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价值体系与城市学习能力

城市价值体系与城市学习能力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创建学习型城市已有一段时间了,大约有超过100个城市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站在人的高度,从生活质量出发,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导向。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及其状态。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城市价值链系统,其本质是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城市形态演化模式。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结构决定的。
城市价值体系与城市学习能力_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在国内,创建学习型城市已有一段时间了,大约有超过100个城市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在理论上,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城市似乎没有问题了,但在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疑问,特别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究竟能带来什么好处,还不甚清晰,以至于在创建中稀里糊涂,或流于形式,或短期行为,有的甚至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从城市发展动力学的角度去破题。我谈三个问题:一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三是学习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试图以此对为什么创建学习型城市再作一些本源性的阐释。

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价值是城市发展的愿景。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是价值最大化的城市呢?我曾做过一个比喻:一流城市经营“形”,这里的“形”是指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高度融合的城市品牌;二流城市经营“人”,这里的“人”是指以人为本及其人的全面发展;三流城市经营“市”,这里的“市”是指经济繁荣所带来的GDP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四流城市经营“城”,这里的“城”是指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扩张及其人流无序膨胀;五流城市经营“官”,这里的“官”是指“官本位”主导下的行政审批、市场干预、政府管制、行业垄断甚至权钱交易等行为。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反过来我们来讨论城市价值取向。我个人的观点,在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一是城市品牌。品牌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从品牌的外在特征看,品牌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形象,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联想度。从品牌的内在价值看,它至少有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宜居、宜业、宜资和宜游。宜居指的是人居环境,宜业指的是就业环境,宜资指的是投资环境,宜游指的是旅游环境。什么是环境呢?环境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因此,一个品牌城市必然是一个宜居、宜业、宜资和宜游高度融合的高品质的价值空间。

二是城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一个城市价值是否最大化,不仅要看这个城市是不是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更有效地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更多地为它的居住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生活质量是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活预期,体现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方方面面。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生活质量,政府公共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城市文明程度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提出“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文关怀,生活质量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体现。站在人的高度,从生活质量出发,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导向。

三是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及其状态。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系统合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城市价值链系统,其本质是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城市形态演化模式。一个城市的价值链包括其价值活动和价值流。价值活动是城市价值创造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增值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价值流是一个城市以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吸引区外物质、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扩充,并将形成和扩大竞争优势向周边和外界扩张和辐射,在资源要素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实现价值,再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持续增长,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价值链模型将城市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价值创造过程描述成一个价值链体系,并将城市的各资源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整体,按照层次结构逐级提升,推动城市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更重要的是,竞争不只是发生在城市之间,而且发生在城市各自的价值链之间。提升城市竞争力,一方面必须实现价值链的分解战略,分解价值链创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弃弱保优,保留其中的最优环节,做好做强。另一方面,必须实现对价值环节进行市场整合。只有对价值链体系中的各个系统实行有效分解与整合,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发展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汽车能不能跑得快,取决于这辆车上的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行驶的内在驱动力。城市发展也是如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发展完全取决于它的动力机制。一般地讲,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六大支撑,即规划引导发展、园区带动发展、环境促进发展、管理服务发展、文化提升发展和稳定保障发展。以下我们逐一阐释。

一是规划引导发展。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规划是城市战略的实现载体。最好的城市是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中国的一些城市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只规划不执行,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城市建设的不可重复性决定着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对于快速城市化来说,规划比建设更为重要。如果规划滞后,或者规划不到位,即使再高标准的建设、再高水平的管理、再快速度的发展也无济于事。城市是讲功能的。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结构决定的。而规划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城市规划的不科学必然导致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必将导致城市功能紊乱,城市功能紊乱又将导致城市神经错乱,城市的神经错乱又会导致城市的管理混乱,管理混乱的直接结果导致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决策行为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这种随机性和随意性在城市规划中又表现为短期行为和现实利益,反过来又加剧了城市结构的更加不合理,以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如果把城市化比作一辆火车,那么城市规划就是铁轨。火车头的动力越足,轨道的刚性就要越好。从这个角度讲,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起跑线,我们不能让城市输在规划的起跑线上。必须强调,城市规划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而是在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定量研究和定策研究基础上所制定的城市战略,这个战略既描绘出城市发展的愿景,也划定了城市发展的底线。

二是园区带动发展。园区是城市发展的模式选择,是产业集群的平台支撑。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不仅要讲结构,更重要的要讲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必须依赖完善的公共设施和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这些又必须以园区作为重要载体。因此,园区不仅成为产业集群的实现载体,也是城市经济的模式选择。从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看,园区一般可分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央商务区(CBD)、中央政务区(CLD)、中央休闲区(CRD)、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保税区现代物流园区、总部基地、临空经济区,等等。园区模式决定着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也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

