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孜别克族歌舞艺术

乌孜别克族歌舞艺术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乌孜别克族歌舞艺术乌孜别克族有着古老的艺术传统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在乌孜别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音乐、舞蹈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和部分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改变又对包括乌孜别克族在内的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步入老年或相继去世,中国新疆乌孜别克族传统歌舞艺术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边缘。
乌孜别克族歌舞艺术_中国乌孜别克族

第五节 乌孜别克族歌舞艺术

乌孜别克族有着古老的艺术传统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早在隋唐时期,源自现在乌兹别克人聚居的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区的安国乐、康国乐,就和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一起作为西域乐舞的组成部分东传中原并被归入了隋、唐宫廷九部乐或十部乐之中。据史书记载,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著名的西域舞蹈皆源自当时所谓的“昭武九姓”地区(即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曾在中亚音乐舞台名噪一时的曹妙达、康昆仑米嘉荣等著名乐师的祖籍也都在这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亚两河流域屡经战乱破坏,居民成分有过多次分化和组合,宗教信仰几经改变,因此,在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必然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但这里固有的尊重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的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遗产却必然会被乌孜别克等民族人民代代传承下来。乌孜别克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对于他们而言,有时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一种社会交流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在乌孜别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音乐、舞蹈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我国乌孜别克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且分散地和别的民族混杂居住,给乌孜别克族传统的民族歌舞的传承带来了困难。近年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和部分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改变又对包括乌孜别克族在内的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步入老年或相继去世,中国新疆乌孜别克族传统歌舞艺术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边缘。

中国乌孜别克族传统民族歌舞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以及民间舞蹈,还包括大型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夏希木卡姆》(意为“六部木卡姆”)。

一、民歌

乌孜别克族传统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和宗教音乐三大类。民间歌曲是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间器乐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等其他类型民间音乐以及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夏希木卡姆》等古典音乐乃至宗教音乐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民间歌曲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乌孜别克族民歌根据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1.叙诵性民歌,2.歌舞性民歌,3.习俗性民歌。乌孜别克族民歌的代表形式有“阿许拉”(äšullä)和“严拉”(yällä)。阿许拉,节拍徐缓,旋律优美抒情。如深受人们喜爱的《木纳加特》(munajat)、《迪丽合热齐》(dilxiraj)、《滩纳瓦尔》(tänawar)、《我是多么忧伤》《叹息》等,多由民间艺人自弹自唱,或3~7人分别演唱大歌中的不同乐段,以手鼓、都塔尔、塔布尔乐器伴奏。严拉,音乐结构具有方正性,节奏活泼欢快,旋律进行中常有四、五度音程的跳进。有的带有简短的副歌,其中《黑眉毛的姑娘》广为流传。

叙诵性民歌 一般篇幅较长,大都以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古典诗人纳沃伊、穆克米及我国近代乌孜别克族诗人福尔凯提等人的诗作作为歌词。叙诵性民歌被称为“阿许拉”,也称“大阿许拉”“穹阿许拉”,意为大歌。歌词为多段式律诗,每段四句,每句13~16个音节。内容多是悲叹人生苦难、失恋痛苦或劝人止恶行善等。第一段为开头,以后各乐段依次为小高潮、中高潮、大高潮,最后是结尾。每乐段四乐句,每乐句长10多小节。旋律以级进为主。情绪由深沉起,渐转激动,最后回到深沉结束。全曲音域宽广,有时超过两个八度。调式结构以七声为主,同一首民歌,甚至同一乐段内常采用各种调式、调性的变化,演唱时常用回音、颤音、倚音、滑音等装饰手法,音色苍老、深沉,独具特色和风韵。主要由民间歌手阿许拉齐或阿皮孜在各种聚会上演唱。

歌舞性民歌轻松活泼,包括被称之为“延拉”的短小民歌,也包括一些歌乐相间的歌舞曲和歌曲相间的歌曲。“延拉”亦称“叶拉来”,唱词为多段式律诗,每段四句,每句七音节居多。内容以表现爱情为主。节奏鲜明,情绪明快,大多能为舞蹈伴唱。音乐结构短小,音域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句首及各乐句的衔接处多跳进和各种切分节奏。多在民间集会上演唱。主要曲目有《《博斯坦》》(意为“绿洲”)、《亚热亚》(意为“情人”)。描写爱情的民歌《你那双眼》,细致地刻画了热恋中小伙子的心情。歌中唱道:

