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大开发与文化建设

西部大开发与文化建设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坚持、强化主流文化,引导、改造亚文化,抵制、消除反主流文化,使西部文化更好地拓展其生存空间,实现其价值,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西部文化建设还独占天时。
西部大开发与文化建设_文化遗产保护诠说

10. 西部大开发与文化建设

img1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西部地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主要围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其中,物质文明的建设处于首要位置。因为西部的落后主要表现为西部人民物质生活的贫困,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的薄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恒。”只有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质量,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共同进步的目标,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们党最忠实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性质。

然而,西部大开发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它还包括文化建设的内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但是,对于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变化而言,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不过是消极的结果。”事实上,包括哲学、宗教、道德、语言、文学、艺术等在内的文化因素也对社会发生作用,并可转化为物质力量。故,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号令既出,百业争先,西部大开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科教界惊呼自己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官;能源部门强调自己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通信、交通行业呐喊自己是西部大开发的决定性因素;环保领域标榜自己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这一切都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文化的声音弱之又弱,很少有人从战略高度审视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地位、意义,更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识西部长期落后的原因,探讨其发展的远景,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这固然与“文化大革命”当中漠视文化、轻视文化人的极左思想余毒有关,与改革开放过程中长期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功利主义短视行为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肤浅、片面,对文化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即没有树立起较科学的文化观。

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共生共长,并不断积累、发展为精神财富及创造能力。它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阶级性等特点,并发挥实用的、认识的、教化的、娱乐的、审美的功能。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属性,而且这种属性由其所依附的社会之性质所决定。无疑,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杜会主义文化。

在一个社会中,其总体文化由主流文化、亚文化、反主流文化三种形态构成。前者指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利益,规定意识形态的性质,发挥道德导向的作用;次者指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中和性,它与主流文化与反主流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可以为主流文化服务,也可以为反主流文化所利用;后者指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它“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信仰、生活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处处向主流文化提出挑战”[2]。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以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利于用诚实的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为原则,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服务的文化;其亚文化包括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由我国传统文化及我国现当代文化、国外传入文化构成,是我们的社会得以稳定存在、我们的文化能够不息传承的基础;其反主流文化为一切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总和,其中有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丑化我国主流文化的产物,有的是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沉滓,有的是现实生活中所滋生的精神垃圾。

西部文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部分,它在中华文化整体格局中属于地域性文化。地域性不能决定,但能制约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西部文化内部并非均质,在其民族属性上有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支化之分,在时间上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代文化之别,在形态上有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之辨,在社会性上有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上流文化之差,在信仰上有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之异……自然,它也有主流文化、亚文化、反主流文化三种形态。在西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坚持、强化主流文化,引导、改造亚文化,抵制、消除反主流文化,使西部文化更好地拓展其生存空间,实现其价值,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西部文化建设得天独厚,条件优越,机遇难得,政策优厚,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我们知道,西部拥有举世罕见的物质资源,同时也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它们或隐或显,或潜在于西部各族人民的心灵,或具象为各种文化形态。西部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瑰丽珍奇的遗址文物,多少显学、绝学、强学从这里走向世界,多少思想、精神从这里向四周辐射。西部以元谋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敦煌艺术、布达拉宫、西夏文明等闻名于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及中华文明的根脉之一。即使今日,西部文化仍以其民族性、多样性、国际性等特征而风采依然。在语言上,西部分布有除南岛语系之外的我国境内一切语言系属,堪称语言文化的宝库;在地理上,雪域文化、沙漠绿洲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盆地文化、海洋文化等都毕集于西部,与东部、中部地理文化之单一形成鲜明对比;在经济方面,狩猎文化、畜牧文化、渔捞文化、旱地农耕文化、水田稻作文化等一应俱全,让人叹为观止;在民族方面,西部拥有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的全部,近50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息于斯,说不尽它们的千姿百态……这就是我们进行西部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我们要使传统与现代化、地域性与整体性、多样性与共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让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永远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可以坚信,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建设性开发,有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力量。

