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1.风险社会理论在社会转型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风险控制问题,是影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实因素之一。该理论认为,现实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因风险而不断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灾难,已成为人们必须直面的生活情境,也是城市公共安全所面对的全新挑战。[5]风险社会理论对创新城市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_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心理研究

(一)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1.风险社会理论

在社会转型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风险控制问题,是影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实因素之一。风险社会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于198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现实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因风险而不断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灾难,已成为人们必须直面的生活情境,也是城市公共安全所面对的全新挑战。风险社会实际上是对目前人类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无论站在怎样的角度,也无论是否赞同风险社会的判断,现实生活中不断因风险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灾难已经构成强有力的证据。即便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理论至少也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反思性和警觉性的观念,它敏感地意识到社会风险的普遍存在,并提醒我们要对社会风险的存在和爆发保持警觉。

面对社会风险,要想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风险,想方设法避免、减弱或者疏导风险。归纳以往学者的研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持有积极的态度。风险具有两面性,它的负面功能会导致社会的失序、不稳定,甚至分裂,而其正向功能则在于刺激警觉意识,提升管理能力。风险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社会不和谐、不安全的一种建设性思考。第二,要遵循因果规律的认识逻辑。尽管风险有其不确定性,但也有规律可循,在探讨社会管理创新、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过程中,应努力把握它的发展方向和深层的内在原因。第三,要有建构性的视角。风险又被称为“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创新,通过管理理念、知识、方法等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现、激励社会的动力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消解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第四,要把握系统分析的原则。就一个社会、一个城市来说,风险只有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不同因素相互联系,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态度相互作用后,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灾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公共安全的维护上,我们必须更好地处理相关性的问题,以整合的思维和政策实践回应看似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致因的风险的挑战。[5]

风险社会理论对创新城市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在应对不同类型的社会风险中,该理论反思了社会风险的结构性因素,提出要将加强社会团结、倡导社会公正和完善政策效率作为化解社会风险的要件予以关注。这与当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中强调维护不同群众的利益,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业,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是一致的。第二,风险社会理论关心社会风险的各种动因,除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风险外,还包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带来的不同信息的撞击,人口流动引发的社会压力,不同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多元影响,新型社会阶层和组织导致的社会结构分化,经济增长方式加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公共产品供应不均衡的利益冲突等。这些恰恰是当前最容易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第三,风险社会理论指出了在应对社会风险时往往会遭遇的几个难题:一是职能管理机构间缺少明确的分工,功能重叠,目标模糊;二是越来越多的社会风险以混合为特征,已经跨越了以往的界限;三是责任感缺乏以及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方面权力的不平衡。这启示我们,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过程中,要对社会风险有一个清晰的介入思路和管理程序,要将风险社会及社会风险发生的机制看成是一个有机系统,从促进社会认同的机制建设、体现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和凝聚共生发展的关系建设等层面实践推动城市公共安全。

2.群体心理理论

群体心理理论一般称为“大众心理学”,系“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Bon)。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群在某一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体——人类的“客观群体”,而是具有相同心理活动特征的人群的集合体——人类的“心理群体”。对于后者而言,他们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但是不一定具有空间活动的一致性。

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中与城市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

(1)心理群体的精神统一性定律。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容易造成一些重要的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勒庞认为,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任何人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个性成分,即理性的个性(Conscious Personality)与非理性的个性(Unconscious Personality)。人的理性的个性成分是不可能被统一的,这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只有人的非理性的个性才可能达到相互统一。当人的非理性的个性被统一之后,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合力将远远大于理性个人的力量之和。而且,这种合力主要带有破坏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本质。

(2)心理群体的整体智能低下定律。勒庞认为,当人群组成一个心理群体时,该群体总体在决策或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智能水准,将远远低于该群体成员在作为个体决策或行为时所能表现出的智能水准。换句话说,心理群体的智能要远远低于组成心理群体成员的个体智能。勒庞指出,心理群体永远也无法完成需要高智能的任务。当人群构成心理群体时,由于理性个体的丧失,群体成员无法把由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智能相叠加或组合;同时,由于非理性个性的加强,群体成员只能把由非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愚笨相叠加或组合。勒庞这一定律所揭示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比如,2011年初,受日本大地震影响,再加上社会上出现了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影响的谣言,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发生食盐抢购现象,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他们并不是被外在地强迫,而是不由自主地投身于抢购狂潮。

(3)心理群体的形成机理。人群中的个体在形成心理群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三个主要外因的刺激。这三个外部因素通常构成心理群体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外因是:第一,情绪激发,即人群中的个体由某一情绪所激发并最终被该情绪所控制。第二,情绪传递,即人群中的情绪由激发进而相互传递(相互感染)并最终控制了整个群体。第三,建议接受,即当人群被某一情绪控制后,人群便极易受到外部建议的控制并受其指挥参与某一激烈的行动。在诸如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中,人群比在其他社会生活中更加容易形成心理群体。这是因为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输网络能够非常容易地把相关群体联系在一起,而相关事件信息的迅速传播功能可以轻易地起到“情绪激发”和“情绪传递”的作用。

(4)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当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状态将具有以下三项基本特征:冲动性、服从性、极端性。冲动性,指心理群体的整体行动可以在某一外界强刺激因素的激发下迅速发动,并且这种行动的方向可以在外界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向相反方向逆转。因此,心理群体由其情绪的高度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行动方向的极度不确定性。服从性,指心理群体具有自愿服从外来指挥的心理特征。由于在心理群体的形成过程中,群体中的个体已经丧失了个性,因此他们具有自愿伺服别人意愿的强烈愿望。极端性,指心理群体的实际行动往往明显超过必要的程度,因此常常会导致过激的后果。勒庞对心理群体整体心理特征的概括,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对我们当前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警示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