你那双眼清澈明亮,

给人间带来了欢腾。

你那双眼浓妆淡抹,

早使我的心儿醉。

你那双眼黑又亮呀,

为我的双目添光明。

我要为你编织花环,

使你的光彩更照人。

我要为你编织花环,

使你的光彩更照人。

乌孜别克族民歌《我的花儿,请别走》(gulumketmä),反映了爱情中的男子因害怕失去爱人而对爱人倾诉爱意。

你把我投进爱情的烈火,

我的花儿,请别走,

我的花儿,请别走。

爱情的烈焰正把我的心灼烧,

我的花儿,请别走,

我的花儿,请别走。

你别轻看我对你的爱情,

别让我的痴情变成空愁。

你别让我望着大道久久期盼,

我的花儿,请别走,

我的花儿,请别走。

你别离开我的身旁,

别离开你我生长的明媚绿洲。

你别把我纯贞的爱情随意轻抛,

我的花儿,请别走,

我的花儿,请别走。

习俗性民歌 主要包括劝嫁歌、婚礼歌、摇篮曲及与伊斯兰教教义有关的宗教歌。如:一首著名的《摇篮曲》(ällä),歌中表达了母亲对摇篮中的婴儿充满了爱和未来的梦想,形象地显示了慈母的舐犊之情。此外,如《婚礼歌》《求雨歌》及不少情歌都形象地表现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婚姻、爱情、习俗等。例如王洛宾根据乌孜别克族民歌《喀拉卡希乌喀江》(qaräqašukäjan)改编的《掀起你的盖头来》一歌,以欢快的曲调反映了乌孜别克族婚礼的热闹气氛: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你的眉毛,

你的眉毛细又长呀,

好像那树梢的弯月亮。

你的眉毛细又长呀,

好像那树梢的弯月亮。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明又亮呀,

好像那秋波一般样。

你的眼睛明又亮呀,

好像那秋波一般样。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你的脸儿,

你的脸儿红又圆呀,

好像那苹果到秋天。

你的脸儿红又圆呀,

好像那苹果到秋天。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你的嘴,

你的嘴儿红又小呀,

好像那五月的红樱桃。

你的嘴儿红又小呀,

好像那五月的红樱桃。

乌孜别克族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是独唱,有的歌手自奏自唱,有的则由一人伴奏,一人演唱,表达情感十分自如。歌词多为律诗,其基本特征与维吾尔族民歌唱词相同,但格律更为严格,多见衬词,但大多数没有实意。比兴等表现手法在乌孜别克族民歌唱词中也常见到。

新中国成立后,乌孜别克族人民创作出很多新民歌,如以一对青年男女的对唱,描写了乌孜别克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欢欣之情,赞扬了美好的劳动生活,散发着浓郁泥土芬芳的《你爱的属于你》:

男:你变成一只百灵唱着歌,

  奔走在如画的田野,

  我实现了我的诺言,

  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女:我不了解你,

  不能跟随你行走,

  如果你不是劳动模范的话,

  你的火燃烧不了我心。

男:你的眼睛美丽漂亮,

  睫毛像一片绿色的藓苔,

  我始终倾听着你的呼唤,

  你的话多么甜蜜呀!