西部文化建设还独占天时。在国内,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历时20余年,积累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具备了较强大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它们不但可以使西部大开发少走弯路,少付“学费”,而且还可以为西部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带来挑战,也必提供机遇。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善于利用WTO所规定的游戏规则,就能处变不惊,借船出海,利用国际文化市场,引进国外文化资本,借鉴国外开发、管理、经营文化产业的经验,学习国外高新技术与手段,高品位、高起点地设计、实施自己的发展计划,与世界接轨,做到后来者居上,跨过西部文化建设的“卡夫丁峡谷”。另外,西部大开发是西部文化建设的最佳契机。没有西部大开发,也就没有西部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地区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西部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技能全面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文化都要发生大交流、大冲撞、大裂变,进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西部文化涅与更生。一切文化都将在这场开发中受到检验,受到选择,以决定其弃取。这一背景,使西部文化遇到了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绝佳机会。

在国际上,面对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浪潮的汹涌澎湃,网络文化迅速普及,尤其是美国推行其“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奋起维护民族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及国家主权,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我们对包括西部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建设,不但可以加强国际文化反霸阵营的力量,更可以弘扬民族精神,修筑文化长城,保卫国家安全。在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反思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开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枯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人的异化。因此,人们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视为将人类从工业革命中解放出来的武器,呼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互补互动。于是,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都纷纷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生态、环境、经济问题的经验与智慧,重建价值体系,建立了许多相关的新学科。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它有利于我们赢得时间,加快步伐,集中精力,实施文化建设在内的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错过了这些机遇,我们将铸成历史的大错,“只赢得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西部文化建设的另一个条件是政策优势。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有利于西部大开发、西部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可以相信。随着开发的深入实施,有关政策、法规还会连连出台。西部文化建设不但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且还要学会用政策保护、发展自己,尽得政策法规之利,又依政策法规办事,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做到文化建设的规范与有序。这里所说的政策,除西部开发的政策之外,还有文化扶贫政策、文化保护政策、民族政策……

西部文化建设,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意识、人文情怀,以及历史责任感。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她不拒绝传统文化,不排斥外来文明。反之,她吸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没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杜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初步胜利,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就是要把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推向新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

对于西部大开发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西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因为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网络文明迅猛发展、我国加入WTO的今天,中华文明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阵痛,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面临解体的危险,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崩溃之虞。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西部正裸露在全世界面前,经受时代的挑战。它的安危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文明的根脉。须知,黄河断流固然可怕,但它还有补救的办法。文化的断流则更加可怕,它不能再生与复元,它会让一个民族失去生存的根基,因为民族是文化而不是血缘,没有了文化,当然也就失却了民族。我们必须加大西部文化建设的力度,两个文明一起抓,通过建设促进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我们特愧对历史,愧对未来,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罪人!

众所周知,西部是民族富集地,许多民族跨国而居,其文化呈国际性分布状态。建设西部文化,能争取文化主动,加强与邻近国家的交往,赢得西部开发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西部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开发了西部大地,共同创造了西部文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用智慧,也用情感,更用生命铸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但是,境外敌对势力与境内民族分裂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颠覆、分裂活动。而且,他们总是打着民族的旗号,总是以民族文化及民族利益代表者的面目出现,蛊惑人心,煽动敌意,破坏西部地区的稳定。可以料想,面对浩荡而来的西部大开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冲突,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局部利益的调整,境内外敌对势力又将打着“人权”、“民主”、“宗教”等幌子进行破坏,猖狂挑衅我国的国家安全。通过西部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利用文化优势,“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并且,我们可以用一贯关切、尊重、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的雄辩事实,反击敌对势力所散布的所谓中国政府“灭绝少数民族文化”、“践踏少数民族人权”等谰言,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才是各民族文化的代表者、各民族利益的维护者。

西部文化建设千头万绪,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护。在岁月的剥蚀、市场的冲击、当代外来文化的撼动下,西部文化早已整体临危。许多遗产遭掠劫,许多语种在消失,许多习俗在解体,许多文物得不到有效的抢救……若不加紧保护,“开发”便会造成“破坏”,令西部文化生态面临灭顶之灾,会造成一些弱小民族的生存日益困难。今天,人们习惯于谈论每天有多少物种在消亡,而对身边文化的消失无动于衷,对文化大厦脚下的土壤松动毫无察觉。我们应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懂得拥有一种文化就拥有一个世界,懂得西部文化的保护与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血肉相连。

保护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但也要分主次、别先后,法律、政策、技术、产业的保护都不可缺少,政府、专家、企业、普通群众都是保护的主体,保护的深度与广度都要加大,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都要总结借鉴。当前,保护的重点应放在抢救上。

