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族的民间歌舞形式

藏族的民间歌舞形式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民间歌舞藏族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和矫健的体魄;独特的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又造就了藏族即兴歌舞的热情和情致。本章将从民间说唱和民间舞蹈两方面入手,对藏族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一个提纲挈领的描述。藏族民间舞蹈虽长期受宗教影响,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歌舞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民间歌舞_中国藏族

第八节 民间歌舞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和矫健的体魄;独特的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又造就了藏族即兴歌舞的热情和情致。歌舞来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佛的景仰。本章将从民间说唱和民间舞蹈两方面入手,对藏族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一个提纲挈领的描述。

一、民间说唱

说唱艺术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藏族人民习惯于通过说唱来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表现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藏族地区,说唱艺术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岭仲即格萨尔说唱

岭仲,在语言上堪称一座藏语语汇的宝库。通过夹叙夹唱的方式来表现大量的唱段,并广泛采用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鲁”体民歌形式。另外,岭仲集中了大量的藏族谚语和生动的比喻,增强了其趣味性,提高了识记程度。

(二)仲和仲鲁

仲和仲鲁是民间说唱的另一主要形式,包括以口头流传为主的民间故事、直接来自佛经的书面故事、格言注释收录的故事、有关西藏政教历史的故事、人物传记以及涉及西藏风物的历史典故等。

(三)古尔鲁

即道歌说唱。早在敦煌文献中就有对布德贡杰时期的古尔鲁的记载,随着佛教传入西藏,佛教徒们开始利用“古尔鲁”宣传教义,特别是自从噶举派的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以来,在噶举派的师徒中古尔鲁广为流传。“古尔鲁”对噶举派教义的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堆巴和谐巴

堆巴和谐巴,也即“赞词祝颂”,在宫廷和民间都十分流行。谐巴说唱分单口和群口,除了一些固定唱段之外,一般都是由说唱者即兴创作。堆巴也是同时期常见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二者的内容十分丰富,祝词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韵文优美流畅、朗诵形式富有激情。

(五)“百”

百是古代藏族士兵征战壮威歌,对战前和战中士气的鼓舞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喇嘛玛尼

喇嘛玛尼产生于藏戏出现以前,因与宗教关系密切,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反映出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其来源于宗教仪式中的酬鬼娱神等各类节目,有自己说唱书目和独特的表演程式。

(七)折嘎

一般由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怀揣大木碗的民间艺人到全藏各地进行乞讨的表演。通常,他们会在新年佳节或喜庆盛会之际,上门为别人诵唱祝词。

(八)扎年弹唱

使用扎年琴伴奏的说唱形式,被称为扎年弹唱。扎年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弹拨乐器,有六弦琴、八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等种类,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最为著名。藏区不同地区之间演唱内容基本相同,但弹奏风格上各有不同。

(九)夏

从藏语字面可理解为“对唱歌谣”,是在新年、婚礼、搬新房、望果节等庆典时,由至少两人相向对吟、对诵或对唱对歌的一种说唱艺术。

(十)藏语相声

与西藏历史悠久的说笑话和喜剧丑角表演的传统相融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兴曲艺品种。

总之,民间说唱是藏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尤其是在节庆典礼或仪式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作用。

二、民间舞蹈

img62

舞前准备

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广场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从流传的区域看,果谐、堆谐、朗玛谐等主要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谐、卓等主要流传在金沙江流域。

(一)民间歌舞源流

据藏族史料《拉达克王统世系》中记载:德肖勒赞布时期,“勒”和“卓”盛行起来,其中“勒”和“卓”是藏语译音,意为“歌舞”。德肖勒赞布是当时吐蕃王朝之前雅隆部落的第十一代赞布,约为2世纪人。到了8世纪前后,不少藏文书面文献中便有了大量的当时流传的歌词记载。此后,藏族歌舞的种类极大地丰富起来。

(二)民间歌舞形式

1.谐

“谐”有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于农区的舞蹈形式;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其主要形式有果谐、堆谐等。果谐,即圆圈舞,在前后藏地区的广大农村最为流行,以山南地区的最具代表性。堆谐是一种踢踏舞,“堆”是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指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流传至拉萨、昌都、甘孜等地。随着藏民对歌舞艺术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堆谐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在拉萨地区十分流行,因而又被称作“拉萨踢踏舞”。

2.卓

“卓”(意为“舞蹈”),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无伴奏音乐舞蹈,男女分别或混合站成弧形对唱而舞,表演时,舞者相互牵手,人数多时,可达二三百人。其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分为农区果卓、牧区果卓、林区果卓等。

卓的舞蹈名称、曲调和动作风格因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如,牧区卓的慢板以唱为主,快板部分节奏急促,有跳跃和翻身动作;林区卓则有近似射箭和模拟飞鸟的动作;流传于后藏的卓,常把一些源于劳动的舞姿用于表演之中,气势磅礴,技巧性强。云南中甸锅庄,唱词中多为歌唱寺庙和喇嘛的内容。

3.热巴

“热巴”一词有多种解释。有人将其译为“流浪的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也有人将其译为“流苏”,即辫穗,是由专业艺人在腰间系多根如辫穗似的“穗裙”,他们手持手铃、以手鼓伴奏的表演性舞蹈。因而,热巴又称“铃鼓舞”。

虽然对“热巴”的译法有多种,但不可否认的是,热巴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热巴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昌都、邦达、工布、巴塘等地。热巴的表演内容除舞蹈外,还有快板、对话、杂技等。其中,舞蹈表演可分为三部分:“铃鼓舞”“热巴弦子”和“朗吐达”。“铃鼓舞”是表演的主要部分,由男艺人持手铃和牦牛尾,女艺人持单柄手鼓共同表演;“热巴弦子”由女艺人在琴师带领下表演热情欢快的弦子舞蹈;“朗吐达”则由艺人们戴着面具表演带故事情节的、风趣幽默的小节目。

藏族民间舞蹈虽长期受宗教影响,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歌舞艺术中的璀璨明珠。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跳出了西藏、跳出了藏区、跳到了更广阔更明亮的舞台,藏族舞蹈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征服了无数人。作为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必将闪耀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