女:祝你走过的路上充满鲜花,

  愿你爱的永远属于你,

  等到秋天收割时,

  喜上再加喜。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歌手有那斯如拉·卡力、木依丁·霍加、依沙克江·吐热、穆勋拉合买提·派孜等人。他们善唱民歌和木卡姆,整理、改编了不少的民间音乐。新中国成立后,经艺术院校培养的乌孜别克族作曲家哈热斯·阿秀茹夫,创作了不少受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

二、音 乐

中国乌孜别克族传统民族音乐可分为:1.歌舞曲,2.说唱音乐,3.器乐曲,4.大型歌舞音乐套曲木卡姆等类。

歌舞曲 主要包括“来派尔”(läpär)和“热克斯”(räqs)两种。来派尔是一种小型歌舞音乐,其中有单人、双人、集体等歌舞形式。单人表演的常采用简短的单乐段结构,双人或多人表演的则由数首节奏和调式不同的短小歌舞曲组成的歌舞套曲。来派尔用于婚礼中时,常与对唱、齐唱、游戏穿插进行。如《叫吧!百灵》是小型歌舞套曲的代表,由3首富有对比性的歌舞曲组成。热克斯,意为舞蹈,指的是一种纯舞蹈音乐,如《加南》《滩纳瓦尔》《米尔札多来提》《木西克来提》等。此外,民间舞中还有手鼓舞和铃子舞,手鼓在为舞蹈伴奏时击法与节奏富于变化。

说唱音乐 可分为“达斯坦”“库夏克”“埃提希西”3种。达斯坦是一种叙事性的说唱音乐,旋律优美,歌词多少不限,多采用一曲多词的形式。库夏克是一种在乐器伴奏下演唱的民谣,结构短小,旋律较平稳,音域不宽,歌词以四句为一段,以格律诗为主,内容多诙谐、风趣。说唱音乐中最为常见的是埃提希西,是一种兼有说唱、对唱和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歌词常为即兴创作,无韵律,近似口语。

器乐曲 乌孜别克族器乐曲中常用的乐器有都塔尔、塔布尔、茹巴布、艾捷克、笛子、双管笛、唢呐、扬琴、纳额拉、手鼓等。流行的器乐曲有《加札依力》《吐然达提》《阔特》《缺力阔提》和《伊拉克戈壁》等。器乐曲的演奏形式有独奏或合奏。

木卡姆(mäqam) 乌孜别克族木卡姆是歌、乐、舞连接组成的大型套曲。乌孜别克族木卡姆有最古老的12套木卡姆,包括18世纪形成的布哈拉6套木卡姆和哈热孜穆、法尔嘎纳——塔什干木卡姆等。布哈拉6套木卡姆其名称和顺序是:布祖茹克、纳瓦、都尕、赛尕、热斯特、依拉克。除木卡姆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和结构规模大小不等的套曲,如《巴雅特》《乌斯满尼亚》《艾捷木》等。

乌孜别克族音乐与维吾尔族音乐长期互相交流,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乌孜别克族民歌结构严谨,乐段具有完整性,常运用起承转合的主句开展手法,在多段体的大歌中有3、4、5个旋律的高潮;音域宽广,速度徐缓,旋律悠长,因常运用迂回级进、逐步展开的手法,使音乐体现出乌孜别克人含蓄、深沉的性格特征;唱时多用装饰性倚音、颤音、波音等,从而形成乌孜别克族独特的演唱风格。

三、乐器

乌孜别克族把乐器称作“萨孜”,有吹管类乐器乃依(横笛和竖笛)、巴拉满(管子)、阔西巴拉满(双管)、苏尔纳意(木质唢呐)、卡尔纳意(号筒),拉弦类乐器三塔尔、艾捷卡、斯克里普卡(提琴),弹拨类乐器都塔尔、塔布尔、茹巴布、卡龙琴、锵(扬琴)和打击类乐器达额热(手鼓)、铃鼓、纳格拉鼓(铁鼓)、冬巴克(低音铁鼓)、它石(石片)、撒法意、喀修克(木勺)等。其中都塔尔和塔布尔是乌孜别克族民间最常用和最普及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

乌孜别克族的乐器大多是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琴造型独特,音色柔和优美,最为动人。都塔尔仍保留着古老的原状。茹巴布、塔布尔和手鼓等,除塔布尔在构造上与维吾尔族乐器略有差别外,其余乐器在构造、演奏技巧和音响效果方面基本与维吾尔族乐器相同。一种叫做卡龙琴的弹拨乐器系中国五代时期由中亚传入,当时称作七十二弦琵琶,清代称作喀尔奈,音质悠扬清脆,一些民间艺人十分喜欢用娴熟的技巧演奏卡龙琴。