三是环境促进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空间。环境建设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秩序更加优良,管理更加优化,服务更加优质,文化更加优秀,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环境建设应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1)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群众利益。重要解决好“城中村”拆迁、老旧小区改造、拆除违法建设和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工作。(2)整治市容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建管并重,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既讲求成本,又讲求效果。寓管理于整治中,在整治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整治。(3)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和谐建设。一手抓硬环境,一手抓软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着力点,实现“软环境”的“二次革命”,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做好环境建设,首先取决于人,取决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取决于科学的工作方法。环境建设工作认识要深化,标准要细化,任务要量化,责任要硬化,监督检查要公开化。

四是管理服务发展。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全球化浪潮正在淹没城市之间的界限,城市资源及其要素的流动性增强,尤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速度加快。这种要素的流动性给城市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市场化配置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这种外部力量迅速并且出乎意料的变化也给城市产业、市场、资本、人才、贸易带来波动,增强了城市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后果使城市内部的无组织力量增加,从而破坏了城市超稳定结构的适应性,使“静态型”的城市结构变得脆弱,城市的不稳定风险不断上升,城市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中国大中城市进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情况下,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城市灾害及其危机处理系统的建立两大关键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加强社会管理和科学管理,尤其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五是文化提升发展。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是城市历史的传承,也是城市品质的再现。一个失去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城市,一个失去自然和人性的空间,再多的高楼大厦,再多的草坪绿地,也会给城市带来伤痛与遗憾,也会让人感到孤独和迷惘。土耳其的一位诗人说,“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貌。”而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人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了。城市要发展,要旧城改造,要消灭危房,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城市、尊重市民,这些尊重的背后是文明的传承,是城市文化所折射出的个性的魅力。

六是稳定保障发展。应当看到,改革发展丰硕成果的背后正隐藏着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稳定风险。由于这些风险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高度不确定性,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一旦爆发,很可能导致非常态扩散和放大,尤其是以下五种不稳定因素正处于从潜在风险向公共危机转化的临界点上:(1)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2)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并有激化的趋势;(3)社会治安形势严峻;(4)官与民的冲突成为各类冲突之首并且极易放大为社会危机;(5)非传统安全问题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正成为公共安全的主要威胁。这五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习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学习型城市是通过提高组织的学习力,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以获取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城市价值的状态和过程。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学习型城市是一种不断进步的状态和不断进化的过程;(2)学习型城市是一种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来源和稳定性的自组织力量;(3)学习型城市是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知识激活机制;(4)学习型城市是以提升城市价值为共同愿景;(5)学习型城市是以提高组织学习力为动力,不断推动学习社会化、教育终身化、知识便利化和人才资本化。围绕这个概念,学习型城市要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城市竞争优势和学习力。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竞争优势取决于两个层面:(1)比较优势。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等。(2)未来潜能。即后发优势,也就是未来潜在的发展能力。这两大优势如何变成竞争优势,关键在转化。而转化的关键是知识的激活机制,知识的激活源于创新,创新源自学习循环,即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因此,学习型城市建设要把握以下几点:(1)通过团队建设建立和扩展合作秩序;(2)通过提升学习力扩展资源整合半径和增强资源整合能力;(3)通过制定或改变游戏规则来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稳定性。

二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城市形象是城市品牌的外在体现,市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形象、素质和价值,最终是由这个城市的人的形象、素质和价值决定的。考察一个城市,如果用简单的方法,一看垃圾,二看厕所,三看无障碍设施和服务。这些城市细节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和社会风尚。学习型城市所追求的正是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价值的状态和过程。学习型城市所关注的是这个状态和过程使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能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能不能得到更高的提升,人的权利能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行使,人的价值能不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实现以及人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能不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三是终身学习计划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不仅提升城市价值,也提升人的价值。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学习型人才到学习型组织,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对学习型社会的规律性认识:第一,读好书,交高人,见世面;第二,知识、能力、人缘、敬业四位一体;第三,贯通文理,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天人,贯通知行。

最后,对创建学习型城市还想谈三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和四个方面建议。这三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一是创建学习型城市老百姓究竟能得到哪些实惠?二是创建学习型城市怎样才能不搞形式主义?三是创建学习型城市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四个方面的建议是:围绕需求抓内涵,突出特色抓载体,整合资源抓参与,把握规律抓创新。

(2007年7月10日在新疆克拉玛依“第五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