破坏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协调评价模型,并且设定协调等级分类。

水资源问题,甚或其他的城市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各群体之间的环境利益关系往往表现为社会的和谐状况,国家之间的环境博弈也是各国发展与环境权益的较量以达成某种均衡。要解决长三角水资源问题必须寻求建立一种比较公正、有效的环境利益协调机制。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环境利益诉求的正常表达通道

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通畅的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环境法制,落实地方政府的环境安全问责制度,保障人们正当的用水利益。当人们的水资源权利受到威胁,水质量受到污染的时候,及时使社会知晓事实,探索真相,并争取合理解决的机会。

(二)形成环境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商机制

涉及水资源利益分配问题时,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沟通与协商并形成相应的机制,并确保机制的合法、公开和平等。国际上有很多以听证会、环境辩论方法等手段对水资源实施情况、水利建设情况、水资源法制建设等方面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经验。长三角水资源问题不仅涉及城市内部各利益方的博弈,更因湖泊流域面积广泛导致城市、区域等不同层面相关利益非常复杂。公众参与机制是流域统一管理革新的必要保障。长三角地区公众参与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比较高,参与意识比较好,但是对于影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规律、法律手段和环境知识还比较薄弱,同时,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协商机制。例如,水价作为配置水资源的协调收单,因受制于定价机制、监管体系、沟通渠道等诸多因素,水价改革一直都未能处于良性运转状态。

(三)促使环境利益保障法律化制度化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改革。制度的根本在于有效的实施。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水利部确定了上海等12个地区作为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地区。上海已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全面建立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像长江两岸有大量的化工企业,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些重大事故。由于有的河流是饮用水源地,这必然就影响到饮水安全和供水安全。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正日趋激烈。港澳台已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优势互补、联合互动的经济格局,这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将使得经济圈内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技术合作日益重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经济能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有必要加强长三角水资源的研究。本文在协调评价系统的指标体和模型建立方面做了简单的设想,对于经济—社会—水资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数据的分析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更多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肖巍.可持续发展进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探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吴季松.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5]上海市水资源公报[R].2010年.

[6]江苏省水资源公报[R].2010年.

[7]浙江省水资源公报[R].2010年.

[8]唐月兵.城市雨水管理与园林绿化上的利用构想[M].上海农业科技,2007.

[9]阮仁良.上海市水环境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0)[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11]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环境年鉴2000[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