塔布尔是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它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优美,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常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喀什、和田、库车、乌鲁木齐、伊犁和鄯善等地。相传14世纪时民间已有演奏塔布尔的著名艺人。清朝,塔布尔被列入宫廷回部乐(维吾尔族音乐)。它最初流行于南疆,18世纪末传至北疆和东疆,深受天山南北广大乌孜别克族人民喜爱,是麦西来甫(乌孜别克族常自发举办的群众性集体聚会)和演奏《十二木卡姆》离不开的乐器。塔布尔外形像一个安了长柄的葫芦水瓢,琴身修长,用桑木、核桃木制作,蒙以桐木或白松。

四、舞蹈

乌孜别克族传统歌舞艺术是古代丝绸之路歌舞的遗存,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乌孜别克民族舞蹈以优美轻快、多变、节奏性强著称。舞蹈以独舞为最多,演员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跳起来舞姿舒展、爽朗。传统的手鼓舞以手鼓伴奏,节奏明快,风格别致,引人入胜。与维吾尔族舞蹈相比,乌孜别克族舞蹈的手臂动作主要在腰部以上,协调配合两步、三步舞,抖手、转手、晃手、弹指的运用在乌孜别克民族舞蹈中别具特色。舞蹈中常用富有弹性的挺胸和眼神的不断变化,强烈地表现舞蹈所演示的内容,以及舞蹈者的心情。

img57

乌孜别克舞蹈《延拉》

img58

乌孜别克族古典舞蹈《滩纳瓦尔》

20世纪上半叶在新疆伊犁、霍城、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莎车、叶城、和田等乌孜别克族居住区较为流行的传统乐曲与舞蹈有“乌帕尔”“加扎伊尔”“夏米来尔”“迪尔哈拉奇”“滩纳瓦尔”和“木纳加特”等,多在麦西来甫、婚礼、割礼及纳乌茹孜节等喜庆节日的群众欢聚场合表演。

麦西来甫是民间特有的歌舞并举的艺术形式。每逢佳节、婚礼、丰收之后或盛夏之夜,人们便聚集一起载歌载舞,未婚青年男女则相互表达爱慕之情。随着塔布尔奏出的引子,服饰鲜艳的姑娘首先入场,舞姿婀娜,手势纤巧。小伙子随后紧跟,动作粗犷,刚劲有力。多才多艺的新疆各族人民,在音乐和歌舞方面才艺尤为突出,不论是青年男女,还是老人幼童,都酷爱音乐,故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img59

古典舞蹈《木纳加特》

在麦西来甫上,往往有许多新的歌曲传唱,也会有新的舞蹈出现,这样的即兴表演往往赢得众人喝彩。但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才能成为传唱率最高的。麦西来甫不仅是一种庆祝娱乐活动,它同时还是一种对年轻人进行行为规范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在麦西来甫活动中,长者主持下要对邻里之间出现的矛盾进行调解,对一些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进行一些象征性的惩罚。

在乡村,麦西来甫通常在农闲时举行,是为了庆祝丰收或作为节庆举行的主要活动。麦西来甫有比较严格的规矩,多选择较为宽阔的场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人数不限,可对舞、同舞,也可以即兴发挥,随意表演。

20世纪30年代之后,乌孜别克族一批传统歌舞节目曾在新疆广泛流行,并搬上舞台。如:“来派尔”《在渠边》《手镯》,“埃提西希”《亚热亚》,器乐曲《索龙》《巴雅特》,舞蹈《滩纳瓦尔》《脚铃舞》等,均深受群众欢迎而久演不衰。

【注释】

[1]这所学校是当时的部分乌孜别克族与塔塔尔族富商、银行家、教育家一起投资成立的。第四排右起第三位是该校的投资人之一、名誉副校长乌孜别克族有名的富商、银行家、教育家喀斯穆江·塔吉斯曼巴依·斯麻伊罗夫。这幅图片对研究乌孜别克族与塔塔尔族教育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片中的小孩们长大后大部分都成为现代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有名的学者、专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