(二)传承。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传承力上。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没有传承的保护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虽然面临众多困难,但我们要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天动地的精神传承西部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西部文化在传承中发挥其功能,增强其活力,让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添奇香异彩。传承西部文化,要尊重西部人民的意志,结合西部的特点,遵循文化规律,借助现代传媒及高科技手段。要鼓励、支持一切合法的、健康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西部文化传承。

(三)转型。文化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并由其经济生产所决定。社会形态变化则必然导致文化形态变化。西部文化一直依存于自给自足性的自然经济,而目前所面对的是追求工业化、都市化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同时也要求西部文化进行适时、适度的转型,以适应工业文明、都市文明的发展需要。否则,古老的文化传统只能成为一种社会进步的阻力,最终被历史所否定。对于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不适应性,既要未雨绸缪,成竹在胸,也要及时调整、引导。

(四)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国家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的伟大时代,西部文化建设也要走创新之路。西部文化不能在抱残守缺中陶醉,不能守着陈年老店苟延,而要在创新中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我们要为西部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工程,推出创新精品。

(五)开发。所谓开发,主要指文化产业的开发。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认识功能与教化功能、审美功能,而忽视了文化的消费功能,使文化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越来越书斋化、意识形态化。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市场拓展,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西部文化建设要找到知识与经济、技术的最佳结合点,让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经济中的知识含量丰富、文化品位升级,让知识与经济更好地依托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创新,以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扩散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寓教于乐,而且还寓教于消费。只要我们引导正确,严格管理,西部文化建设必能孕育出西部文化朝阳产业。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面临重重困难。它们主要表现在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几个方面,需要西部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指导下,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及创造精神,闯出一条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子。具体做到:

(一)改变陈旧观念。西部的落后有诸多原因,但观念陈旧是最深层的原因。进行西部文化建设,必须继续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破除陈旧观念,坚持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伦理观,处理好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加强文化的本体性建设。

1.在文化伦理观方面,要深刻认识西部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西部文化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地生存发展的意义,尊重西部大地上所存在的每一种文化,确保在政治平等基础上的各民族文化完全平等,尤其要扶持那些弱小民族的文化实现自我更新,使之与现代文明接轨。

2.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方面,既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又要贯彻“双百”方针,真正落实党的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正常的民族文化活动与“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将合法的宗教行为与“封建迷信”区别开来,不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混为一谈,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混融性,以及包括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在内的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所具有的丰富作用,对社会稳定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西部文化建设必须为西部大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服务。

3.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方面,要克服那种简单地视文化为经济附庸的片面性,既承认文化建筑于经济之上,又服务于经济,同时还承认文化的本体性存在,承认文化有独立的品格,它不仅可以搭台,也可以唱戏。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纠正那种视文化为“花钱事业”的偏见,推出各种文化精品,实施各种文化工程,并且孕育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开拓文化市场,使之在获取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

(二)改变人才缺乏的状况。西部文化建设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是否拥有个多民族、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群体。相比较而言,西部的人才资源十分缺乏,需要通过自己培养、国家调配、国内支持、国外引进等多种办法,加强西部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既有人才,要充分尊重他们,珍惜他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人文环境、生活待遇,鼓励他们的创造热情。少数民族文化是西部文化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是西部文化人才的主要部分,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力度,让他们在建设本民族文化过程中当家作主,切忌包办代替。

(三)克服技术落后的困难。西部文化建设处在高科技条件下进行,面临着许多新技术的挑战。多媒体、互联网等自不待言,许多高新技术都需要进入到西部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去,做到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改变以往手工作坊式的、个体原始性的文化生产、文化研究、文化管理局面,让西部文化借助高新技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和更新,并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四)改变资金不足的被动。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物质保证,在其起步阶段尤其如此。西部的现实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故各级政府更优先考虑的是物质上的脱贫致富,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从事文化建设。然而,要等到经济翻身之后再进行文化建设则为时已晚。那时,许多文化已经消失,许多文化建设的土壤已经崩溃。因此必须“只争朝夕”,从保护中华文化根脉的高度增加对文化的投入,而且采用多种渠道广开财源。如,接受国内外有关企业、团体、机构、个人捐赠,吸收国内外有关游资,鼓励国内外有关投资等,为西部文化建设筹措资金。

(五)解决市场不足的现状。培植文化产业是西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场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只有开拓市场,利用市场,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继承我国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创造当代西部文化,展示西部精神,塑造西部形象,活跃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化市场,为中华5000年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2]张士儒.把握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建设//宣传工作.200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